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 采用3.0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科称双期组)和1.5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科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SCTP)及三维重建对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SCTP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MIP和SSD显示51例门静脉1~2级分支增粗,肝内门静脉2组以下分支细小、扭曲,35例呈枯枝或残根状。6例仅见门静脉1~2级分支增粗,肝内门静脉2级以下分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采用3.0 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简称双期组)和1.5 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简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单期组中仅2和4例分别显示肝静脉与门静脉1、2、3级分支。双期组100例分析显示共有10种解剖类型的肝静脉,而门静脉仅见2种类型;15%病人见到1支额外右下肝静脉。结论 3 ml/s速率的螺旋CT门脉期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肝静脉解剖变异较门静脉为大。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CT Angiography,SCFA)是近年发展的非侵入性新影像技术。在腹部SCTA最初用来评价胰腺肿瘤对周围血管侵犯情况,显示肿瘤与血管关系,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Rubin[1](1993)采用CTA对肝内病变术前定位显示门静脉分支达三级水平。Soyer[2]报导SCTA显示门静脉达五级分支,目前SCTA在动脉系统文献报道较多,肝脏静脉系统报道较少。 肝硬化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在我国它是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97例SHCC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肝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SHCC及MHCC检出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7例患者采用GE—Hispeed螺旋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而60~70s开始门脉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97例共发现病灶150个,其中MHCC41个。对直径≤3cm和直径≤1cm的病灶,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双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33%、92%及68.29%、29.27%、75.61%,肝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脉期,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SHCC和MHCC的血供特点,对SHCC尤其是MHCC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胆系造影诊断胆管阻塞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用螺旋CT胆系造影(SCTC)显示胆管狭窄部位和程度,以及扩张胆管的范围。方法阻塞性黄疸患者37例。用30%胆影葡胺40~60ml静脉缓注,延迟25分钟后行螺旋CT扫描并作三维成像。结果胆管显影率为81%,30例显影患者均能显示阻塞部位及扩张胆管,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3%。结论SCTC能显示胆管狭窄部位、程度及胆管扩张范围,安全、简单、可靠。能观察肝分泌功能,估价胆汁流通畅程度,是显示胆系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脏螺旋CT动脉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脏螺旋CT动脉造影(SCTAL)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肝细胞性肝癌(HCC)和10例肝内转移癌患者作SCTAL:经皮穿刺肱动脉,将5-FCobra导管送入肝动脉,以0.3~1.5ml/s的速度经导管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造影剂15~30ml,在开始注入造影剂6~10s后用螺旋CT行全肝扫描。结果:所有肿瘤病灶均显著增强,肿瘤的实体部分CT值为105~413HU,明显高于邻近肝组织。HCC灶多呈不均匀增强,转移灶多呈环形增强,而直径为3~10mm的病灶呈均匀增强。结论:与常规肝脏CT增强扫描相比,SCTAL可发现更多的多血供病灶,能真实显示肝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作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用螺旋CT和造影剂快速滴注法对36例肝脏肿瘤患者作全肝早期增强扫描。以2ml/s左右的速度经时前静脉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在开始滴注造影剂75秒内扫完全肝。结果:所有图像主动脉密度均高于或等于门静脉密度。与邻近肝组织相比,15例(20灶)肝细胞性肝癌(HCC)呈高密度。11例HCC呈等或较低密度:2例为弥漫型HCC;9例有严重肝动脉-门静脉瘘,其中2例门静脉呈逆向增强。7例肝转移瘤呈低密度。3例(5灶)海绵状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结论:螺旋CT作肝脏早期增强扫描可如实显示肿瘤血供和血管受侵的情况,有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和多血供多发病灶及小病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小血管瘤(SHHE)和小肝癌(S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以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限度。材料与方法:73例患者(38例SHHE,35例SHCC)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开始注射造影剂后30秒行第一期扫描,尔后在70秒、4分钟行第二期和第三期扫描。观察和比较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SHHE组和SHCC组各发现病灶42个,64.29%(27/42)的SHHE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患者29例,采用West Haven标准分级后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分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果:29例患者中,Ⅰ级以食管静脉和胃周静脉曲张为主;Ⅱ级和Ⅲ级:除Ⅰ级表现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Ⅳ级出现左肾静脉扩大和胆囊周围静脉曲张,均伴门静脉-肝动脉瘘形成.