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65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有关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壁报交流和口头发言有百余篇,现将目前的研究情况阐述如下。1流行病学1.1发病率澳大利亚Mcgill等选取427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其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者占15%。研究发现,T1DM合并MS者,中风发生率12.5%,缺血性心脏病9.4%,外周血管疾病9.4%,严重视网膜病变59.3%,较非MS组明显高(250OR)。Al Saraj等对78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4.4岁,平均病程5.2个月,没有任何心血管疾病(CVD)临床征象]应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riskengine进行CVD危险评价…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主要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旁脂肪组织可分泌众多脂肪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它们不仅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过程,还可通过旁分泌和滋养血管分泌“由外至内”作用于血管壁,调节血管张力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血管旁脂肪组织的深入研...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一直是T2DM患者早死及致残的首要原因,多种因素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其中血管内皮细胞(EC)功能异常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血管内皮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对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起到”第一道防线”的生理防御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血管EC功能异常在DM前期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糖尿病越来越危害人类的健康,而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冠状动脉、脑血管、外周血管均可受累。在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这无疑向人 相似文献
6.
血管病变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的血管修复能力降低,主要表现在创伤愈合能力受损和缺血时侧支循环形成减少,而内皮祖细胞(EPC)在这些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EPC在人和动物模型已经显示能促进血管新生和再内皮化,表明它在维持内皮完整性中有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在糖尿病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脑卒中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以小血管梗死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占70%左右,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13细胞分泌功能减退而有胰岛素相对缺乏。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代偿性增多到绝对减少,引起多种代谢异常,并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参与,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为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前,常见有内皮细胞损伤或剥脱,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自身免疫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原和免疫系统成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检测血液中几种自身抗原及其抗体,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p2糖蛋白Ⅰ、热休克蛋白的变化,可间接预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自身免疫更深入的研究,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监测和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著名的多中心、前瞻性、大型随机研究,如DCCT,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研究分别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指出严格控制高血糖,使血糖和HbA1c尽可能接近正常,可以防治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病残率和死亡率。UKPDS在2型...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巨噬细胞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日益引起关注.巨噬细胞通过表达和分泌促炎因子参与血管内膜下炎性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并且通过参与脂质聚集和逆向转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巨噬细胞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13.
2型糖尿病(T2DM)是现代社会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无声杀手"之称,被认为是冠心病等危症〔1〕.大血管并发症在 T2DM 的各种并发症中约占 75%,是T2DM 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大血管病变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病变基础均为动脉粥样硬化(AS),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D)被认为是AS解剖学改变出现之前的最早表现〔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均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在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时分泌量增多,是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的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T2DM患者进行vWF及MCP1检测,探讨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与内皮功能的关系,从而获得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活性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它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等.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些反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表观遗传学标志物,包括LINE-1甲基化、Alu甲基化、DDAH2启动子甲基化;Sirt1与SET7等组蛋白修饰相关酶;miRNA-126、miRNA-21、miRNA-125b等.随着表观遗传改变检测手段的改进,表观遗传学标志物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新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γ干扰素及一氧化氮血浆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研究证实 ,生长因子与视网膜多种细胞生长增殖密切相关〔1〕,而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是通过一氧化氮 (NO)的介导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本研究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γ干扰素 (IFN γ)和NO浓度变化 ,探讨他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2型糖尿病 (DM)患者 74例 (男 33 ,女 41) ,年龄(5 6 .2± 14.1)岁 ,按 1985年WHO标准〔3〕诊断并分为 :(1)无眼底病变组 (NDR) 33例 (男 16 ,女 17) ,年龄 (5 6 .2± 17.4)岁。 (2 )眼底病变组 (DR…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能促进血管病变而致组织器官缺血,晚期可发生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病变的研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寻求最恰当的诊断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并发脑、颈动脉及周围血管病变的预防及改善预后十分必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血管超声、DSA、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进行检查。我们仅重点就血管超声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舒洛地特是一种天然的糖胺聚糖,主要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抑制类肝素酶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减少蛋白尿;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脂蛋白脂酶活化,降低血脂;活化纤溶系统,降低纤维蛋白的水平,阻止血栓的形成和生长;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紊乱,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舒洛地特用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治疗,可延缓血管病变进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不但促进大血管病变还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不但可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及药物干预治疗的有用指标,且参与了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测定上述分子标志物可以早期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程度,对评价早期应用药物治疗延缓血管并发症的效果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及其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DM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结果DM患者CEC数明显高于正常人,伴微血管病变者增高更明显。CEC数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DM患者存在明显的VEC损伤,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以及慢性炎性反应可诱导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加重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注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将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