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肝火]清除肝经上炎之火,亦称“泻肝”、“清肝泻火”。清肝火药性味苦寒,适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目赤、胁痛、呕吐苦水、耳鸣耳聋等证。药如龙胆草、栀子、丹皮、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清肾火]清肾之虚火,亦称“制相火”或“滋阴降火”。清肾火药性味苦寒,适用  相似文献   

2.
1 滋阴降火 阴阳互根,故阴虚失制,则阳气偏亢,虚热内生。知母苦甘而寒,能滋阴润燥、“益肾水”而滋肾燥,行于下则泻相火,《东垣试效方》谓之“治肾水膀胱不足”;黄柏苦寒坚阴,功擅泻相火、退虚热。二药配伍,可直入下焦,滋肾阴而降虚火,滋阴则虚火得制,虚火退则有益于阴液之复。如“内障眼论”之疗本滋肾丸,由知母、黄柏二味酒炒等份为丸,意在滋肾之阴、清降虚火。然加味滋肾丸则在上方基础上,加肉桂、黄连、姜黄、苦参等,其清热降火之力增强。二物配伍,常用于阴虚血燥、虚热内生之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李青教授运用四法治疗火证的经验.李教授基于对病理之火的认识,根据病机不同,针对实火和虚火,具体提出苦寒直折、以水治火、以土治火、以火治火四大治法,或苦寒、或滋阴、或培土、或温肾,因势利导、相机行事,临证口糜、汗证、心悸、不寐、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等内生虚火者均可从之,有一定的临床借鉴价值.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董青  李成文 《河南中医》2004,24(11):6-8
金元著名医家李杲采用寒凉药治疗温热证,创立了升阳散火法以治火郁症,代表方升阳散火汤;疏风清热法以清热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苦寒泻火法以宁血止血,代表方清胃散;泻火清心法以镇惊安神,代表方黄连安神丸;苦寒燥湿法以泻肝火,代表方龙胆泻肝丸;滋阴降火法以清热坚阴,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相似文献   

5.
温病滋阴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国医论坛》2000,15(3):21-22
温病滋阴是正治,然滋阴之法非仅一途,或疏表达邪、防患于未然,或辛寒清泻、达邪外出,或苦寒直折、甘寒滋养,或以泻代清、逐其郁热,或疏气润燥、流气化温,均可收护阴之效,临床救阴当结合脏腑之生理特点选择用药,温病重在滋阴,宜当重视肾阳之气化作用,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升散之法为滋阴之大忌,  相似文献   

6.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大师叶、吴认为: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治当辛凉轻透,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体现了“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反对用苦寒药物;但当时就有一批医家反对这一观点,反倡苦寒药用于温病的初起,在学术界引起争鸣。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药和辛凉解表法的含义、笔者认为辛凉解表药,指性味多属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辛凉解表法是根据外感风热证所拟定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感风热初散,邪在卫分的表卫证。故辛凉解表法指导下的方剂,应理解为辛凉发散药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方剂。  相似文献   

7.
阻虚燥热为消渴之总病机,故滋阴清热为治疗消渴之基本大法,常用滋阴药多为甘寒之品,如生地黄、沙参、麦门冬、王竹等;清热药多为苦家或甘寒之品,如石膏、黄连、天花粉、知母、山桅子等,乃以补肾清胃为要。笔者主张,滋阴清热法当佐用健脾法,以培补后天之本。其一.清热法当佐健脾法。是证若以燥热为主,宜重用普塞之品。但消渴之证,既有燥热,则脾气亦伤:过用苦寒,则更易伤牌之阳气,水不得升,火不能降,而燥热更炽。正如《病机汇论》所言:"最忌苦寒之品多用、该用,致坚结未开。而胃气转伤;传为中满寒中者有之",阐明不可独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组方是临床疗效的关键。一张处方 (即一首方剂 ) ,既有相辅相成之中药组成 ,又有相反相成之药物组方 ,其疗效与妙趣大有探讨之必要。兹将临证中常用中药“相反相成”之配对述要如下 :1 寒热相合寒性药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 ,热性药具有温里、祛寒之功能。1.1 黄连与肉桂 :黄连性味苦寒 ,善清心火 ;肉桂性味辛热 ,能温肾火。“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调节五脏之间正常的生理功能。1.2 黄连与细辛 :黄连味苦性寒 ,清实火以解热毒 ;细辛味辛性热 ,散邪火以止疼痛。二者合用 ,一寒一热 ,一升一降 ,“热则清之 ,火郁发之”。可用于心经火盛…  相似文献   

9.
对于火郁而引起的妇科血证,非清热凉血、滋阴润燥所能治疗。火郁非单独指七情所伤气机乖戾而致的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内生五邪、中气虚馁皆可造成气机郁遏而致火郁,均属气郁化火。形成火郁的原因不同,治法各异。对于火郁引起的妇科血证的治疗必先祛其郁,使气机条达,总以"火郁发之"为治疗原则。脾气虚火郁者治以健脾升阳散火;肝郁脾虚木失条达者,以逍遥散疏之散之;少阳火郁下迫治以和解少阳,清透郁火;阳明火郁治以清透阳明郁热或清泻阳明火热;少阴阳虚寒遏火郁证治以温阳散寒;厥阴寒热错杂火郁走窜证,治以温肝阳,滋阴血,散瘀热。总以使气机畅达,郁火有出路而不下迫胞宫为要务,即"火郁发之"之意,也是妇科血证治疗的又一法门。  相似文献   

