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前馈控制对输液质量及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静脉药用物调配中心的40名工作人员以及医院住院部收治的42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1月前馈控制开始实施为分界线,研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前馈控制对配置人员业务能力、输液质量及医院感染的影响。结果 2016年度、2017年度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相关物品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2015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016年度、2017年度医院静脉输液院内感染率均明显低于2015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016年度、2017年度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人员业务能力均明显高于2015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静脉输液用药调配中心前馈控制能有效提高院内输液质量,降低医院静脉输液相关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PDA腕带识别降低输液错误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PDA腕带识别的所有输液患者27 093例设为观察组,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常规识别方式的所有输液患者13 129例设为对照组,将两组输液错误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输液错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PDA腕带识别能有效减少输液错误,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张研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730-3731
目的 通过静脉输液给药不良事件分析,制定防范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治疗.方法 分析某二级甲等医院2010-2011年13例静脉输液给药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 通过加强护士规范教育培训,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及规范药物的使用与管理等措施,保证输液安全.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用药知识的培训和责任心的培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药物使用规范、加强静脉输液给药质量管理.以减少给药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静脉输液通路选择进行管理,降低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建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的输液管理制度,在全院范围内建立静脉输液传报网络体系,将输液相关并发症降至最低。结果:静脉炎发生率由24.0%降至2.1%(P<0.005);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20.0%降至7.3%(P<0.005)。结论:静脉输液安全通路选择的管理将输液的危险因素即选用错误途径给药控制在输液治疗活动前,降低了输液的风险,是值得推荐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牌核对加反问姓名法在门诊输液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我院门诊室收治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156例(输液瓶次580次)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输液护理;2015年7~12月患者162例(输液瓶次575次)作为观察组,开展双牌核对加反问姓名法管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差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输液室实施双牌核对加反问姓名法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护士静脉输液环节核对差错率,提升护理质量,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31个护理单元150起护理不良事件中,49起静脉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儿科静脉用药不良事件涉及静脉用药各环节,包括液体渗漏、药物错床、漏执行输液、剂量错误及输液速度错误、药品过期等.护理对策主要包括: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给药流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如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输液操作规范、建立新药说明书登记本、加强医嘱核对环节的监控、加强药品保存、认真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做好健康教育等.认为严格儿科静脉用药管理是保证患儿用药安全及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流程在肿瘤靶向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的管理效果。方法依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对传统的经验式靶向药物静脉给药流程进行优化,为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标准化、全程监控的静脉给药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给药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前静脉给药的错误发生率为3.6%,优化流程后无一例给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3, P=0.02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4.4%升高至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5, P=0.029)。结论优化靶向药物静脉给药的护理流程,进一步确保了护理用药安全,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了护士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8.
赵蓓  田丽 《天津护理》2018,26(2):23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方法,选取989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至6月489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7月至12月50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2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0.04%,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杨蓉  冯灵  陈德智  张慧 《华西医学》2015,(2):355-357
目的探索大型医院中建立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的作用与意义,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于2012年1月启动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对综合科9个科室的静脉输液治疗进行静脉输液知识技能培训、制定相关制度与规范、感染控制、质量控制、开展科研设计等综合管理。评估建立科级静脉输液管理执行小组后(2013年1月-12月)患者的满意度,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效等相关情况。结果开展后(2013年1月-12月)与开展前(2011年1月-12月)相比,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外周静脉炎、静脉渗出、输液感染以及刺激性、腐蚀性药物严重外渗等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开展前明显降低(P<0.05);临床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效也有所提高。结论超大型医院中成立科级静脉管理执行小组在临床、教学及科研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为专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中护理差错问题,分析差错原因,提出对策,确保药物治疗安全准确有效.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44例药物治疗中护理差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差错内容分类为:医嘱处理错误、口服给药执行错误、静脉和肌肉给药执行错误3大类.结果 共有护理差错44例,其中医嘱处理错误12例,口服给药错误14例,静脉和肌肉给药错误18例.结论 保证病人用药准确,用药安全与护士素质及工作责任心、法律意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在外科持续腹腔冲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3 月,实施前馈干预措施,具体包括组建科室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小组,分层级进行护士培训和考核、使用视觉识别标识和腹腔冲洗安全查检单、建立基于现况-背景-评估-建议沟通程序的交接班报告模式、制订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与上报程、分阶段开展患者安全教育。 