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升主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多支搭桥的策略。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2月对36例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不使用主动脉侧壁钳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常规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19例同时取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RIMA)。15例以LIMA为唯一的桥血流来源(in-flow),其余的静脉桥吻合到LIMA;14例使用Enclose或Heartstring近端吻合装置行静脉桥在主动脉上的吻合。术中用血流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 Meter,Oslo,Norway)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36例共行远端吻合116个[2-5个,(3.2±0.9)个]。术后2-22 h病人完全清醒。手术中实时桥血流测定满意,15例以LIMA为唯一in-flow的患者,LIMA主干的总血流量基本是各分支桥血流量的数学和。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8例(26.7%)手术后一过性心房颤动;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4例;下肢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随访6-60个月,(33.8±11.2)月,11例造影显示37支桥中,LIMA-LAD均通畅,2支到对角支的静脉桥闭塞,余静脉桥均通畅。结论对升主动脉有明显钙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结合主动脉No-touch技术或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可有效避免因在病变主动脉上操作引起的术后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2.
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9月,我院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3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结果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0~80 min,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50~300 ml.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毕经超声即时测量冠状动脉旁路流量15~40 ml/min,搏动指数1.5~3.0.住院时间8~12 d,平均10 d.4例术后随访2~5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未见残余分流.结论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扩张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同时施行升主动脉置换术(A组)或成形术(B组)的结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A、B两组术前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主动脉瓣病变、左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直径(49.45±3.96)mm,B组(49.31±3.68)mm,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行AVR后A组常规置换升主动脉,B组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缝合后包裹28~30 mm人工血管.结果 A、B两组术后均无死亡.A组主动脉阻断(71.70±17.13)min、体外循环(110.52±27.51)min,均明显大于B组的(57.13±16.32)min(P=0.025)和(97.31±19.46)min(P=0.004).两组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年轻病人主动脉直径≥40 mm时应积极手术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外包裹人工血管的方法较升主动脉置换术更为简单、安全,但升主动脉壁必须无粥样硬化或溃疡.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缩窄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但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则少见报道。我院1999年 4月收治 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 ,手术一期施行 Bentalls手术 主动脉缩窄切除 升主动脉 -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 男 ,2 2岁。因患上呼吸道感染 2周在外院检查 ,发现心脏杂音 ;心脏超声心动图示 :升主动脉瘤 ,转我院。入院体检发现股动脉搏动较弱 ,上肢血压明显高于下肢 ,左上肢170 / 45 mm Hg(1k Pa=7.5 mm Hg)、右上肢 16 0 / 5 0 mm Hg、左下肢 110 …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治疗与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主动脉病变的手术治疗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腹主动脉病变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37例,女8例。年龄2l~85(平均年龄64、7)岁。其中胸主动脉夹层ll例;降主动脉夹层破裂并假性动脉瘤形成伴椎骨破损2例;肾上,下型腹主动脉瘤各为3,23例;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腹主动脉瘤空肠瘘l例;腹主动脉外伤性破裂3例。45例患者中腔内治疗者l8例,25例行人工血管置换治疗,3例行腹主动脉修补。围手术期死亡率为6.7%(3/45)。随访36例,随访时间2个月~4年,均生存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有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条件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的可优先考虑腔内治疗。传统手术方法在技巧等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能为不具备腔内治疗条件的患者解除疾苦。  相似文献   

6.
7.
