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针对新生儿病房特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护士培训,改变排班模式,细化基础护理项目等,比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n=1578)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n=1507)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改进及护理缺陷发生情况。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基础护理达标率为96.7%,护理文书书写达标率为98.0%,均高于实施前91.1%,91.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827,11.368;P〈0.01),其他护理指标达标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实施后环境设施(4.71±0.31)分,人文关怀(4.56±0.34)分,均高于实施前评分(3.72±0.69),(3.95±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1,41.74;P〈0.01),其他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1);护理缺陷发生率实施后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07,8.993,6.563;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理缺陷。因此,在新生儿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护理人员对早交班前礼仪训练必要性的认知,开展礼仪训练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及参加礼仪训练的意愿,为有针对性开展礼仪训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普通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及妇产科共97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及已训练科室与未训练科室对早交班前训练礼仪的必要性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生得分最高(4.28±0.83)分;已训练科室得分高于未训练科室;礼仪训练后患者满意度较训练前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训练与未训练护士早交班前参加礼仪训练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礼仪训练有利于规范护士专业礼仪,经常性的礼仪训练在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护士礼仪训练应在全院各科室护理单元日常护理工作中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做法与成效。方法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护理服务创新,定期开展护理质量检查和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肿瘤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患者满意度81.54%,开展后达到98.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4,P〈1.01),5项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均有提高,基础护理由(91.23±3.72)分提高至(97.56±2.1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72,P〈0.01)。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新型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方法比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护理管理指标变化情况,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长管理效能的影响。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质量中特一级护理、静脉治疗管理、基础护理、病室管理、安全管理得分分别由(93.08±1.03),(94.48±0.82),(95.46±0.50),(95.30±0.68),(95.70±0.63)分上升至(95.88±0.88),(96.48±0.76),(97.29±0.59),(97.09±0.59),(97.42±0.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928,-8.697,-19.018,-14.898,-15.910;P〈0.05);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年不良事件由4件下降为1件,为实习生锐器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110,P〈0.01)。结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工作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打造活力团队,促进护士长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区噪音的来源、构成,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善患者住院环境。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方法对4个病区的160名患者进行了病房噪音主观评价的调查研究,并比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医院病区的噪音改善情况。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早晨清洁工搞卫生的响声、白天过路车的声音、晚上下水道流水的响声、医护人员开关门的声音、病房传呼器的响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病区环境满意度提高,睡眠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96,t=8.944,P〈0.01)。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能有效控制医院病区噪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及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规划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开发护理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运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职业态度调查问卷对湖北省15所三级医院668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总体职业态度评分为(3.80±0.39)分,行为维度评分最高,为(4.01±0.45)分;不同年龄、择业原因的护理人员职业态度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护理人员的婚姻、职称、编制仅对行为维度有影响(P〈0.05)。结论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总体职业态度处于满意水平,年龄、编制、婚姻、职称及择业原因对职业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医院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改善护理人员职业态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曾健  朱建军 《华西医学》2014,(1):114-117
目的调查凉山地区临床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状况,为进一步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6月-12月在西昌市和会理县,选择4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的196名护士,自设问卷进行优质护理认知测评。结果不同民族、学历、职称的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医院等级的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作6~10年、二级医院的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状况得分低于其他工作年限及三级医院的护士(P〈0.01)。结论凉山地区临床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总体认知得分较高,但对绩效考核理解认知偏差较大,工作年限和医院等级对护士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有影响。应加强对医院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护士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全管理课程设置及培训对提高骨科实习生安全管理意识及其对降低护理纠纷的作用。方法以美国护理人员质量安全教育(QSEN)作为安全管理课程培训内容,对在本院骨科实习的2009级6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培训前后采用护理人员安全文化认知调查问卷、安全态度调查问卷对护生进行调查,并比较培训前后护生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护生安全文化认知、安全文化态度总分分别为(4.77±1.07),(4.53±0.99)分,均高于培训前的(2.48±0.96),(2.83±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58,3.418;P〈0.05)。培训前护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5%,培训后降至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01,P〈0.05)。结论对骨科护理实习生进行系统化的安全管理培训有助于提高护生临床安全意识,减少护生护理差错发生率,进而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实行连续性排班与小组责任制后护士对工作、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人性化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6个标杆科室的护士、住院患者在实施连续性排班及小组责任制前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比分析护士对护理工作、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情况。结果排班方式改革及工作模式调整后6~12个月护士的满意度达91.0%~92.3%,患者的综合满意度达92.5%~95.7%,与改革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革后夜班周期缩短,护士的满意度为61.8%,低于改革前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5,P〈0.01);护士的精神压力在改革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P〉0.05)。结论排班方式改革及小组责任制的落实能为住院患者提供无缝隙、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激发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但临床一线护士配置不足,护士的心理压力大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人为本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效果。方法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以人为本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培训。于训练前后对护理人员操作进行考核,比较护理操作培训效果。