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界临床药物》2006,27(12):753-753
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上市,我国研制的利巴韦林于80年代上市。目前,利巴韦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有关利巴韦林的不良反  相似文献   

2.
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以供医药人员借鉴。方法:手工检索部分期刊有关利巴韦利的不良反应报道,分别简述。结果: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是变态反应、贫血、心律失常。结论:应用利巴韦林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6例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以48周作为1个疗程,测定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转阴率,同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周之后,治疗组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R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了感冒样症状、血常规异常等疾病,但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终完成治疗。结论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之后能够保证患者完成治疗,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共60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例,随机分为常规干扰素治疗组、观察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组),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常规干扰素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的应答率高于常规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52例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25例,应用干扰素(凯因益生)500万单位,肌注,开始15 d,每天1次,以后隔天1次,疗程12个月,利巴韦林900mg/d,分3次口服,疗程12个月。对照组27例,单用干扰素。结果在随访1年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有6例HCV-RNA阳转,仍有11例保持HCV-RNA阴性,持续应答率为44%;而对照组患者有10例HCV-RNA阳转,仅有3例保持HCV-RNA阴性,持续应答率为11.11%。经统计学分析,χ2=7.13,P〈0.0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药联用可能是由利巴韦林增强了干扰素激发的抗病毒免疫反应,提高了抗病毒效果,且并不明显地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a-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136例丙型肝炎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72例,基础治疗+重组人干扰素a-2b+利巴韦林)和对照组(64例,基础治疗+普通干扰素-2b+利巴韦林),对两组治疗后患者ALT复常率及HCV-RNA阴转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12周、24周后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的HCV-RNA阴转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在治疗24周、48周后的HCV-R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a-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ALT及HCV-RNA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建平 《中国药业》2001,10(12):67-68
综述了近年来利巴韦林在临床上对循环系统,造血系统的损害及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中青年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和老年CH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3例成年CHC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8-50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所有患者均给予PEG-IFNα-2a注射液180μg、每周1次,同时口服RBV片300-400 mg/次、3次/日,均用药48周。观察患者的病毒学应答、肝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持续病毒性应答率(SV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老年组患者在白细胞下降、抑郁或焦虑、腹胀、心电图异常等4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PEG-IFNα-2a和RBV联用治疗老年CHC有效,但必须重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刘玉英 《首都医药》2008,15(22):35-35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市平谷区医院1999年3月2008年7月完成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含1例复治病例)的临床资料,除外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用α-2b干扰素(安福隆)300万∪(1例复治病例用500万∪),肌肉注射,隔日一次,持续半年;利巴韦林300mg,每日3次。其中两例因对利巴韦林过敏单用干扰素治疗。记录治疗前、中、后血生化指标、丙肝抗体及HCV-RNA的变化;并记录毒副作用。结果30例均安全完成治疗,其中完全应答16例(53.3%),部分应答8例(26.7%),无应答6例(20.0%)。流感样症状21例(70%);白细胞、血小板下降19例(63.3%),脱发10例(33.3%),皮疹2例(6.67%)。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在HCV-RNA转阴方面效果较好,对复发病例仍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病毒唑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2种药物联用时对RSV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所致细胞病变的抑制效应,统计学及金正均法q值判断2种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病毒唑对RSV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的趋势;褪黑素几乎没有抗RSV活性,但能增强病毒唑对RSV的抑制作用;2种药物合用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褪黑素(25、50mg·L-1)分别与病毒唑(50、100、200mg·L-1)合用时,q值均>1.15,呈现协同作用。结论:病毒唑与褪黑素联合可协同增强对RSV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统计、分析,为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某时间段收集到的56例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各年龄段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损害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为主,其中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憋气、喉头水肿等为主要严重不良表现。结论:应加强利巴韦林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盐酸阿比朵尔、盐酸金刚烷胺及利巴韦林在细胞Hep - 2培养中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 ,测定 3种药物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Hep - 2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  3种药物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IC50 依次为盐酸阿比朵尔 (38 2 μg·ml-1)、盐酸金刚烷胺 (6 8 0 μg·ml-1)和利巴韦林 (80 3μg·ml-1) ,TI分别为 5 2、2 7、4 7,其中盐酸阿比朵尔表现出较强的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效果。结论 在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 3种实验药物中 ,盐酸阿比朵尔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熊运珍  雷招宝 《中国药房》2014,(32):3017-3019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载国内期刊中涉及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资料,对获得的31例不良反应病例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31例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休克均为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给药,未成年患者占比较高;以速发型过敏性休克为主;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较多见;存在较多的不合理联合用药情况;8例患者死亡,23例患者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休克可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应加强对此种严重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among a commercially-insured population of late-preterm infants, utiliz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and costs during the 1 year following a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RSV L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会区戒毒所吸毒人员HIV、HCV和梅毒的检测,了解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会区2011年戒毒所的436例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静脉血的方法抽取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36例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3.4%(15/436),HCV感染率为36.9%(161/436),梅毒感染率为9.4%(41/436)。HIV、HCV的感染途径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结论被调查人群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风险,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同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HIV、HCV和梅毒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控制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均从最初建库检索至2010年6月;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国内、外关于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LRTI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合计2301例患者。合并分析显示,莫西沙星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左氧氟沙星[RR=1.06,95%CI(1.03,1.10)],而两者的细菌清除率[RR=1.04,95%CI(1.00,1.07)]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R=0.92,95%CI(0.78,1.0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莫西沙星对社区获得性LRTI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左氧氟沙星,但两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急诊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不合理用药现象,加强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评价与管理,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2013年6月至8月儿科门急诊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科室用量、患儿年龄以及病情诊断等,抽取儿科门急诊处方量最大的9名医师处方,调查其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在抗病毒治疗静脉用药中的比例、用量用法以及对症用药情况。结果: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使用存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患者用量无明显差异、用药依据不足和超适应证用药等问题。结论: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在应用于儿童时应更谨慎,并权衡利弊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fatalities among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nfection, and identify factors leading to a fatal outcome.  相似文献   

20.
利巴韦林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国内外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Ovid 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以及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3月10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探讨利巴韦林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初筛文献392篇,筛选后最终纳入利巴韦林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文献99篇,其中关于流行性感冒37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9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8篇、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13篇、COVID-191篇、寨卡病毒(ZIKV)3篇、登革热病毒(DENV)9篇、拉沙病毒(LV)8篇、汉坦病毒(HV)5篇、基孔肯尼亚病毒(CHIKV)6篇。流行性感冒治疗中,多采用利巴韦林与其他药物(多为奥司他韦)联合抗病毒治疗。体外试验显示,利巴韦林对HIV,SARS-CoV,MERS-CoV均有抑制作用,但临床研究效果不确切;DENV动物实验显示无效;ZIKV,HV,CHIKV体外试验显示有效;建议重新评估对LV的临床疗效。利巴韦林用于COVID-19的研究仅1篇。结论仍需开展更多规范的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验证利巴韦林治疗COVID-19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