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之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给予基础心脏病治疗和心衰的常规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组加β受体阻滞剂,ARB组加ARB,ARB+β受体阻滞剂组加ARB和β受体阻滞剂.结果 在改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心率,ARB+β受体阻滞剂组疗效优于β受体阻滞剂组和AK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与ARB联合治疗CHF,能更好地预防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CHF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总结1986年、1996年、2006年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前后用药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问隔时间。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使用率分别为100%,≥95%及〉50%;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为零。90年代以后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使用率逐年提高,用药变化后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再住院时间间隔延长(P〈0.01)。提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也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为老年心衰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9~2008年32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心衰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病。其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但洋地黄使用率有所下降,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逐步上升。住院期间改善率逐渐递增,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主要病因从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其用药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卡维地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成芳  张英萍 《重庆医学》2002,31(10):995-996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适应症,观察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随机将心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组用卡维地洛尔加常规治疗38周,常规治疗组用洋地黄、利尿剂、血压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35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2%,常规治疗组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尔,可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提高心衰治疗率,缩短病程,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心衰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酶(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及醛固酮拮抗剂导致高钾血症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 例心衰患者使用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引起高钾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20 例心衰患者使用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心衰好转后,出现高钾血症,经抢救治疗后血钾正常.结论 心衰患者使用 ACEI、ARB及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可致高钾血症,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各种口服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符合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390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口服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静脉药物(包括硝酸酯类、硝普钠、冻干重组脑钠肽、利尿剂、营养心肌药物、西地兰)的应用情况.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仍以冠心病为首,共2408例,占61.6%;住院患者以Ⅲ级、Ⅳ级心衰为主,Ⅲ级1673例(42.8%),Ⅳ级1165例(29.8%);临床心衰阶段(C期)3227例(82.5%),难治性终末心衰阶段(D期)682例(17.5%);在口服药物的使用方面,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使用较前逐渐上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于2010年,2011年有所下降,2012年再次上升,可见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与指南的符合情况以利尿剂为最好,其次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的应用仍不理想.洋地黄类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应用仍不可缺少.静脉用药均应用于Ⅲ级及Ⅳ级心功能不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营养心肌药物应用率相似,硝普钠、洋地黄制剂应用率逐年下降,冻干重组脑钠肽应用逐年上升.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与指南逐渐符合,但仍有一定差距,脑钠肽作为新的改善心功能不全药物日益受到重视,但因条件限制还不能普遍应用,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还需要继续规范化,加强医师培训及患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林波 《右江医学》2012,40(5):708-709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的转归,2009年美国ACC/AHA指南提出心衰的药物治疗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近期有报道大剂量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心衰)效果显著[1],笔者用大剂量氯沙坦治疗慢性心衰43例,效果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永红 《中外医疗》2009,28(2):50-50
目的本文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对符合Framinhan诊断标准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应用应用血管紧张素酶受体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等加其它综合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81.3%。讨论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老年心衰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积极防治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心衰在常规药物洋地黄类、速尿、血管扩张剂立其丁、硝酸甘油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卡托普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洋地黄、速尿、血管扩张剂、α受体阻滞剂治疗,而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肾素-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LVDd均明显改善(P〈0.01),即加用ACEI治疗对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治疗后心胸比例也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提示ACEI可以改善心肌重塑,从而对心功能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结论 在应用洋地黄、速尿、血管扩张剂、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素-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是目前对CHF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利尿剂,ACEI及/或ARB、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三组:收缩性心衰组(30例)、舒张性心衰组(30例)、混合性心衰组(30例),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药物种类所占比例由高至低分别为利尿剂,ACEI及/或ARB、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其中舒张性心衰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洋地黄药物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经住院用药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程度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以利尿剂,ACEI及/或ARB、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药物为主要治疗用药,但从统计分析结果观察,临床应加强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药物的应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治疗并对其与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价.方法:对86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并分别应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基线情况以及经过治疗3个月后复查倾斜试验的结果,观察阴转率及药物副作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美托洛尔组HUTT转阴率略优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事件方面,厄贝沙坦组略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B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一定的疗效,相比β受体阻滞剂,其不良事件较小,是临床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CHF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地高辛、利尿剂、β阻滞剂等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EPO皮下注射治疗,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功能分级、心肌耗氧量峰值、LVEF、血红蛋白、6 min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猝死.对照组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脑血管意外、CHF和猝死.结论 EPO对CHF老年患者的红细胞生成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改善CHF能量代谢和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我科住院的56例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地高辛、螺内酯、他汀类等药物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泵入硝普钠,治疗1周;而治疗组则给予持续静脉泵入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1周。分别于治疗3、7 d后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血浆NT-proBNP、尿量、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治疗期间每日监测治疗组的尿素氮(BUN)、肌酐(Cr)、血管收缩压(SBP)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左室射血功能改善、尿量增加、心脏负荷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压虽有轻度下降,但不影响重要器官的灌注。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对血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4例)与氯沙坦组(3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各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并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LVEF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心衰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别(P<0.01)。氯沙坦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后氯沙坦组LVEF与细胞因子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心衰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ARB治疗可使血细胞因子浓度降低,并与LVEF改善呈负相关,可能是ARB改善老年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5月住院的各种心血管疾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96例,在积极处理诱因,合理氧疗,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利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洋地黄制剂等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原β受体阻滞剂剂量减半组(50例)及全停组(46例),观察患者心衰预后。结果:剂量减半组病情进展15例,好转35例;全停组病情进展25例,病情好转21例,剂量减半组较全停组预后好(P〈0.05)。结论:老年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减量使用原β受体阻滞剂与停用相比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秀鸽 《当代医学》2011,17(21):67-68
目的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3月治疗的12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组成和严重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备可比性。其中,治疗组患者通过静脉微量注射硝普钠、强心剂、利尿剂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加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照组患者通过静脉微量注射硝普钠、强心剂、利尿剂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在LVEF、BNP、NYHA指标改善方面,治疗组患者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应该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和提高生存率的关系和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83例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以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等四类主要药物组成。在2008年以前患者主要采用以洋地黄和利尿剂为主的治疗方案,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2009年后主要采用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为主的治疗方案两种治疗方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I和B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患者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应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急诊内科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