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又称为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UCAD),是一组危险性很高的临床综合征。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血运效果显,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本通过对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早期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2005年,学术界继续针对不稳定型冠脉疾病(CA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进行激烈讨论。究竟早期介入治疗和保守方法哪种更好?问题固然很重要,因为CAD是导致死亡一个重要原因.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又是CAD的最常见表现。最近美国有数据显示,每年有973000患者因心肌梗死而住院治疗,有728000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2002年的ACC/AHA指南推荐,对于那些有中度死亡危险的不稳定型CAD患者来说,介入和保守治疗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时机对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发病后12~24 h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发病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左心功能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恢复左心功能,降低BNP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治疗对辽宁地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入院并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6例,男153例,女73例,平均年龄(61.1±10.7)岁.分为入院48 h内介入治疗组和入院48 h后介入治疗组.通过门诊、病历记录或电话随访,随访30 d、90 d、180 d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绞痛).结果 入院48 h内介入治疗组、48 h后介入治疗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入院48 h内介入治疗组患者年龄(59.2±10.1)岁,48 h后介入治疗组(63.1±10.9)岁,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1);两组出院后180 d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 入院48 h内的介入治疗与入院48 h后的介入治疗对辽宁地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出院后180 d生存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早期介入治疗时机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06例高危NSTE-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时机不同将其分为A组(发病<12 h)和B组(发病12~24 h),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 <0.05)。结论 对于高危NSTE-ACS患者,发病<12 h行PCI可以明显减少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辽宁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高血压流行特点及血压相关指标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发病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发病并入院的NSTEACS患者900例.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做任何干预,记录患者情况,基线特征,随访出院后1、3、6个月发生的心脏病不良事件和临床干预情况.分析比较血压相关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相关指标与NSTE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及其相关指标是NSTFACS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了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到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组连续的临床病症。可分为ST段抬高的ACS(STE—ACS),即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NSTE—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NSTEM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苏可诺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符合ACC/AHA诊断标准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苏可诺5000u,q12h,iH连用7天。结果用苏可诺治疗临床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苏可诺可作为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辅助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比格雷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患者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比格雷组。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氯比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氯比格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心电图各导联ST段压低情况明显改善,明显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心血管原因死亡。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比格雷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效,且不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病人中伴或不伴ST段下降的临床特点和意义并行早期危险分层.方法:128 名 NSTEMI病人根据入院时心电图(FCG)相邻2个导联伴或不伴ST段下降分为2组:ST段下降<1mm组(Ⅰ组)和ST段下降≥1mm组(Ⅱ组),分析比较2组间各种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结果:在两组间病人基本临床特点中,Ⅱ组病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及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峰值显著高于Ⅰ组[26/68 vs 13/60;(19.6±15.4)vs(11.6±6.9),P<0.05];在CAG检查中,Ⅱ组病人中冠状动脉三支及左主干病变的比率显著高于Ⅰ组(26/44 vs 10/38,P<0.005);心动超声检查左室功能(LVEF)Ⅱ组显著低于Ⅰ组[(51.9±10.5)vs(64.2±8.6),P<0.05].结论:在NSTEMI病人中,ECG上伴有ST段下降≥1mm,表明多合并有糖尿病和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存在有心肌广泛及严重缺血,致心功能下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瀑布激活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血栓栓塞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抗血小板治疗还是抗凝治疗,都已成为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基石,尤其是以血小板激活为主的非ST段抬高ACS.非ST段抬高ACS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以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的辅助治疗中恰当应用抗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预后及介入治疗并发症.抗栓治疗包括两方面,即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年龄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病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我国高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且理论上年龄不是介入治疗的限制因素。所以,进一步分析我国这部分特殊患者目前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目的 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患者5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75岁组(152例)和<75岁组(384例),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75岁组中按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Killip>Ⅱ级、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心率、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高血压≥2级、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脑血管病〕、吸烟、饮酒。记录患者GRACE评分、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高龄NSTEMI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倾向评分后<75岁组介入治疗比例高于≥75岁组(P<0.05)。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的GRACE评分、肌酐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22,95%CI(1.002,1.044),P=0.034〕、GRACE评分〔OR=1.015,95%CI(1.001,1.030),P=0.031〕、白蛋白水平〔OR=0.86,95%CI(0.763,0.969),P=0.013〕、肌酐水平〔OR=1.018,95%CI(1.000,1.035),P=0.044〕是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低血压及高白蛋白是介入治疗的促进因素,高GRACE评分、高肌酐水平是其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文静 《医学综述》2014,(1):190-19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维拉帕米组和替罗非班组,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200μg维拉帕米和10μg/kg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替罗非班组患者注射该药后首次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结束前末次冠状动脉造影的TIMI血流分级3级获得率分别为81.63%和91.84%,显著高于维拉帕米组的57.14%和7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18,Z=6.000,P<0.05),3 d后,替罗非班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低于维拉帕米组[(4.3±1.8)mg/L vs(2.1±1.3)mg/L、(693.8±315.2)ng/L vs(272.7±254.3)ng/L、(82.7±11.3)ng/L vs(52.1±10.4)ng/L,P<0.05];维拉帕米组和替罗非班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vs 4.08%)、(6.12%vs 4.08%),P>0.05]。结论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治疗的目的是即刻缓解缺血症状和避免不良后果。近年来,非ST段抬高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已不局限于传统方面,新药(例如应用于抗凝治疗的磺达肝癸钠)与新技术的应用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07~2011-04间,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6).比较PCI前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出血事件和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80例ACS患者为对观察组,以同期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分析其诊断ACS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K值低于对照组,Angle角、MA值、CI值高于对照组(P<0.05).K值诊断ACS的AUC、敏感度、特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干预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介入术后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凶非ST段抬高ACS住院的患者79例,于入院48小时内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38例,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于PCI术后行心肌呈色显分级判定,在发病就诊时,PCI后第7天及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心脏事件。结果: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发生心肌无再灌注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6个月LVEF无统计学差异,但替罗非班组PCI术后LVEF恢复好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ACS行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屉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同时改善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减少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9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组)98例和治疗组(替格瑞洛组)98例,观察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以及对肝肾功能血尿酸的影响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MACE发生率明显大于替格瑞洛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轻度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有5例因呼吸困难、乏力而停药;两组对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肾功能(血肌酐,Cr)及血尿酸(UA)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ACS,可明显减少MACE发生率,对严重出血风险无增加,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NSTE-ACS)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结果以及影响介入治疗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3月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23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病变影像特征、介入治疗资料.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0.4%.年轻、女性、体质指数(BMI)低、CK-MB水平低、血管病变程度轻是NSTE-ACS患者PCI治疗成功的有利因素,有过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中风、心绞痛史、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是NSTE-ACS患者PCI治疗失败的不利因素.结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重在预防,其介入治疗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