10.
黄柏“滋阴”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柏的性味功效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气味苦寒、无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但是,对于该药有无滋阴的问题,古今医家均有分歧。一者认为黄柏具有滋阴降火作用:如成都、陕西、湖北中医学院合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药学》曰:“清热燥湿,滋阴降火,泻火解毒”。元·朱丹溪谓:“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  相似文献   

11.
杜金双  邵江秀 《河北中医》2007,29(7):606-606
中医学治疗热证有不同方法,因热有虚实、部位、程度、层次的不同,体现中医治疗思想的简约与灵动。现将中医治疗热证5法介绍如下。1扬汤止沸法为使锅中沸水尽快平静下来,且不至于使之熬干,于是不断地向锅中添冷水,此法为扬汤止沸法。在阴虚不能制阳之虚热时,单纯苦寒直折清热,不但阴虚得不到改善,更致阳气亦虚,虽可使阴阳相对平衡,但却是阴阳俱虚,若能“骤补真阴”,以“承制相火”,即“扬汤止沸”,则不失为佳法。因为真阴充裕,龙雷之火自能潜藏,治以滋阴为主,辅以泻火,不仅阴虚得补,且可减少寒凉对阳气的损伤,从而使阴阳在较高水平达到平衡。如六味地黄丸之证,治宜重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脾、肝之阴,少佐泽泻、牡丹皮以泻相火,此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剂。若阴虚火旺较甚,则滋阴和清热的力度可加强,如大补阴丸之证,治宜重用熟地黄、龟版、猪脊髓以滋阴填精,再加清热泻火力度较强的知母、黄柏,则亢旺之虚热迅速平复。2釜底抽薪法锅下柴多火旺,锅中的开水喧嚣沸腾,随时都有熬干的可能,此时当迅速抽去柴薪使火减热退,此法为釜底抽薪。如实热在下的阳明腑实证,肠道热结是热源,“清”是无法祛热的,峻“下”才能速祛热源。如大承气汤证,阳热炽盛燔...  相似文献   

12.
陈朗清运用固涩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涩法即用“十剂”中“涩可固脱”之剂。李时珍说:“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所以固涩法对自汗盗汗、久嗽亡津、泻利脱肛、遗精早泄,失血崩带等气血津液耗散之证,能起到收敛固摄之效。  相似文献   

13.
“热者寒之”虽是治疗温病发热的基本原则,但一见发热,即投苦寒,势必冰遏邪气,致气机郁闭不畅。因而,笔者提出,在治疗瘟病发热过程中,适当选用温性药物,可起到热势速降、缩短病程等作用。1作用机理温邪袭人,自外而入,可致腹理闭塞,卫气郁滞;自内里发,阳热不达于外,郁闭体内,二者皆可出现“不通则热”的基本病理。放开股宣郁,启闭达热,是治疗温病发热的重要方法,且不可一味采放大剂苦寒清热之品。正如《松峰说疫》中云:“若用大寒之剂,直析其火,未有偿邪之能而先受寒凉之祸,受寒则表里凝滞,欲求其邪之解也,难矣。”…  相似文献   

14.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15.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儿口舌生疮。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即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则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相伍,清中有  相似文献   

16.
刘爱民教授宗《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旨,认为治疗面部皮肤病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不可单独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黄帝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状态。临证中刘教授运用荆芥开发郁结、透散伏邪、调理气机、升发清阳之功治疗面部皮肤病,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7.
论苦味"坚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热泻火,顾护阴津;泻下以存阴。既不能把"坚阴"理解为苦寒之性味有直接的滋阴养阴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苦寒泻火,而不顾及阴津的滋养,泻火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存阴才是目的、效果。仅就苦味本身而言,只有苦燥伤阴之弊而无益阴之力,故对阴虚无火之证,切不可用苦味药去"坚阴"。  相似文献   

18.
《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新六  赵唯贤 《四川中医》2008,26(12):53-54
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中提出“外科三焦辨证”理论,认为头颈疮疡多为风温风热,胸胁疮疡多为气郁火郁,下肢疮疡多为湿火湿热。通过研究发现,高氏临证用药,头颈疮疡多用辛凉疏散之剂,如牛蒡解肌汤;胸胁疮疡常用行气散火解郁之剂,如疏肝导滞汤;下部疮疡多用化湿清热之剂,如萆渗湿汤。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多年临证发现,在治疗中风病过程中,若能抓住其“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着重运用“介类”、“承气”、“虫类”之品,以平降冲逆、调畅气机、搜邪通络,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现分述如下。1滋阴潜阳以介类沉降遏病势临床上,中风病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其因  相似文献   

20.
1苦辛通降法的概念苦辛通降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不同功能的药物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从药物性味来说是寒热药的配合及苦与辛味的组合,从法法而言属于温清合用,从方剂来说属于“和解之剂”和“理气之剂”,从来源来说源于仲景的泻心汤类方及小陷胸汤等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合原则,以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苦辛通降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多用于杂病之中的胃痛、痞满、呕吐等病,又用于温病的湿热证。临床表现是以痞满、胃脘痛、呕吐等为主要特征,或伴泻利、口中干苦或黏腻,舌苔黄浊、质红,脉弦或兼滑数,病位在中焦,重点在胃,而和肝胆及肠密切相关;病机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以热郁为主,兼与其它病邪相合,而致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候。2苦辛通降法的作用苦辛通降的药理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而言有3方面:2.1调整气机升降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坚胃。辛温药味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气机升降得和。2.2互相制约偏胜苦寒太过,寒凉冰伏,每易戕伐脾胃之阳气,少佐辛温之药,可制其偏弊;反之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药燥烈之性,适当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