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早期"六郁"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小便多,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根据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的糖尿病早期患者(糖尿病前期和8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并无消渴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以“三多一少”临床症状为辨治核心,且被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家公认的“阴虚燥热”的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中消。方法:回顾分析李小娟教授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中消2则。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中消,临床有效。  相似文献   

4.
以《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理论剖析消渴病的发病病机,并结合"三消"论中消渴病发病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变与临床表现剖析"二阳结"思想在古代组方中的多重内涵,以及"二阳结"思想对古代消渴病饮食调摄的深远影响;同时分析近现代名老中医对"二阳结"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内涵的迁移及扩大,丰富消渴病从脾胃系统论治的立法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5.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王丽娟 《西部医学》2009,21(2):315-316
目的 探讨消渴病辨证护理方法。方法将消渴病按肺热津伤、胃热盛、肾阴亏虚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型,辩证施行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对消渴病的辨证护理,取得满意的医疗护理效果。结论对消渴病采取按主证分型辨证护理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效果,减轻病人痛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耳穴埋豆,按压观察消渴病患者上消症状(口干、多饮)改善情况,并分析护理治疗的有效性,为护理治疗作参考。方法:选取上消症状患者60例,通过两个疗程的耳穴治疗后观察患者上消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评分观察,随访治疗一月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耳穴埋豆能改善消渴病患者上消症状,治疗的有效率为91.67%;一月后的长期有效率81.67%,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化瘀也可荡涤痰浊。在治疗的同时不忘本病是气血阴阳亏虚日久而致脉络壅滞而发,故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9.
从肝论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2型糖尿病显示出惊人的高发性,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人群达50.1%,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及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1]。《景岳全书》提出:“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辨治突出“三多一少”的证候表现,而现代临床2型糖尿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亦有“善渴”、“消瘅”、“肺消”、“膈消”、“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名称,繁杂不一,但以“消渴病”命名最为通用。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消渴病“饮一溲二”、“  相似文献   

1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证。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消瘅”。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师传篇》谓:“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以后对本病的记载,散见于历代医著“消渴”,“消瘅”、“肺消”,“肾消”等门类之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笔者复习前人关于本病的论述,结合临床之所见,总结出消渴病治疗八法,经临床试用,收效颇佳。现归纳如。  相似文献   

14.
在继承前代医家对消渴病认识的基础上,张从正提出了"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并对消渴病的传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治疗消渴病方面主张"调下并用"同时兼顾饮食、情志、节欲的调护,丰富了消渴病诊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现代医家根据古代有针灸治疗消渴的记载,开展了针灸对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现综述如下: 1.临床治疗作用的观察: 现代临床资料业已表明针灸对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作用。有人对糖尿病人进行辨证针灸治疗,上消选肺俞、少商、鱼际、合谷、膈俞穴,配胃俞、水泉、列缺、内庭穴;中消选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论述,现代中医临床研究及现代医学认识,结合作者临床体会并通过164例临床症状分析,论述了消渴病与脾气虚弱的关系。作者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气虚弱密切相关,在消渴病辨证中始终不同程度存在着脾气虚弱,因而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应十分重视健脾益气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在《黄帝内经》"肝脆则善病消瘅"的基础上,具体阐发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其认为情志失调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肝失疏泄是基本病机,并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中。  相似文献   

18.
试论消渴病临床面貌与概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型糖尿病患者约85%的人肥胖或超重,90%伴高血压及(或)血脂紊乱,50%以上无症状。与糖尿病相应的中医“消渴病”从病因学、体质学、症状学、起病与发病过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此建议将消渴病分为“显消病”和“隐消病”,治疗以减肥消脂、补气化痰、活血化瘀、养阴固本四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对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进行了辨析。指出糖尿病肾病与“肾消”关系密切,临床期以水肿为主证者,可诊断为“消渴病.水肿”,而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则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肾劳”,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衰尿毒症者,则为“消渴病.关格”,总属“消渴病肾病”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今时之人,除过食肥甘外,更是味过于咸。“多食咸”可变热、令津泄、动肾气辟精关、令脉凝泣而变色,故而平素嗜咸可加重消渴病阴虚燥热、瘀阻脉络的程度,从而加速消渴病的发展变化。最新研究也显示高盐饮食与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治疗方面,依据五行“土克水,甘克咸”可知,甘味药对平素嗜咸的消渴患者具有治疗意义。文章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拟探讨“多食咸”与消渴病发展变化的关系,为今后预防、调护及结合患者饮食习惯整体辨治消渴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