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液 pH 值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 VLBWI 80例。参照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将入选患儿分为喂养耐受组36例,喂养不耐受组4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胃液 pH 值、喂养耐受情况(胃残留量、腹胀、呕吐、大便异常)。【结果】喂养不耐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00%,高于喂养耐受组的8.33%(P <0.05),同时其平均胃液 pH 值高于喂养不耐受组(P <0.05);VLBWI 胃液 pH 值与胃残留量呈正相关,r =0.77,P =0.00。【结论】VLBWI 胃液 pH 值与喂养不耐受存在显著相关,对 VLBWI 胃液 pH 值的有效监控能帮助临床医生及护士监测新生儿胃肠功能,为促进新生儿疾病康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73-274
将1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胃肠内喂养给予母乳喂养,治疗组除给予对照组一样治疗外,胃肠内喂养的母乳同时加用母乳强化剂,定期比较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指标(体质量、身长、头围、上臂围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间、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等。治疗组在体格发育指标(体质量、身长、头围、上臂围等)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治疗组的静脉营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也均少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并发症无差异、住院期间死亡率无差异。母乳中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降低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减少静脉营养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而且并不会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并发症,不会增加死亡率,因而可以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 d±7.7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 d±3.2 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 d±7.2 d和住院时间27.9 d±4.8 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 d±9.6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 d±4.7 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 d±13.0 d和住院时间36.7 d±15.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 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喂养情况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并治愈出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结果 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和蛋白摄入差异有显著性,体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达标准摄入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住院日数,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克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早期胃肠道喂养结合静脉营养的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合理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力喂养联合抚触防治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150例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鼻饲组、重力组和联合组。鼻饲组:50例,采用常规间断鼻饲喂养;重力组:50例,采用常规重力喂养;联合组:50例,采用重力喂养,并给予抚触护理。对比分析三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结果鼻饲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重力组和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26;χ2=6.828,P=0.009);鼻饲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长于比重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1,P<0.001;t=1.783,P=0.039;t=2.079,P=0.020);重力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02;t=2.054,P=0.021)。结论重力喂养联合抚触可有效改善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现状,缩短患儿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最佳间隔时间,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方法将7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3组,以1 m l为起始剂量,A组23例间隔6 h、B组23例间隔4 h、C组24例间隔2 h喂养1次,逐渐增加奶量至150~1601 ml/(kg·d ),达到全胃肠喂养。结果 A、B、C 三组婴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次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尤其是A组与C组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肠外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1 ml、间隔6 h启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内营养,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较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行设计一种重力喂养支架,探讨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鼻饲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44例入住本科室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采用常规间断鼻饲喂养;观察组70例,采用重力喂养支架进行重力喂养。对比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足量胃肠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21.43%,对照组为45.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足量胃肠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重力喂养支架操作简便、安全,能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鼻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3周的早产儿[1]。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为了保证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使他们的发育过程和预后最大优化,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充足均衡的营养供给是决定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与否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研究在奶方选择、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判断标准及护理干预方面基本一致,但在喂养方式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现将极低体重儿(VLBWI)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的  相似文献   

9.
任香娣  彭艳  孙献梅 《护理研究》2010,(8):2196-2197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d&#177;7.7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d&#177;3.2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d&#177;7.2d和住院时间27.9d&#177;4.8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d&#177;9.6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d&#177;4.7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d&#177;13.0d和住院时间36.7d&#177;15.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入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例胃多结节状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例1胃丛状纤维黏液瘤、例2胃神经鞘瘤伴有固有平滑肌累犯、例3胃多发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3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分别标记PDGFR、Dog-1、CD117、Desmin、Actin、S-100、SOX10、ALK,并结合文献讨论及相关分析。结果例1呈多结节状,结节内富含小血管,梭形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基质内,个别结节呈蘑菇样、蟹足样向胃壁平滑肌穿插,可见淋巴细胞围绕。