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方法 研究经病理和/或临床诊断的42例肝硬化早期、中晚期病人64层螺旋CT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成像表现,测量42例患者及15例健康者门静脉和肝右静脉管径并分析64层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病人的观察血管在显示较佳的基础上,测得门静脉宽度(PV)在正常对照组(<12 mm)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肝右静脉宽度(RHV)在代偿期内径明显增宽,>10 mm,而失代偿期肝静脉明显变窄,血管强化密度减低;PV/RHV比值在失代偿期约1.77±0.06,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代偿组PV/RHV均<1.5.利用后处理软件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门静脉及肝右静脉血管,代偿组可显示3级以上的门静脉及肝右静脉,失代偿组肝右静脉显示欠佳,最多显示1级,门静脉属支走行扭曲且最多显示3级.结论 64层螺旋CT肝、门静脉血管成像对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比较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和其它原因所致肝硬化的CT表现异同点。材料和方法:对照分析了50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30例其它原因所致肝硬化及50例正常肝扫描的CT增强前后扫描表现。结果: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在CT上出现条纹状和网格状高密度影有相当高的比例可达70%,另外还可在门脉和脾静脉处等部位见到钙化影,肝脏各叶大小变化及比值与其它原因所致肝硬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内出现条纹状和网状高密度影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较具特征的影像学表现,CT对此具有很高的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癌的CT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三种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的方法,评价其对肝癌诊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用三种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的方法对49例肝癌患者作51次检查:肝脏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和经术中植入门静脉的药物输入系统(DDS)直接门静脉造影CT(CTP)。结果:这些方法可发现直径3mm的病灶,明确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结论:CTA,CTAP和CTP有利于肝脏多发和小肿瘤病灶的检出以及其鉴别诊断,CTA和CTAP虽为创伤性检查,因其敏感性很高,可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前和需明确肿瘤的血供时选用;对植入DDS的患者,术后复查宜常规CTP检查。  相似文献   

14.
Budd-Chiari综合征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与介入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BCS的血管造影表现,有膜性狭窄闭塞22例,节段狭窄闭塞8例,病程4个月至25年。行下腔静脉和楔嵌肝静脉造影。结果侧支循环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及肝内外侧支。肝内侧支有:(1)肝静脉藉包膜下侧支与体循环交通;(2)肝内叶间交通;(3)未确定型。肝外侧支有:(1)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通道;(2)腹壁浅静脉通道;(3)左肾静脉-半奇静脉通道;(4)左肾静脉-膈下静脉通道;(5)门静脉途径。结论侧支循环的解剖学变化取决于阻塞的部位,对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特征与时间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 41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13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患者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A螺旋CT设备,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进行动脉期同层面动态扫描(延迟14~21s)、全肝门静脉期扫描(延迟80~85s)及病变靶平面平衡期扫描(延迟170~285s),着重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I检查在肝移植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4-01—2005-03收治的22例肝移植患者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相比较,术后MRI检查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较。结果22例肝移植患者中,肝硬化并门脉高压15例,肝硬化、肝癌6例,严重肝损伤1例;门静脉栓子5例,其中4例为癌栓,1例是管壁样组织,肝右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1例;副肝动脉2例,分别发自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胆管吻合口狭窄或胆漏3例;肝动脉可显示2~3级分支,门静脉可显示2~4级分支,肝静脉可显示1~2级分支,胆管显示2~3级分支。结论MRI对肝移植术前和术后的评估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肝脏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主要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量。重点探讨了肝内门 分流术中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永久性肝内分流通道时经常选用的血管段的部位、管径、穿刺点间物距离、各主要分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定位方法。结果表明,肝右静脉或中脉近端1-2cm处与肝门静脉左支横部中点至角部的血管段之间是建立肝内分流通道的理想部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螺旋CT作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是目前检出肝内肿瘤是敏感的技术之一。用CTAP作多谇闰和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肝内静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得到肿瘤的精确定位以及肿瘤与肝内血管的关系,并对肝脏手术的切除保留肝脏的体积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二氧化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CO2-DSA)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效果。材料和方法:对85例患者行CO2-DSA,包括肝、肾、脾、肠系膜上动脉造造影75例,腹主及四肢动脉造影3例直接门静脉造影6例,肝静脉造影1例。采用与气体造影相适应注射方法、投照条件及后处理方法以取得较好困难,同时行碘剂造影对照。结果:CO2-DSA可较好显示靶血管的主干及1、2级分支,且可引导介入插管,尽管对细微结构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