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鼻内窥镜下钩突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钩突切除术已成为内窥镜下筛窦开放与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的第一步。钩突切除后中鼻道拓宽,窦口复合体的清理均可在内窥镜下进行。钩突切除中鼻道开窗符合上颌窦粘膜纤毛的运动生理,有利于窦内分泌物的引流。我们在门诊开展功能性鼻内窥镜下钩突切除术,治疗48例(58侧)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58侧)中,男23例,女25例,其中双侧病变10例,均行钩突切除术。年龄17~65岁。全部患者均有鼻塞、多涕、额部胀痛史。经鼻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不同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分析。方法 56例单侧慢性筛、上颌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Lund-Mackay CT评分,CT评分=2者纳入研究对象,术中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8例,分别行中鼻道开窗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以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中文版、Lund-Kennedy评分及糖精试验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对比术后疗效,另外,用亚甲蓝染色观察黏液纤毛传输途径。结果术后6个月时,A、B两组SNOT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MT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下缘流出,5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前缘流出。结论①对于慢性上颌窦炎Lund-Mackay CT评分=2的病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②上颌窦口下缘黏膜是黏液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对上颌窦的引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口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功能性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中确认上颌窦自然开口极为重要。进行鼻道镜检时 ,上颌窦自然开口通常位于筛漏斗钩突外侧。虽然存在副口 (常位于鼻外侧壁 ) ,但自然开口极难直接直视。开窗术中查明自然开口 ,并需切除钩突。本例 ,0°镜所见之左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异常像 ,容易辨于筛泡和畸形钩突之间。因窦口明显可见则不需切除钩突。以球顶 Lusk探头经开口进入左上颌窦并借窦窥镜观察前尖牙窝 ,确认为真正的自然开口。窦内壁中部未见其他开口 ,大部分位于内壁上方。窦口下嵴通常位于自然开口下方。粘液流入该窦口。这种罕见自然开口与钩突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家兔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模型的方法. 方法家兔40只,其中空白组10只,单纯手术组10只,余为模型组,在全麻下行上颌窦造口术,塞入棉绒,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0.3ml.造模后7天时观察其炎症反应和鼻黏液纤毛输送功能的变化. 结果实验性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家兔7天病程时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升高,窦腔分泌物细菌分离培养阳性,鼻黏液纤毛传输时间延长,光镜、电镜下窦腔及窦口黏膜充血、水肿、纤毛脱落等. 结论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上颌窦造口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家兔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模型.  相似文献   

6.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术后复发性鼻窦炎及鼻息肉62例小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治疗术后复发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经验.方法对术后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124侧(62例)再次FES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经鼻内窥镜术后随访3~6月,治愈72侧(58.1%),好转52侧(41.9%).结论术后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例施行FEss时需熟悉中鼻甲前上附着处、上颌窦口上骨嵴等解剖标志,重点处理好病变的中鼻甲和完整切除钩突.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方式对上颌窦纤毛传输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目的 对比全面开放和保留上颌窦下缘两种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方式对手术后上颌窦纤毛传输途径的影响,探讨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中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恰当位置.方法设立3个观察组,观察示踪剂从上颌窦内向鼻腔的传出途径的差别.①正常对照组30例;②实验A组30例:ESS手术中全面开放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③实验B组30例:ESS手术中采用上颌窦自然开口前缘和(或)后缘扩大、完整保留下缘.两个实验组均为慢性鼻-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后12个月以上、窦口开放良好的病例.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上颌窦内示踪剂均从自然开口下缘引流出,并直接进入中鼻道,其中下缘后份是核心区域;②全面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组(实验A组)30例中,从下缘引流者4例(13.3%),从后缘和(或)上缘弥散进入筛窦者17例(56.7%),示踪剂堆积于上颌窦内和(或)在窦内呈旋转性传输运动,但不能引流出上颌窦者9例(30.0%);③保留上领窦自然开口下缘组(实验B组),全部通过下缘直接进入中鼻道(30/30,100%),无改变引流途径的病例.结论 ①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是上颌窦纤毛传输的主要途径;②保留下缘的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后,上颌窦纤毛传输途径与正常人无差别;③全面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后,上颌窦纤毛传输途径发生改变,只有少数从自然开口下缘直接进入中鼻道,多数从上缘和(或)后缘弥散进入筛窦,部分积滞于上颌窦内难以排出.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术后上颌窦异常引流与黏膜炎症状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上颌窦自然引流状态及引流的关键部位,探讨鼻内镜术后上颌窦的引流与窦腔炎症的关系,为鼻内镜手术上颌窦自然窦口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用美蓝作为示踪剂,观察15例上颌窦无明显炎症或炎症较轻受检者上颌窦自然引流状态及引流的关键部位。另选择89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6个月,且上颌窦黏膜恢复良好的患者,观察其上颌窦引流状态及方式,并继续随访至12个月,内镜下评估黏膜的炎症情况,分析鼻内镜术后上颌窦引流方式与黏膜炎症状态的关系。