例2肿瘤由胞质淡嗜伊红色的梭形细胞构成,局部呈条束状排列。结节外围部分肿瘤细胞向胃壁侵袭生长形成多个小结,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套。例3肌壁间见2个结节,结节由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质丰富、强嗜伊红色。免疫组化:PDGFR、Dog-1、CD117均(-),其余均符合各自特征性表达。结论3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构成,鉴别诊断方面均必须首先排除胃肠间质瘤。3者都属于良性肿瘤且预后良好,都能形成多结节状或多发,例1、2的多结节或多发可能与肿瘤结节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胰高糖索可否诱发胃电紊乱和胃排空延缓以及胃电起搏能否纠正此种胃肠道动力紊乱.方法实验分成4组,每组4条犬,其中3条犬重复实验1次,故每组实验次数7犬次.(1)对照组,静注1.5 ml生理盐水.(2)胰高糖素组,静注1.5ml胰高糖素(20μg/kg).(3)胃电起搏组,胃电起搏选用电流为2~6mA,时间100ms,频率为该犬基础起搏电位频率的1.1~1.2倍.(4)胰高糖素+胃电起搏组.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无胃电紊乱发生.胰高糖素组胃电紊乱的发生率增加,为11.3%±5.88%,P<0.01.胃电起搏组胃电紊乱发生率低(0.79%±0.15%,P<0.01).对照组胃半排时间为12.59±6.56min,胰高糖素组半排时间延长,为63.84±42.52min(P<0.05),加用胃电起搏后缩短到28.07±11.38min(P<0.05).单纯胃电起搏也能加速胃的半排时间(7.57±3.78min,P<0.01).结论胰高糖素可用于诱发胃电紊乱并延迟胃排空,胃电起搏能有效地抑制胰高糖素引起的胃电紊乱和胃排空延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中的表达,并了解其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Survivin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Giemsa染色。结果 30例胃癌前病变中有10例Survivin呈阳性(33.3%),30例胃癌有22例Survivin呈阳性(73.3%),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Hp在两种组织中无显著性差异(P〉0.5)。38例Hp阳性中有25例Survivin表达阳性(65.8%),13例阴性:22例Hp阴性中只有7例阳性(31.9%),15例呈阴性反应;二者相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表达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中均有表达,随着癌变加重.表达逐渐增加.Survivin表达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胃平滑肌肿瘤1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月外科手术胃平滑肌肿瘤13例。分析肿瘤生长的部位,方式。诊断方法,病理,治疗方式。结果:肿瘤位于胃体部8例(62%),胃窦部3例(23%),胃底部2例(15%),胃镜诊断率54%,钡餐诊断率75%《B超诊断率69%〈CT诊断率40%,行胃次全切除术5例,局部切除术4例,全胃切除术3例,姑息切除术1例(肝多发转移),病理诊断;胃平滑肌瘤7例,胃平滑肌肉瘤6例。结论:结合病史,多种辅助检查(尤其是B超)综合诊断,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根据术中所见肿瘤大小,部位及病理良恶性决定切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脂质过氧化反应(Lipid peroxidation, LPO)的分解产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观察了96例慢性胃病和40例胃癌患者血浆和病变组织中MDA的含量。结果发现,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血浆和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浆(P<0.05和0.01)及浅表性胃炎粘膜组织(P<0.01和0.001)。慢性胃炎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癌旁组织中MDA含量高于慢性胃炎(P<0.01)。但与胃溃疡之间没有差别(P>0.05)。提示,自由基与良性慢性胃粘膜损伤没有明显关系,但可能参与胃粘膜从良性向恶性演变的过程,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应用超声单平面法检测口服超声助显剂后的成年人胃排空率,并探讨其正常值范围。 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5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体检中心志愿接受胃功能超声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6例。依据年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18~39岁)50例、中年组(40~59岁)39例、老年组(60~79岁)17例。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对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胃底、胃体及胃窦超声检查。测量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即刻、30 min、60 min时胃底、胃体及胃窦部面积,并计算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30 min及60 min时胃排空率(GER30、GER60)。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正常值范围。 结果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超声检查,其中胃窦部单平面测量成功率为100%(106/106),胃体部为98.11% (104/106),胃底部为97.17%(103/106)。正常成人胃底、胃体及胃窦横断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步递减。其中胃窦部GER60较胃底部和胃体部GER6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3.93,P均<0.05);胃窦部GER30较胃体部GER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而胃体部所测GER30及GER60与胃底部所测GER30及GER6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胃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ER30正常参考值的95%CI胃底、胃体、胃窦分别为30.77%~34.19%、32.99%~36.57%、29.41%~32.78%;GER60正常参考值的95% CI胃底、胃体、胃窦分别为51.67%~55.31%、52.61%~56.44%、47.77%~51.16%。 结论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可初步建立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胃排空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下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价值.方法 99例电子胃镜活检诊断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均有外科手术病理对照,分析影响电子胃镜活检准确性的因素.结果 诊断为胃浸润癌的病例术前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LGIN与HGIN的比例分别为7.4%(7/94)及68.1%(64/9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相符组与不相符组比较,内镜分型Ⅱ型、肿瘤大小>2 cm、肿瘤高中分化,是诊断准确性降低的因素.轻-中度胃炎,符合率为37.0%(20/54),重度胃炎,符合率为17.8%(8/4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电子胃镜病理活检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胃部病变患者.一次活检不能排除胃癌的可能.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GIN时,大多数情况下有更重病变的可能,内镜分型Ⅱ型、肿瘤大小>2 cm、肿瘤高中分化,胃炎越重,胃镜活检与随访及外科手术病理符合率越低,密切随访及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弥补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 胃部疾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性哮喘的护理。方法:观察胃性哮喘25例应用H2-受体拮抗及胃动力药后的反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5例哮喘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与改善。结论:对哮喘患应严密察病情变化,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药无效时,应考虑为胃性哮喘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在胃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31例,萎缩性胃炎患者21例,上皮异型增生患者6例,胃癌患者19例,健康志愿者21例,分别进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胃黏膜Ghrelin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胃黏膜Ghrelin的表达: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上皮异型增生患者Ghrelin积分光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患者、上皮异型增生患者低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5),伴有上皮异型增生患者与萎缩性胃炎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胃癌患者Ghrelin积分光密度则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P〈0.05);②Hp感染:Hp感染阳性DGR患者胃黏膜Ghrelin积分光密度低于Hp阴性组(P〈0.05);③Hp感染阳性的胃癌组织Ghrelin积分光密度低于Hp感染阴性的胃癌患者(P〈0.05)。结论胃癌患者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的变化对疾病的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