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2.
赵泽恩 《四川中医》2009,(10):28-29
湿热为汗,乃湿热停滞于内,相互交蒸而汗出,湿为本,热为标,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湿聚日久发热,湿热交蒸,故临床表现则为汗症。治疗原则以化湿清热为主,湿清热去,湿除汗止。  相似文献   

3.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刘弼臣 《中医杂志》1989,30(2):13-15
先师孙谨臣先生,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对于温热病的认织,更有独到之处。尝云:“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病情不同,证治有别。”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学家石寿棠 ,倡“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无论在理论上或临床上 ,都有其实用价值。现专就其在时病临床上的应用作一浅述。1 湿气论的临床应用湿本属阴 ,因此寒湿是本气 ,而湿热则为化气。一般来说 ,本气为病 ,无论外感或内伤 ,变化较少 ;化气为病 ,则兼证较多 ,变化莫测。治疗湿热 ,首重辨证。湿热证面色混浊如油腻 ,口中腻浊不知味 ,神困嗜睡 ,舌苔厚腻 ,脉象模糊不清 ,或沉细似伏 ,断续不匀。入手须辨清湿多还是热多 ,施治才能有的放矢。湿多者必恶寒 ,甚则足冷 ,头目胀痛昏重 ,身痛不能屈伸 ,身重不便转侧 ,胸膈痞满 ,午后寒热 ,…  相似文献   

6.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国医论坛》2021,36(5):19-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身热不扬,无壮热或烦热,部分病例不发热,不伴恶寒,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舌苔厚腻。湿温病势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病邪可弥漫三焦,初期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中期邪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新冠肺炎与湿温的临床特征相似。新冠肺炎主要病机是湿热疫毒非时之气犯表困脾。治疗上从脾论治,以清肺排毒汤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寒热并用,宣清导浊,共奏健脾化湿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略谈湿温病     
<正> 湿温病的三个特性(1) 湿温病的同步性:湿温是一种常见时令热性病。现代医学中的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属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的某些类型多属本病范畴。温为热之始,热为温之渐,放湿温又称湿热,所称不同,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21,43(7)
目的 湿热之邪是当代中医皮肤科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湿热之邪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多表现为气分湿热和血分湿热;三焦辨证是将湿热侵入人体从上到下的具体部位来划分,可有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应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辨治皮肤科湿热证,其中舌象改变在临证辨证中尤为关键,明辨清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伤寒之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祖国医学中,伤寒可归属于“湿温病”范畴。本病虽然四时可见,但以湿热较多的夏秋季节为常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又如医家薛生自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道出了此病乃为内外邪相合而发病。在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暑湿之气当中,则容易感受湿热病邪,而湿温初起之时,以邪遏卫气为主,随着气分湿热证的加重,病程就进入了气分湿热交裹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三仁汤原是温病学中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现临床应用多不拘泥于此,把握湿热郁阻之病机,灵活加减运用,可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并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62例,进行临床观察和中医辨证。结果:中医辨证:急性期气虚湿热证占41.94%,湿热证占24.19%,气虚 湿证占19.35%,恢复期气阴两虚证占62.5%,气阴两虚 湿证占29.17%。急性期西医临床分型轻、中、重、极重型,中医辨证气虚湿热证分别为5.26%、35%、60%、92.31%。结论:GBS中医证候分布急性期主要为气虚湿热证,且病情越重气虚湿热证的发生率越高;恢复期主要是气阴两虚证或气阴两虚 湿证。  相似文献   

13.
湿热证,是一个既受湿,又受湿与热相合,胶结多患的一种病证.正如薛生自《湿热病篇》所说“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又如陈平伯《外感湿病篇》:“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昆明地区,属干湿分明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与中原而言乃西南之隅,,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四面环山、南临滇池,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降雨量约1千多毫米,往往昼夜之间,睛雨之间温差较大,燠热燠寒,寒热时变,天热地湿,互为交蒸,湿热为病者甚众.湿热证,易患难愈,缠绵难速.苟辨审不慎,医治不当,则变症峰起.若审辨得法,医治得当,疗效亦体.现将笔者对本病的临床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气化则湿化"理论对肾脏病湿热证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学忠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63-463
祖国医学的肾脏病发病观 ,将湿热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如《症因脉治》很早就提出 :“湿热身肿之因 ,或湿热行令 ,袭人肌表 ,或先伤于湿 ,湿气久留 ,则湿热肿着矣。”现今医家更认为湿热、瘀血是肾脏病之主要标证 ,且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于肾炎病程的始终。虽为湿热 ,然湿与热相较 ,湿为阴类 ,其性重浊粘腻 ,热与湿为依附 ,湿不去则热不清 ;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 ,以使湿热分离 ,是治疗肾脏病湿热证的关键。吴鞠通“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化也”。寥寥数语 ,实为治湿之要诀。也对肾脏病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  相似文献   

15.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2湿热辨证 刘焯等、张忠均认为手足口病是因为患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病毒所致。病因为时行病毒,病位在心脾二经,将本病分为湿热型、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3型。马元生等通过对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是由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阴雨连绵湿热之气偏盛,再加上儿童时期饮食不节,脾胃未充,内湿由之而生,内外之邪相搏,湿热之气发于皮肤所致,属湿温范畴。  相似文献   

17.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18.
陈静 《陕西中医》2012,33(5):640-640,F0003
<正>"湿"与"热"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产生途径有:一为感受外邪,二为脏腑病变。古云:"湿者土之气,士者火之子"。故湿能转化生热,热亦能转化生湿。湿热内生多由劳倦失常,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所致;在妇科病中也有因房劳,情郁导致肝肾损伤,湿热蕴蒸而成。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湿热不但能致带下,同时亦为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湿热与某些常见妇科疾患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湿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兼症复杂,湿热为多,易阻滞气机、壅滞血脉。罗增刚教授临证常用祛湿法,其主张治湿以运脾为本,辨证用药;注重因势利导,分利三焦;辨湿热之偏重,祛湿为先;佐重行气,气能行津,包括宣肺、疏肝、畅中、散结等;同时不忘活血,血水同调。  相似文献   

20.
赵旭  叶辉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70-470
肾盂肾炎 ,是泌尿系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不易治愈、反复、病程迁延为特点 ,现就其辨治探析如下。1 谨守病机是诊治的基础肾盂肾炎从临床表现来看 ,大多属于祖国医学淋证范畴。经云 :“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热也”。因而其病位在肾与膀胱 ,病理为“湿热互结”所致。由于湿为阴邪 ,湿与热合 ,氤氲粘滞 ,弥漫三焦 ,难于骤化。故病在初期 ,多表现为湿热实证为主。若湿热留恋 ,蕴蒸不化 ,耗伤气阴、由肾及肝、或肾及脾 ,多属气阴两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如湿热未尽、夹气血瘀滞等 )。因此 ,必须紧紧抓住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理机制 ,才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