结果上颌窦自然窦口引流的关键部位在自然窦口的后下,近钩突尾端的附着处。引流物出上颌窦向后下走行,最终流向鼻咽部。传统鼻内镜手术后,引流方式相对正常者15例,占16.9%;74例(83.1%)患者上颌窦的引流状态及引流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包括反向引流6例、多相引流31例、引流不能20例、“蓄水池”样改变9例以及黏膜失用8例。术后12个月33.7%的患者再次发生炎症反应,以黏膜失用炎症的发生率(100%)最高,其次是引流不能及反向引流(各占50%)。结论上颌窦自然窦口的后下近钩突尾端附着处是上颌窦引流的关键部位;鼻内镜术后,上颌窦自然引流关键部位的损伤甚至瘢痕形成,可以导致上颌窦的异常引流,过度开放上颌窦窦口,有可能加重上颌窦黏膜的损伤;上颌窦的异常引流状态及方式与黏膜炎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后虽有宽大的窦口,但由于功能或生理上的改变,导致分泌物因重力作用而沉积于上颌窦底部。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虽在生理上符合正常上颌窦粘膜的纤毛流向,术后上颌窦炎复发率较下鼻道开窗术约低2倍。即使如此,术后息肉的复发率仍高达19.2%。为此,选择经上颌窦对复发性上颌窦筛窦病变行再次手术,并评价其合理性。21年间共施行功能性鼻内手术2 278侧,其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1 168侧,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1110侧。术后息肉的复发率,下鼻道开窗术为15.4%,中鼻道开窗术为19.2%。上颌窦炎的复发率分别为6.3%和2.8%。经Caldwell-Lu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术后鼻窦黏膜纤毛形态与功能的转归状况,为术中及术后处理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6只,建立慢性上颌窦炎模型.然后,按术中及术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分成4组,即窦口开放组12只,窦口扩大组12只,手术对照组6只,空白对照组6只.术后12周处死动物,纤毛传输速率检测,并在相差显微镜下观测纤毛活性,获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窦腔黏膜纤毛形态学观察.结果 上颌窦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窦口开放组阳性率100%(12/12),显著高于窦口扩大组的42%(5/12);窦口开放组纤毛传输速率平均2.2mm/min(0~6.2mm/min),窦口扩大组为5.2mm/min(2.1~10.1mm/min).结论 功能性鼻内镜术后,上颌窦腔黏膜纤毛活性和清除功能转归与黏膜组织结构基本同步.手术的关键应是解决窦口的持续通畅引流,有限度的窦口扩大术式明显优于单纯的窦口开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短疗程雾化吸入对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部症状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分别给予糖皮质激素短疗程喷鼻和雾化吸入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Lund-Kennedy评分,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计数水平、血清皮质醇水平及随访复发率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部症状VAS评分和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OS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喷鼻方案,糖皮质激素短疗程雾化吸入方案治疗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体征,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降低远期复发风险,且未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的中鼻甲处理技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39侧)和对照组48例(54侧),观察组强调中鼻甲的处理上尽可能保障中鼻甲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相对正常;对照组采用传统的Messerklinger术或wigand术式。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中鼻甲的稳定性,中鼻道狭窄或粘连的发生情况以及按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9,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Lund—Kennedy评分为(1.89±1.31)分,低于对照组(2.48±1.4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P〈0.01)。术后观察组中鼻甲结构良好稳定,中鼻甲轻度外移、中鼻道狭窄、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种情况的发生率分别为83.2%、4.1%、6.7%,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4.9%、21.6%、1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10.77,P〈0.01)。结论保障中鼻甲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相对正常有助于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内镜术后创面上皮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10例CRS行双侧鼻内镜手术患者,对照组(右侧鼻腔)行鼻腔冲洗以及类固醇激素喷鼻,实验组(左侧鼻腔)加用rhEGF喷鼻,在术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黏膜情况及主观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鼻腔黏膜情况、完全上皮化比例、主观症状的VAS评分。结果 术后2周实验组鼻腔黏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主观症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4周及3个月时实验组鼻腔黏膜情况、上皮化比例以及主观症状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则无差异(P >0.05)。结论 CRS患者鼻内镜术后用rhEGF喷鼻,可缩短术后上皮化时间、改善鼻腔黏膜情况及患者主观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或鼻窦黏膜组织中的上皮间质转化状态(EMT)与临床资料、症状评分等的相关性,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5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30例及健康者15例的鼻腔或鼻窦黏膜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黏膜组织中上皮细胞表型标志E-cadherin mRNA及间质细胞表型标志α-SM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患者症状评分的关联性。结果 病例组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较对照组下降,间质细胞标志物α-SMA mRNA相对表达较对照组上升,提示病例组标本中存在EMT现象;α-SMA mRNA表达与吸烟史呈正相关关系,E-cadherin mRNA表达与年龄、病程、吸烟史等呈负相关关系(P<0.05);睡眠评分、Lund-Kennedy总评分、前筛评分与α-SMA mRNA表达呈正相关,鼻部症状评分、Lund-Kennedy体征总评分、Lund-Mackay体征总评分与E-cadherin mRNA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不伴有鼻息肉的CRS患者鼻腔或鼻窦黏膜组织中确实存在EMT现象;患者的病情越重,EMT现象越明显,EMT对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课题拟对中药通鼻消涕颗粒与抗生素克拉霉素片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作一对比研究.