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78例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应用卡介苗和白介素Ⅱ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随访1 ̄7年,78例患者有4例复发,无肿瘤复发者94.6%,为使患者术后进一步接受膀胱灌注治疗,防止肿瘤复发,正确掌握灌注方法,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泌尿系感染。同时做好出院指导,加强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加卡介苗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 83例行经尿道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 (TUR)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丝裂霉素C加卡介苗 (BCG)组 (5 0例 )和单纯丝裂霉素 (MMC)组 (3 3例 ) ,前者术后即刻采用MMC灌注加小剂量BCG维持 ,后者单用传统MMC灌注。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经 12— 66个月 ,平均 3 2个月随访 ,BCG组 3例患者肿瘤复发 ,MMC组 7例患者肿瘤复发 ,两组复发率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BCG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为 10 % ,MMC组为 66.7%。结论TUR术后即刻膀胱灌注MMC加小剂量BCG维持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少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肿瘤术后早期(6h)用丝裂霉素c(MMC)与卡介苗(BCG)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65例病理证实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早期(6h内)开始应用MMC40mg和BCG120mg,每周1次交替膀胱灌注,共12次,以后每月1次,共6次,以后每间隔3个月1次,共2年。结果随访1~12年,平均4.6年。7例肿瘤复发,复发率10.8%。2例死于肿瘤进展,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MMC和BCG早期、交替膀胱灌注可有效预防表浅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丝裂霉素与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宇平  郑克立 《新医学》1996,27(10):513-514
对23例浅表膀胱癌术后患者,用大剂量丝裂霉素(40mg)加生理盐水40ml稀释,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平均随访22个月,复发率为4.1%(1/23)。研究表明:大剂量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方便的优点。比文献报道用小剂丝裂霉素(10-20mg)疗效高,与卡介苗膀胱内注疗效基本相同,值得提倡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浅表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后不同灌注药物的疗效.方法 56例浅表性膀胱癌钬激光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卡介苗(单药组)组27例,术后用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组(联合组)28例,术后用丝裂霉素与卡介苗交替膀胱灌注治疗.结果 随访24个月,卡介苗组和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29.6%和21.4%.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卡介苗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膀胱肿瘤后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降低术后复发率,效果优于单用卡介苗.  相似文献   

6.
卡介苗膀胱内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王仁顺1莫克俭1王晋2(1.解放军163医院,长沙4100032.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AdverseReactionstoIntravesi...  相似文献   

7.
膀胱移行细胞癌(SuperficialBladderTransitionalCelCarci noma,BTCC)是泌尿系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浅表性(T2、T1、Tis)占70%~80%,是多中心性疾病,不但膀胱本身而且泌尿系其他器官也可同时或相继发病...  相似文献   