结果训练后护理人员的操作成绩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人员操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人为本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技能及护患关系的融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护士对基础护理认知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30名新护士进行基础护理认知状况调查。结果新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知不足,态度得分为(35.28±3.48)分;不同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选择本专业原因的新护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完善岗前培训,加强新护士的心理调节及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护理认知培训,提高新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水平及态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职业紧张和工作满意度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健康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1名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护士组)和72名非卫生部门脑力劳动者(对照组)采用职业紧张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护士组职业紧张量表的职业任务、任务过重、任务不适、责任感、心理紧张反应、自我保健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男性护士的职业任务、责任感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女性护士(P〈0.01),心理紧张反应因子分显著低于女性护士(P〈0.01)。护士各项工作满意度评分均较低,其中男护士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地位、决策、享受工作、护理工作因子分显著低于女护士(P〈0.01);精神科护士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收入情况、享受工作、专业地位满意度较低。结论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存在明显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男女护士职业紧张源不同;护士对收入情况、享受工作、专业地位满意度较低,男女护士在工作满意度源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分层责任包干制在优质服务示范病房中使用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护士分层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服务示范病房中使用的有效性,改变护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人力的使用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全院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设立专科护士(N4)一责任组长(N3)一高级责任护士(N2)一初级责任护士(N1)一助理护士(N0)五层分层级管理模式,做好护士分层级培训与考核,职责明确,实行责任包干制,改革护士排班模式,实施层级的工作权限与绩效考核。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直接护理时间、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等改善情况。结果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落实率、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等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1),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护士对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明显增加(P〈0.01),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护士分层责任包干制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直接护理时间及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提高了护理人力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病房责任护士分层组合并纳入医疗组与医生同步共同对患者实施医疗护理的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后),与传统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90.18±3.05)分,管理后平均(97.24±2.78)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5.274,P〈0.01);管理前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平均(88.36±4.11)分,管理后平均(96.91±3.53)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12.420,P〈0.01)。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消毒隔离管理、规范化服务、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分级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管理后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4.773,4.569,5.031,4.983,6.249,7.667;P值均〈0.01)。结论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知信行水平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医护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护士基本资料、中医护理知信行问卷,采用分层便利抽样调查江苏省14家中医院785名在职注册护士,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本组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知识(17.8±2.4)分、中医护理态度(14.8±2.9)分,均处于中上水平,中医护理行为(12.8±3.5)分,得分偏低。中医护理知识与态度呈明显正相关(r=0.159,P0.01),与行为呈正相关(r=0.081,P0.05),中医护理态度与行为呈明显正相关(r=0.15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中医护理知识的因素。结论中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态度积极,但知识水平有待提升,中医技能运用不足,通过临床实践和中医护理教育可增加中医护理知识,改善中医护理态度,进而影响中医护理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5个科室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建立责任小组,确立不同级别人员的职责。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及护士职业认同感等。结果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临床护理质量、护士职业认同感均明显提高(P﹤0.01或P﹤0.05)。结论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可以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外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短式量表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397名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开展前比较,其总体满意度、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MSQ短式量表20个条目中,只有能够一直保持忙碌的状态(内在满意度)、工作条件(一般满意度)2个条目的满意度明显升高,与同事相处的方式(一般满意度)1个条目满意度降低(P<0.05)。结论外科护士的总体工作满意度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护理管理者应关注合同制护士,给护士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改善其工作条件,从而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以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于临床护士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参与临床工作的护士173名,根据病区是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分为两组,采用全美护理质量指标国家数据库项目(na-tional database of nursing quality indicators,NDNQI)中"注册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护士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护士总体满意度良好,其中满意度最高的前3项分别是"医护之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和"护士之间关系",而满意度最低的3位为"收入"、"专业地位"和"享受工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士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在"护士之间关系"、"决策"、"自主性"、"护理行政性管理"和"收入"这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护士满意度是评价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切实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护士满意度和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9.
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1-2月按照便利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市某医院135名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认知及影响因素,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基本定义认识不清。不同学历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P〉0.05)。(2)非独生子女对基础护理的态度比独生子女的态度积极(t=2.98,P〈0.05)。实习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影响她们对基础护理的态度,依次从个人兴趣、他人影响、就业原因到不得已选择护理专业逐级递减(F=4.04,P〈0.01)。(3)实习护生对床上擦浴、铺床、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不感兴趣。(4)各影响因素对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临床护生实习需求、带教老师影响、基础护理安全意识、护士长对待基础护理重视程度、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及护生的专业思想。结论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不足,须提高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和监控力度,重视护生心理需求调试,完善岗前培训,强化基础护理安全教育,重视带教影响,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培养,从而提高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