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在脑桥小脑角及内耳道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手术显微镜观察了成年头颅标本33个(66侧)面神经的运动根、感觉根(中间神经)和位听神经。1.面神经和位听神经自脑干至内耳道底平均长20.52mm。2.面神经运动根丝1根55侧、2根8侧、3根3侧。运动根自发出点至与中间神经联合点平均长14.86mm。3.中间神经近侧段、中间段、远侧段平均长分别为4.95、9.36、6.45mm。中间神经中间段1根束30侧、2根束28侧、3根束6侧,4根束2侧。中间神经可分为A、B、C、D、E、F 6型。4.位听神经根据分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顺序,可分为A、B、C、D 4型。本文联系中间神经切除术,讨论了中间神经的分型、经过、根数和交通支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脑桥小脑角区和内耳道面神经相关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是颅内第Ⅶ对脑神经,其毗邻解剖结构复杂。随着脑桥小脑角区手术死亡率的降低,面神经的解剖和保留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手术中解剖和保留面神经已经引起医生日益重视。现总结国内外在面神经脑桥小脑角区和内耳道解剖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面神经的组织学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的血供及兔内耳的动脉供应。方法:对6只兔角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内部血管进行观察,对另6只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周围的血管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兔面听神经复合体横断面可见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兔每侧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角段周围有2~4支小动脉进入内听道,互相吻合。结论:兔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脑桥段内部血管与周围血管相联系,共同营养神经,并进入内听道供应内耳。  相似文献   

4.
100侧腓动脉与腓骨血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侧成人下肢腓动脉及其与腓骨血供关系研究的主要结果: 1.腓骨全长29.8~40.0厘米(平均34.26±0.23)。 2.腓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占90.0±3.0%,起自胫前动脉占1.0±0.99%,胭动脉占1.0±0.99%,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占8.0±2.71%。 3.腓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15~0.60厘米(平均0.37±0.01)。 4.腓动脉与腓骨靠近点(二者开始相距0.5厘米之点)距腓骨小头尖平面6.30~17.01厘米(平均10.35±0.22)。 5.腓骨滋养动脉共发现94条,包括双滋养动脉2条。未发现腓骨滋养动脉8侧。其长度为0.4~2.0厘米(平均0.96±0.07)。 6.腓骨滋养孔最多位于腓骨后侧,占51.06±5.15%。 7.弓状动脉分布于腓骨骨膜及其骨皮质,有1~5支,以3~4支多见。 8.肌支多分布于小腿后群和外侧群,支数差异较大。 9.腓动脉根据起始动脉分为四型。Ⅰ型于胫后动脉,占90.0±3.0%。 10.讨论了腓动脉与腓骨血供的密切关系,指出了腓骨中/上、下/上、上/中和中/中部分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中央动脉对视神经血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用碳素墨水动脉灌注和苯浸渍透明研究了3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点,经过和分支分布情况。视网膜中央动脉可发自眼动脉,亦可与内侧睫状后短动脉或与外侧睫状后短动脉共干发自眼动脉。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经过可分为眶内段、鞘内段和神经内段。观察了各段的分支及其与其它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情况。讨论了视网膜中央动脉对视神经血供关系的生理意义,为眼科临床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胰头及十二指肠的血管走行,为在DPPHR术中如何保护十二指肠的血供及是否行Kocher操作提供更多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随机选取40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对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结果 在97.5%的标本中(n=39), 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及伴行的静脉均位于胰后筋膜内;在90%的标本中(n=36), 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走行于胰十二指肠沟内,易于保留;在个别标本中(10%, n=4), 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其中1例标本(2.5%,n=1),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但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仍位于胰后筋膜内。 结论 DPPHR手术的关键在于保留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部分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而Kocher操作有利于保护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在个别标本中,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此时施行DPPHR可能伤及十二指肠血供,导致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的125例VBI患者,采用Innova 2000全数字平板血管减影机(美国产)进行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处投照,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例。结果69例存在颈及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1例患者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血管狭窄。单纯前循环病变分布中颈内动脉狭窄共7例,狭窄病变有11处。后循环病变分布中左侧椎动脉狭窄30例;右侧椎动脉狭窄26例,双侧椎动脉同时受累19例。结论脑血管狭窄是中老年患者VBI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因主观症状多而客观依据少,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VBI患者进行检测,通过与对照组比较,从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电生理两方面对VBI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人内侧膝状体的形态、毗邻及供血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和病理改变。方法 :体视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60~ 80岁年龄的脑内侧膝状体的形态、毗邻和血供情况 ;取内侧膝状体来源动脉 (大脑后动脉 )光镜下观察动脉壁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内侧膝状体呈半球形 ,动脉来源于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即丘脑膝状体动脉 ,脉络丛后内、外动脉和丘体动脉 ,每侧有小动脉 ( 6.8± 1 .5 )支 ,大脑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 88.3 %。结论 :内侧膝状体动脉细小 ,仅由大脑后动脉供血 ,动脉硬化可致小动脉管腔狭窄 ,供血不足 ,可能是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结论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3.
小脑下前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方法对20具甲醛固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为100%,小脑下前动脉袢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有32例(80%)。前庭蜗神经血管接触率为95%,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前庭蜗神经接触的有20例,占50%。结论实验结果为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EN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超声波(TCD)三项检查联合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临床诊断为VBI的病人均在发病一周内行ENG、BAEP及TCD检查。结果:ENG异常率为88%,BAEP异常率为53%,TCD异常率为76%。结论: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可以反映小脑及脑干的功能,为评估小脑及脑干的供血情况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胆总管和肝总管的血供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胆总管的解剖学分段,观察了各段的营养动脉及其走行和分布。其中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上段和肝总管的血供来源较多,相互吻合形成纵行吻合链,链的主干包括左,右边缘吻合动脉和Ⅱ型门静脉后动脉。位于胆总管胰段后面的动脉吻合环,是该段胆管血供的重要来源。针地胆总管血供的形态特点,讨论了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因其临床症状出现快、消失快及病人就诊时多为发作间歇期等特点,而给诊断及康复评定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有报道认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其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为此对我院神经科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TCD)和BAEP检测及对照分析,从血供和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其在VBI的诊断及康复评定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病因多而复杂 ,有些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如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壁结构的年龄变化、分子生物学指标和生物力学的改变 ;颈部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影响 ;上、下位颈椎间活动时对椎动脉的影响 ;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因素致VBI的机制 ;颈椎钩突和横突孔骨赘生长的相关因素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VBI的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食管各段供血动脉的分支与吻合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及总结食管各段供血动脉的分支与吻合情况,以期为临床应用补充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成人、幼儿尸体25具,红色乳胶灌注后剥离,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论食管各段供血动脉分支具有多型性、吻合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并对其分支与吻合进行系统的分类。结论食管多段供血动脉的分支与吻合丰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由于该病神经系统检查无可靠体征,且又缺乏敏感性高的辅助检查手段,故临床上客观数据常显不足,近年研究表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VBI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VBI的脑电地形图(BEAM)改变报道较少。本文报道40例临床诊断为VBI的BEAM及BAEP的检查结果,以探讨其对VB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胎儿和婴儿股骨近端的血供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54侧8个月胎儿至1岁儿童股骨近端的血供进行了研究。骨外以前、后、外侧、内侧颈升动脉和股骨头韧带动脉,骨内以前、后、上、下、内骺动脉和前、后、上、下于骺动脉分布于股骨头颈部。对动脉分布特点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