8.
膀胱腔内灌注局部化疗或免疫治疗是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对4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丝裂霉素C(MMC)与卡介苗(BCG)序联交替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膀胱癌术后采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膀胱灌注的护理要点,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且术后1~2周定期应用MMC膀胱内灌注的68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护理。结果68例患者全部跟踪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1年内无复发,2年内复发3例,3年内复发5例。结论MMC膀胱灌注能有效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而药物灌注期间严密观察病情、落实具体的护理措施和加强心理护理是确保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URBT术后即刻MMC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 8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即刻灌注MMC组43例 ,传统方法灌注MMC阻40例。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83例随访12~60个月 ,平均30个月。即刻灌注MMC组有1例肿瘤复发 ,传统方法灌注MMC组有5例肿瘤复发 ,两组肿瘤复发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TUR术后即刻膀胱灌注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传统方法灌注MMC ,推荐作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频热疗合并膀胱灌注噻替哌(HTT)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对1985年5月至1997年5月间应用HTT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并与单独应用噻替哌膀胱灌注化疗(TT)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两组各68例,随访3~15年.结果136例患者中124例获随访,总随访率为91.2%.HTT组26例复发,复发率为39.4%;TT组47例复发,复发率为81.0%,两组相比,χ2=22.11,P<0.01.HTT组首次复发间隔时间为(53.6±41.2)个月,TT组为(33.5±28.2)个月,两组相比,U=3.21,P<0.01.HTT组出现骨髓抑制14例(21%);TT组为9例(16%),两组相比,χ2=0.66,P>0.05.结论HTT较TT治疗可推迟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卡介苗(BCG)联合丝裂霉素(MMC)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联合诱导组(40例),术后6 h内及术后1周、2周分别行膀胱腔内灌注MMC,术后3周开始BCG诱导加维持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CG"6+3"疗法)。B组为单纯BCG组(39例),术后3周开始接受BCG"6+3"疗法。定期行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作用情况。结果 A组肿瘤复发率为12.5%,B组肿瘤复发率为25.6%,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采用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灌注预防复发疗效较好,未增加毒副作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318例膀胱癌术后膀胱药物灌注的护理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露霞  朱晓玲 《华西医学》1997,12(3):373-375
1985年1月至1992年11月,我们共收治膀胱癌441例,其中358例行保留膀胱的手术。术后279例分别用卡介苗,噻替哌,丝裂霉素C等作了预防性灌注治疗。本文就膀胱药物灌注的方法与灌注后并发症等进行了分析,对有关护理问题提出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分别采用丝裂霉素(MMC)和吡柔比星(THP)进行膀胱热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不同疗效。方法将56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MMC、THP做为膀胱灌注治疗药物,利用体腔热灌注治疗机循环模式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MMC组复发5例,THP组复发1例,THP组复发率低于MMC组(P〈0.05),且不良反应小。结论 THP热灌注疗效优于MMC,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一种新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体描述浅表膀胱肿瘤蛋白质表达谱的特点,在总体描述基础上探讨浅表膀胱癌尿液蛋白质芯片的发现。方法①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获得纯化的浅表膀胱肿瘤细胞。②二维液相色谱分离多肽混合物,电喷雾串联质谱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鉴定蛋白质。结果4例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440个蛋白质共同表达。76(17.3%)个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MW)〈10kDa或者〉100kDa,84(19.1%)个蛋白质等电点(pI)〉9。312、304个蛋白质具有基因本体论生物学途径、细胞组分注解。41、22个基因本体论生物学途径术语为浓集、缺失表达。25、11个基因本体论细胞组分术语为浓集、缺失表达。基因本体论生物学途径浓集、缺失表达分析与尿液蛋白质表达谱分析一致性较强。属于细胞粘附、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类别的蛋白质是尿液中检测肿瘤的良好生物标记候选蛋白。结论浅表膀胱肿瘤蛋白质表达谱研究为理解肿瘤细胞生物学及从尿液中发现生物标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疗法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将脂质体包裹的IL-2基因和IL-6基因直接注射至EL-4淋巴瘤小鼠腹腔后,研究淋巴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Mφ)在基因治疗后的功能变化。结果:腹腔内单独注射脂质体包裹的IL-2基因后,可明显提高Mφ的MHCIa的表达,增强Mφ的杀伤活性,并促进Mφ诱导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腹腔内单独注射脂质体包裹的IL-6基因后,对Mφ也具有激活作用,但效果不及前者。二者联合后能非常显著地提高荷瘤小鼠的Mφ的上述功能。结论:腹腔内脂质体介导的IL-2基因和IL-6基因治疗能有效地解除淋巴瘤小鼠体内Mφ功能的抑制,激活Mφ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V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98位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于手术后2周内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三组的保留灌注时间分别为30min,1、2h。20mg/次,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个月1次共1年,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结果 98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8±6.83)个月。三组无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2.36%、80.00%、82.76%,复发率为17.64%、20.00%、17、24%,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三组的尿路刺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5.29%、51.42%、58.62%;全身症状发生率为5.88%、11.43%、24.14%。其中在2h组有4例因为尿路刺激症状及全身症状严重,不能耐受,暂停灌注,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结论 THP膀胱内保留灌注30min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经尿道电切加气化治疗浅表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浅表性膀胱癌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经尿道电切术结合气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31例,术后定期随访辅以膀胱内药物灌注以防复发。结果 31例膀胱肿瘤均一次切除,平均手术时间为35min ,无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30例患者随访1~4年,术后复发3例(10 % )。结论 经尿道电切和气化结合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浅表性膀胱肿瘤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整切除。随访2年,58例未再次复发,12例1年内再次复发,5例2年内再次复发。结论:TURBT联合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简单,疗效好,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