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预防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将颈动脉狭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所有病例均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两组围手术期均予抗血小板等治疗,此外,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前后加用依达拉奉。观察两组术后再灌注损伤发生隋况。结果对照组有6例支架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6.7%;治疗组有1例,发生率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能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11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均接受自膨胀支架置人手术。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发作性短暂脑缺血(TLA)或脑梗塞。术中均采用脑保护装置(Angiodard伞形滤器)实施脑保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支架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 所有病人都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后TLA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残余狭窄均低于50%,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下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殷聪国  牛国忠  蒋琳  唐波  宋水江 《浙江医学》2010,32(5):621-623,I0001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窦部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内动脉窦部狭窄患者39例,男36例,女3例,平均年龄(66.2±7.4)岁,行CAS治疗.结果 39例共43枚支架全部置入成功.全部病例残余狭窄均小于30%,39例全部应用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29例出现术后低血压,其中3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1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经救治后均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 CAS治疗颈内动脉窦部狭窄,低血压等发生率较高,但总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7例,将有发生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64例分为A组,无发生脑梗死或者TIA的33例分为B组?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Fuld物体记忆检验(FOM)和快速词汇测验(RVR)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比术前3 d内和术后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同时对比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率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术前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0.17 ± 14.06)%,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为(20.83 ± 6.19)%,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P < 0.05)?术后第12个月的MMSE评分为(26.96 ± 4.07)分,FOM评分为(18.41 ± 1.18)分,RVR评分为(28.68 ± 4.8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和术后第6个月(均P < 0.05);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和>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50%而≤70%的患者,且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85%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而≤85%的患者(均P < 0.05);TIA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脑梗死患者(均P < 0.05);而B组患者的ΔMMSE?ΔFOM?ΔRVR均显著大于A组患者(均P < 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临时起搏器对高危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行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支架置入术前先由左侧或者右侧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随后行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两组共置入颈动脉支架24枚,24例患者均行预扩张,10例患者行预扩张和后扩张,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组6例,术中、术后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对照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前均行静脉推注阿托品,其中8例患者术中或者/和术后行多巴胺治疗,1例患者心脏骤停;治疗组治疗前后均不行阿托品和多巴胺治疗,12例患者临时起搏器均工作,5例患者术后临时起搏器间断工作,12例患者均全部安全拔除,未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高危颈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患者行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是有效、安全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秀玲  李扬彬  何伟文  伍健伟 《广东医学》2006,27(10):1584-158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护理干预。方法对36例支架成形术患者进行术中及术后的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使狭窄血管扩张,造影证实血流畅通,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护士在支架成形术治疗过程中,实施高质量的护理,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减少并发症,是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中远期血压的影响与中远期血压下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行CAS治疗的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54例患者术前24h与术后24h、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血压水平;依照术后6个月收缩压下降情况分为收缩压下降组(收缩压下降≥10mmHg)与收缩压无下降组(收缩压下降<10mmHg),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得影响患者中远期血压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与术后24h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SBP与DBP均低于术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54例患者中共有23例出现收缩压下降≥10mmHg;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与行CAS治疗患者术后中远期血压降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低血压病史、狭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手术时间>1h...  相似文献   

11.
田龙  任军  胡浩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0):108-1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狭窄并支架置入术(CAS)后患者临床预后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术后分为对照组28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毫克/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2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事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服药后12个月内阿托伐他汀组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血脂、血清hs-CRP、IL-6含量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减轻颈动脉狭窄并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炎性反应,减少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颈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于我院接受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存在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3d内均完成头颈CTA及CT灌注扫描检查(CTP),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CTA及CTP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93.90%,敏感性为94.20%,特异性为92.31%;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2.68%,敏感性为93.93%,特异性为90.35%。除7例闭塞外,共发现10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64.49%光滑斑块,25.23%不规则斑块,10.28%溃疡斑块。结论256层螺旋CTA不仅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根据检测所获得的图像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二次诊断81.03%的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较对照组48.28%显著较高(P0.05),其中轻度狭窄44.83%、中度狭窄24.14%,与对照组的25.86%、10.34比较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71.78%较对照组的54.45%均显著较高(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可更有效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劲动脉狭窄情况,其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对诊断急性脑梗死有重要作用,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其适应症,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资料,其中急性发病18例,慢性发病44例;经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并进行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62例患者介入治疗60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7%。获得成功治疗60例患者70条动脉,单纯球囊扩张42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共有28条动脉。术后60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在随访中,绝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好转。术后6个月有1例、术后12、24、36个月各有2例症状反复,血管彩超及DSA造影检查提示均在原狭窄处又出现不同程度狭窄,4例行球囊扩张后缓解,3例植入支架后再通。结论髂股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首选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VR、MIP)及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临床高度怀疑有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7d内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与多普勒超声检查,CTA图像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照。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62支颈内动脉管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钙化,MIP、VR检查均能显示钙化的部位和形态;与轴位图像比较,MIP图像可见3支颈动脉管壁钙化未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图像可见13支颈动脉管壁钙化未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281个节段经DSA确诊209段血管可见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61段、56段、49段和完全闭塞43段。CTA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诊断准确率依次为100%、96.42%、96.08%、100%均略高于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96.83%、98.21%、94.23%、90.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比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略高,并能很好的显示血管钙化情况,二者可通过血流色彩及血流狭窄直径联合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94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4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采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与对照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两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61.09±18.37)c m/s、(5 5.2 6±1 8.6 1)c m/s、(47.28±15.96)cm/s、(41.75±16.22)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42±21.55)cm/s(P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达峰时间分别为(8.24±2.39)s、(9.36±2.54)s、(10.17±2.92)s、(10.94±2.75)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12)s(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管开放情况、脑灌注参数等密切相关,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可以综合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符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下置入PRECISETM自膨胀支架,观察各临床指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10例行预扩张中4例(40.0%)出现颈动脉窦反应,2例(16.7%)术中发生颈内动脉远端痉挛,术中滤网保护系统捕获栓子的阳性率41.6%,围手术期内无症状性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近期随访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者21例,40~60岁者42例,≥60岁者51例,平均(53.4±4.1)岁。结果本组共查见129枚动脉瘤(89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0枚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12个月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大部闭塞者、小部分闭塞者分别为109枚、12枚、8枚。x2检验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组闭塞效果(91.0%VS70%;x2=9.356,P=0.009)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cale,mRS)评分(89.3%VS80.2%;x2=5.632,P=0.021)分别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组。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瘤体闭塞方面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狭窄28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7例,后扩2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