方法 收集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采用单盲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通鼻消涕颗粒组)36例与对照组(克拉霉素片组)36例.分别给予通鼻消涕颗粒和克拉霉素片口服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1个月的症状VAS积分及鼻内镜检查Lu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鼻甲序贯手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优化的下鼻甲手术方案。 方法 随机纳入的109例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序贯手术组54例、单纯等离子治疗组55例。分別于治疗后第2周、第2个月、第6个月记录患者的鼻塞、闷胀、鼻痒、流涕、鼻腔干燥、疼痛、鼻不适感的病情严重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积分及Lund-Kennedy内镜评分标准积分,观察治疗6个月。 结果 序贯手术组、单纯等离子治疗2个月、6个月后,2组的Lund-Kennedy内镜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第2周后Lund-Kennedy内镜评分的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手术组Lund-Kennedy内镜评分的积分低于单纯等离子治疗组。2组在病情严重程度视觉模拟量表鼻塞、闷胀、鼻痒、流涕积分疗效的比较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病情严重程度视觉模拟量表鼻腔干燥、疼痛、鼻不适感积分疗效的比较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手术组鼻塞模拟视觉量表的积分低于单纯等离子治疗组。 结论 序贯手术组、单纯等离子治疗组在治疗肥厚性鼻炎上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组患者经客观的Lund-Kennedy内镜评价,疗效无统计学意义。经主观视觉模拟量表评价,序贯手术组均优于单纯等离子治疗组。下鼻甲序贯手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有良好的疗效,对于保护下鼻甲生理功能、避免术后患者主观不适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来我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放疗致慢性鼻窦炎患者(放疗组)及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对照组)各40例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鼻部主观症状、鼻内镜检查、鼻窦CT检查, 并给予相应评分。放疗组中15例及对照组中36例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中行上颌窦穿刺, 抽取脓性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结果 VAS评分:放疗组为鼻塞4.0±0.8, 流脓涕6.5±1.2, 头痛4.3±0.6, 嗅觉减退5.1±1.4, 咳嗽2.7±1.2, 打喷嚏3.7±0.8, 面部疼痛和压迫感4.3±1.2, 耳痛5.3±1.1;对照组为鼻塞4.3±0.7, 流脓涕5.3±1.0, 头痛3.3±0.8, 嗅觉减退4.0±0.9, 咳嗽3.3±1.0, 打喷嚏3.7±0.9, 面部疼痛和压迫感2.2±0.5;其中流脓涕、耳痛症状放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 放疗组为8.2±1.1, 对照组为 6.5±1.3;鼻内镜Lund-Kenndy评分:放疗组为6.2±1.1, 对照组为4.7±0.7;上颌窦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放疗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15)、流感嗜血杆菌(3/15)为主, 还有部分未查到细菌生长(4/15);对照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4/36)、流感嗜血杆菌(6/36)、草绿色链球菌(5/36)为主。结论 放疗致鼻窦炎较单纯慢性鼻窦炎有其自身特点,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放射损伤鼻窦纤毛功能, 窦口肿胀、阻塞, 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内成人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sNP)的基本特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8例CRSsNP患者进行临床量化评估:鼻窦CT扫描采用Lund Mackay评分法,计算出病变鼻窦所占百分比;鼻内镜检查采用Lund-Kennedy评分;症状严重度采用视觉类比法评分(VAS法)。结合患者主诉以及客观检查和评分,分析引起病变的解剖异常,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行鼻内镜下鼻腔成型术。术后配合保守治疗和随访,1年后再次进行Lund Kennedy评分和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涉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上颌窦区域,病理显示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痊愈53例,有效2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术腔上皮化时间平均5周。前组鼻窦出现病变百分比高于后组鼻窦。除0~3分级手术前后VAS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患者手术前后VAS症状评分以及Lund-Kennedy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国内成人CRSsNP有自身特点:局部多解剖异常可能对发病有重要作用,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上颌窦是病变靶点区;细菌感染因素可能重于变态反应因素,单侧与双侧CRSsNP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不同;EPOS2007指南中提供的评估方法可较客观全面的反映病变及治疗情况,CRSsNP手术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个体化的鼻内镜鼻腔成型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48例(94侧)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以及霉菌性鼻窦炎和鼻窦囊肿患者,随访1年、2年,分析手术前后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结果,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分观察手术效果,以SNOT-20调查表评价预后.结果 患者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SNOT-20评分表中各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8侧)窦口肿胀、狭窄可在术后随访过程重新扩大处理.1例出现眶周淤斑,无颅底和眼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操作简便,能有效解除窦口阻塞,同时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出血少,安全有效.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客观上反映了手术的良好转归.对合适的伴或不伴鼻息肉的鼻窦炎病例,可单独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或联合标准的鼻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