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都与QMI有很大的不同,几个研究报道NQMI病人患者梗死范围小...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因素及防治范利关键词心肌梗死;并发症;左室重构;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42.2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ordialinfarction,AMI)后的左室重构,系指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结构和形态发生几...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24小时内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4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 A组多为前壁梗死,心肌梗死面积、CK峰值、严重心衰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 AMI前24小时内的IP现象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的近期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由于受损左室不能有效排空 ,增加了心室壁收缩和舒张时承受的压力 ,进而引起左室重新构型和功能障碍 ,称之为左室重构 (LVRM )。AMI后LVRM是临床上常见的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是反映MI后心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1] 。有研究发现 ,LVRM过程受室壁运动异常范围改变的影响 ,冬眠心肌 (HM )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2 ] 。又因其具有可逆性功能障碍这一特征 ,故HM对LVRM的影响可能具有双重性。1 左室重构的发展过程Gandron等的心肌梗死后 3年的随访研究证明 …  相似文献   

5.
观察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显示Q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94.10±29.84ms;在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70.21±21.75ms;在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50.08±22.74ms,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Q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QTd增加有关,揭示QTd对判断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阿斯匹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应立  金文胜 《广东医学》1998,19(11):841-842
评估阿斯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疗效。方法:分析老年AMI患者221例,根据有无服ASA分为ASA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再梗死和心脏性死亡发生率及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20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结论:AMI患者QT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胶痛史为A、B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休克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面积、维护梗死后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量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及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P<0.01,再通组溶栓前后QTD比较,P<0.01。结论:①QTD增加可作为AMI早期诊断参考指标之一;②溶栓后QTD下降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之一;③QTD下降说明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改善,其可能是溶栓疗法降低AMI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静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定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经及再通经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  相似文献   

11.
陈义汉  徐文渊 《铁道医学》1998,26(3):164-165
探讨胸民联U波倒置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入院ECG胸民联上有无U波倒置,将41例首镒前壁AMI病例分成A组和B组,测量住院期间ST段抬高导联数和异常Q波数目,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和Killip心功能分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AMI体表心电图QTD、JTD,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前壁心面梗死组的QTD、JIT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QTD、J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24h内有缺血预处理(IP)现象患者的临床特点,对14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A组(IP组)45例,发病前24h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B组:99例,发病前24h内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A组糖尿病的合并率低,胸痛的发生率高,多为下后壁梗死,心肌梗死面积、CK峰值、血糖水平、血总胆固醇水平、严重心衰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14.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统计24h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作为其HRV。结果:OMI患者HRV与心肌梗死急性期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OMI心衰组HRV小于非心衰组,OMI发作性心肌缺血组HRV小于无发作性心肌缺血组。OMI病程为6个月以上、1年以上、3年以上各组,OMI非心衰组与正常组,OMI无发作性心肌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前(侧)壁梗死组与下(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在病理生理方面 ,明确了冠脉闭塞和血栓形成是AMI的原因 ,并对梗死后不同时相的病理改变做了深入研讨。②在诊断方面 ,肌钙蛋白I(CTnI)等新的实验诊断指标的应用 ,提高了AMI早期诊断率 ;对AMIEKG有无Q波出现而提出新的分类 ,对预测患者预后上产生重要意义 ;对右室梗死等特殊部位的心肌梗死的诊断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③在治疗方面 ,出现了一些新的介入性治疗措施 ;对药物治疗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有了较明确的答案。现就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一些…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溶栓治疗愈早愈好。延迟溶栓 ,指AMI发生 6小时后的溶栓 ,能有效地控制AMI的症状、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肌重构、减少并发症、保护心脏功能。本文就本院进行延迟溶栓治疗AMI 4 6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 A组 4 6例 ,均符合 1997年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 36例 ,女 10例 ,年龄 39岁~ 73岁 ,平均 6 0 3岁 ;广泛前壁 10例、前壁 9例、前间壁8例、下壁 10例、下后壁 8例、无Q波心肌梗死 1例。B组 4 0例 ,前壁 2 4例、下壁 16例。1 2 方法 A组 4 6例均是AMI发病后…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表明[1],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再灌注可以缩小梗死面积,改善AMI的预后。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是反映心室肌应激性恢复的重要指标,对预测AMI后心室颤动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2]。我们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124例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探讨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4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92例。其中符合入选标准共124例。入选标准:①诊断及溶栓治疗均符合W…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我们比较了UA患者中 ,发生急性心脏事件组与非事件组血清C反应蛋白 (SCRP)浓度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1996年 8月— 1999年 2月共收治 2 2 2例UA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 1h内抽血测定SCRP浓度 ,进行 30d前瞻性住院观察 ,记录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 ,根据有无急性心肌梗死 (AMI)、死亡 (猝死、AMI后死亡 )发生情况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住院期间均根据经验以相关药物治疗为主 ,且治疗方案均在不知患者SCRP水平的情况下进行。2 结果共发生急性心脏事件 5 0…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容积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生脉注射液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仪检测左室容积(ESV,EDV)及左室功能(EF)的变化,以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对AMI后左室容积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治疗可使左室容积明显减少(ESV,P〈0.05,EDV,P〈0.05),左室功能改善(EF,P〈0.01)。  相似文献   

20.
赵建芬  马玉琢 《医学综述》2002,8(10):605-606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NQ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表现 ,是Q波型心肌梗死 (QMI)和心性猝死 (SD)的高危险因素。正确的诊断 ,及时的处理是防止或减少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至关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UA和NQMI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UA NQMI的诊断1.1 UA NQMI的诊断 UA和NQMI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相似 ,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 ,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 ,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1 ] 。UA与NQ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