手术联合介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手术联合介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联合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9例病人,其中冠状动脉两支病变者7例,三支病变者2例。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各植入支架1枚,7例病人搭桥1根,2例病人搭桥各2根。术后心绞痛明显缓解,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月~3年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手术和介入技术复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金艳  王蕾  张静  常琰 《护理学杂志》2004,19(22):73-74
介绍2例采用腔内隔绝术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相结合的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升主动脉合并降主动脉夹层的术中护理要点.提出手术室护士熟悉手术过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Heartstring和Enclose近端吻合装置)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了150例合并升主动脉近端钙化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02例,女48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9岁.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近端共完成251个吻合口,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口1~3个/例,大隐静脉桥血管完成后应用流量仪进行流量测定.术后观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0.67%);二次开胸止血2例,其中1例为乳内动脉床渗血,1例为胸骨后出血;其余患者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00~200 ml.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48 h内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术后均未出现明确的昏迷、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及运动不协调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大隐静脉桥血流量为28.5~70.1 L/min(53.7± 23.9 L/min).术后随访145例,随访率97.32%,随访时间3个月~1年;4例失访.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迟发性脑出血或脑梗死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在OPCAB术中应用Heartstring和Enclose升主动脉近端隔离装置,安全、有效,能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弥漫性升主动脉前壁钙化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30例升主动脉前壁弥漫钙化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策略,男21例、女9例,年龄60~75岁。所有患者均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结果术后住院时间(8.7±3.2)d,围术期无死亡,无心脑血管意外,无伤口及纵隔感染。围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心房颤动,发生率23.3%。术后30 d常规复查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或改善,心功能改善。结论对于升主动脉前壁有弥漫钙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方式,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尽量避免或减少升主动脉前壁的刺激,减少手术风险,实现最大限度的目标冠状动脉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停跳非体外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体会。方法61例AMI病人施行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4·8±7·2)岁,术前持续心绞痛,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不明显,心肌酶升高(3·5±1·8)倍,肌钙蛋白升高(10·9±4·1)倍。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3·1)个月。结果AMI发生到OPCAB完成的平均间隔(115·8±15·1)h,平均远端吻合口(3·4±0·7)个,病死率3·28%(2/61例)。术后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恢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Xu JP  Guo HW  Shi Y  Hu SS  Sun L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38-640
目的总结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4年5月共对2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4~78个月,平均(36±25)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主动脉直径。结果主动脉直径术前为(4.8±0.5)cm,术后出院前为(3.6±0.4)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中,主动脉直径为(3.7±0.4)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9岁,因"大便带血1个月"于2008年4月3日来诊,肛门指枪发现距肛门7 cm左右菜花样增生下缘,指套染血.既往有腹主动脉瘤史6年,有高血压史15年,收住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9g/L,空腹血糖7.7 mmol/L,白蛋白23.5 g/L,尿素氮13.60mmol/L,肌酐152.5 μmoL/L,癌胚抗原11.79μg/L.腹部CT:直肠冠状位重建示直肠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考虑直肠癌.胸部X线检查发现两肺纹理增多,主动脉呈瘤样扩张,部分气管受压右移,符合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经主动脉切口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经主动脉瓣口行二尖瓣手术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8~ 75岁,平均(40±10)岁。16例中Bentall+ MVR术12例,Bentall+ MVP术1例,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MVP术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年性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以及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可同时合并有冠心病,且以老年患者居多,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瓣膜手术与冠脉搭桥手术同期进行,手术时间和心肌缺血时间延长,手术风险较单纯瓣膜或单纯搭桥手术为大。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施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2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熊巧玲 《护理学杂志》1996,11(6):330-331
对5例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法国先进技术Cabrol手术进行升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移栽术,效果较好 。术前心理护理,预防高血压和瘤体破裂;术后观察出血,保护大脑,预防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与单纯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及术后结局,探讨现有指南指导国人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手术时机选择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139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马方综合征、心脏瓣膜等病变的患者后,分为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83例)及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及术后结局。结果在主动脉内径方面,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组的升主动脉内径[(57.30±9.41)mm vs.(50.72±9.53)mm,P0.001]及升主动脉内径指数(31.12±5.38 vs. 27.22±6.40,P0.001)均大于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对于男性患者,结果也是相似的[(60.28±10.80)mm vs.(47.40±6.53)mm;30.00±6.33vs. 23.60±3.72,P0.001]。但女性患者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90±7.47)mm vs.(53.81±10.84)mm;32.03±4.37 vs. 30.58±6.56,P均0.05]。对于术后结局而言,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死亡率较高,气管切开术发生率较高,术后出血再探查率较高。结论本研究中升主动脉发生夹层时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多数5.5 cm,因此仅凭现有指南指导国人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是不够的,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更加合理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合并有内脏动脉缺血等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双球管定位下经锁骨上动脉到股动脉交换导丝以确保真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对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的患者采取真腔内加压推进以通过导丝,用超长带膜支架来封堵大破口治疗夹层合并巨大假性动脉瘤形成,对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技术联合开腹手术等方法。结果 术后内漏3例,其中2例7 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3例主动脉创伤术后完全康复,余18例复杂主动脉夹层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18例中6例合并肠管缺血,3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肠管缺血、肾动脉缺血,2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迫,以及2例合并下肢缺血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夹层行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手术切除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16例随访5~36个月,平均22.3月,1例内漏持续存在,但假腔未继续加大,其余患者存活良好。结论 对复杂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通过对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进行改进,并适当结合传统手术方法,使某些过去被认为不能够治疗的复杂主动脉病变可得以成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