结果2012 年1月至2013 年12月腹腔冲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 26.19% 下降到 8.33% ;腹腔冲洗护理质量评分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前馈控制应用于外科持续腹腔冲洗的安全管理中,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闭环管理对基层医院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受静脉治疗的444例有效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实施闭环管理的时间分组,其中2015年3月—2015年9月的214名患者为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2015年9月—2016年3月的230名患者为实验组,实施闭环管理模式。统计2组治疗有效率、输液钢针使用率、关节穿刺率、导管维护金标准践行率、敷贴固定规范率、输液相关并发症率、用药错误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漏报病例率。结果常规组患者静脉治疗有效率166例(77.8%),实验组197例(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输液钢针使用率和关节穿刺率低于常规组,导管维护金标准践行率和敷贴固定规范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输液相关并发症率、用药错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漏报病历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环管理对基层医院静脉治疗质量管理效果有着积极影响,通过反馈机制能增强信息流通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降低医院信息系统(HIS)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给药错误发生风险的效果.方法 运用HFMEA方法评估HIS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流程,进行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因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并实施有效防范措施.结果 措施实施后,用药错误发生率从5.13‰下降到1.69‰,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8.50,P<0.01).结论 HFMEA方法的应用有效减少了HIS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错误事件的发生,全面保障了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安全输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是将静脉输液药物集中配置、管理,是目前我国医院管理的一项新举措。PIVAS的建立有利于确保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性,为研究建立PIVAS对于安全输液哪些环节会有怎样的影响,笔者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合理用药,因药物配置错误引起的护理差错等指标研究了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对安全输液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综合管理在降低心内科患儿口服药给药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儿252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2014年1~12月收治的患儿100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收治的患儿152例为实验组,两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自2015年1月开始采用综合管理措施,对口服药的给药流程及关键环节进行管理,通过综合管理对两组患儿口服药给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出现口服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综合管理模式对口服药给药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控,可有效减少患儿心内科口服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儿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医院临床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安全使用静脉药物的策略。方法:对医院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给药错误、输液污染,举例并对成因进行分析。结论:通过完善医院给药系统,改变给药流程,让药师参与到药品使用环节中,采用新科技产品等诸多手段,可有效减少给药错误,确保医院静脉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门诊输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12月的门诊输液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的门诊输液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各6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IVAS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输液反应、输液错误、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液反应、输液错误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为门诊输液治疗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药物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输液安全,简化输液流程,改善输液秩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门诊输液中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脑血管复合手术液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5年12月开展的42例复合手术液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前馈控制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6月46例复合手术的液路进行管理。比较前馈控制前后两阶段液路问题发生的情况。[结果]前馈控制实施后液路相关问题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前馈控制理论应用于脑血管复合手术液路管理中,降低了各种液路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液路管理意识和方法,有效保障了新型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于提升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性和满意度的具体作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门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管理的2013年1~12月患者作为观察组,成立起门诊静脉输液安全工作小组,制定和完善输液管理模式以及规范化流程,培训护士掌握静脉输液知识与技能。将未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护理的2012年1~12月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不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执行根本原因分析法后不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可降低门诊输液安全事故发生率,能较大地提升护士的护理水平,可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赫赛汀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赫赛汀靶向治疗的乳腺癌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用药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在门诊输液中心进行用药管理。经过6个月至1年的治疗用药后,分别对两组病人满意度、用药错误发生率、护士对用药方法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护士对赫赛汀使用方法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两组对稀释剂、存储温度、健康教育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用药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病人赫赛汀靶向治疗中应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进行用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赫赛汀用药管理质量,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严重护理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