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对鼠疫弱毒株061及用该株菌接种大豆后不同时期从大豆根中分离的61-2、61-3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鼠疫菌通过植物后其菌落形态由R型转变为S型,但对小白鼠的毒力随在植物体存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未发现原株和植物分离株生化特性变异。  相似文献   

2.
3.
用鼠疫菌061株接种植物,不同时间从中分离的该菌,营养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株表现为对Phe、MeCys依赖,接种后第10d分离的菌株61-3与原株无差别,第20d分离的菌株61-2表现为对Phe、Met、Thr、LeU、Trp、Glu、Ile、Arg、Val、Gly、Cys等11种氨基酸不依赖的低营养型,将61-2株通过3代小白鼠后,又恢复对Phe、Met、Cys依赖。  相似文献   

4.
植物在鼠疫菌保存和传播中的某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鼠疫菌接种菊科、豆科和禾木科的某些植物,第5d-31d用PCR技术从紫苜蓿、胡枝子、茵陈蒿的根及大豆的根、茎、叶中扩增到鼠疫苗特异DNA片段。第10d和第20d从大豆根中分离到鼠疫苗,鼠疫菌的菌落形态发生了RS变异,毒力有所增强,同时营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用染菌植物喂养豚鼠,第12d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鼠疫菌特异抗体滴度达1:320。认为某些植物具有充当鼠疫菌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6.
7.
青海鼠疫菌株的毒力因子及某些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692株鼠疫菌的毒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FI 和 PstI 全部为阳性;Pgm 和 VW 性质不太稳定,其阴性率分别为7.4%和2.6%。由于毒力因子是由质粒介导的,因此对某些毒力因子和质粒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发现在19株 VW~-菌株中仅3株失去45Md 质粒,多数菌株质粒无变化。Pgm~-菌株多分离自蚤类(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由于这类菌株不易形成菌栓,它们难以引起动物间鼠疫流行。对两种毒力因子同时发生变异的菌株推测其毒力将会减弱。  相似文献   

8.
感染鼠疫菌的植物作为传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弱毒菌061株接种大豆植物,并饲喂于豚鼠,豚鼠血中能检验F1抗体,抗体最高滴度1:320。  相似文献   

9.
取冷冻干燥(冻干)低温保存近30年的家鼠疫地源疫苗8株干燥物为研究对象,对菌株复苏情况,生长发育特点,噬菌体实验,生化特性与斜面定期移植保存期的对比,以及毒力因子,质粒DNA种类的观察和比较,结果证明,所研究的全部菌均能存活,种和型的性状与冻干前一致,毒力因子,质粒DNA种类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UDPE技术检测感染鼠疫菌植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UDG(尿嘧啶糖化酶)防PCR产物污染,以两个不同基因为靶序列检测同一病原菌和微孔板杂交-酶联显色检测PCR产物的UDPE(UDG-DaplexPCR-EIA)技术,检测感染鼠疫菌植物50份,检出阳性35份,而常规直接培养阳性仅5份。表明UDPE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1.
用鼠疫菌061株接种植物,第10d分离菌株命名为61-3,原株小白鼠LD50是第10d分离株的3.569倍,第20d分离菌株命名为61-2,原株LD50是第20d分离株的35.155倍,61-3株是61-2株的9.85倍,表明随着鼠疫菌在植物组织中时间延长,其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鼠疫菌分型及其生态学、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分离的418株鼠疫菌进行糖醇(鼠李糖、甘油、蜜二糖、松三糖、阿胶糖和麦芽糖)酵解、脱氮,营养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分析,Pgm~+细胞突变为 Pgm~-速率、内毒素含量、FI 抗原含量、Pst Ⅰ产生及对 Pst Ⅰ敏感性的差异以及在离体人血清中生长速率等项指标的研究,可将我国鼠疫菌分成17个生态型。17个型鼠疫菌均各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对人的侵袭力,致病性亦各有不同。以青藏高原型、冈底斯山型(主要宿主为喜马拉雅旱獭)对人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最强,而锡林格勒高原型(主要宿主为布氏田鼠)则最弱。作者建议鼠疫菌分型的命名以生态型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鼠疫菌EV76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鼠疫菌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为解决今后在监测中对非典型鼠疫菌的检测提供参考。方法假结核死菌免疫白兔,用EV76株2亿菌Vi注入后18h静脉采血培养,循环5次,收集5代菌。结果第1代菌开始在含龙胆紫血培养基不生长,在普通培养基生长加快,菌落灰白、有动力、肉汤微混、G^-球杆菌。生化一部分阳转阴,甘油转阳,FIAg逐代减少。2代菌开始抗噬菌体,1、2、3代菌与假结核阳性血清轻度凝集。结论鼠疫EV76株在免疫动物体内是逐代突变的。  相似文献   

14.
F1抗原含量低的鼠疫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反相间接血凝试验,对我国17个生态型的544株鼠疫菌进行F1抗原测定,结果有4株表现F1抗原含量低。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F1抗原含量低菌株亦可引起(实验性)动物鼠疫。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提出F1含量低鼠疫菌型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质粒 DNA 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受损伤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构型,即 CCC(超盘旋)、OC(开环)和 L(线型)。这给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质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一种细菌含有几种质粒时,在电泳凝胶中会出现复杂的DNA 区带图形。Gonzales 和 Hinterm-annts 等先后建立了双向琼脂糖凝胶电泳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探讨吉林西部草原鼠疫菌生物学性状,本研究对该地区30株鼠疫菌的生化性状、质粒种类及质粒DNA酶切图谱、染色体PCR指纹图谱和外膜蛋白种类进行了测试。通过系统研究,证实该地区鼠疫菌生化结果为,分解葡萄糠、麦芽糖和甘油,不分解乳糖、蔗糖、山梨醇、鼠李糖、密二糖和尿素,硝酸盐还原(脱氧)试验阳性,靛基质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试验全部菌株都具有规范的质粒图谱,携带的质粒种类为,65Mdal、45Mdal、6Mdal3种;被试菌株的质粒单纯用EcoRI酶切,可切成16个片段;鼠疫菌染色体PCR指纹图谱分析,吉林西部草原场区鼠疫菌的染色体可产生8条主要DNA带;可产生15条外膜蛋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