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发病2小时~7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DWI和SEPs检查,并分析其变化。结果:71例患者中,70例出现了DWI高信号改变(证实为责任病灶),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PI(P〈0.01);46例出现SEPs异常,主要表现为N20、P25缺失,(N13-N20)IPL延长,并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相关。结论:DWI结合SEPs检查,能够准确早期诊断脑梗死,并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方法:对30便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测,对其中20例同时行电刺激SEP检测,10例患者2月后复查MEP,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期MEP的异常率为93%,主要表现为皮层MEP消失,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波形异常及阈刺激强度增高。SEP的异常率为30%,表现为皮层波的缺失及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复查MEP有9例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脑梗死的诊断,MEP较SEP敏感,但将MEP与SEP联合应用,可从不同的两个侧面反映运动及感觉功能受损的情况,弥补了CT仅能提供颅内解剖学改变而不能反映功能状态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躯体的感觉传导通路有从脊髓的后束到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两条路 ,在桥脑处二者分开行走[1 ] 。以往对脑干的局灶性病变 ,作定位诊断较为困难 ,但近年来 ,根据磁共振(MRI)检查 ,使对病灶部位作具体的定位诊断成为可能 ,现就 7例桥脑梗死所致纯感觉障碍病例的病变部位、临床特征、体感诱发电位 (SEP)予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 ,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 ,头颅MRI确诊为桥脑梗死的患者 ,共 7例。年龄4 8~ 6 3岁 ,平均 5 5岁 ,男性 5例 ,女性 2例。既往无桥脑梗死病史 ,无其他颅内…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最准确的解剖学定位手段是CT和MRI,但功能学定位则有多种方法,如PET、ECT、神经电生理等。本文主要从电生理的角度来观察大脑发生脑梗死后几种诱发电位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脑血流量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0例上常人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血流量(CBF)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RAEP和CBF异常率分别为77%和68%,病情愈重异常愈明显.脑梗死患者BAEP异常表现为主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比正常对照组延长(P<0.05~0.01),且病情愈重延长明显,BAEP延长患者CBF明显低于正常患者(P<0.05~0.01)。结论:BAEP是初步评价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和CBF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TNF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血清TNF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SEP)与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MSEP)在脑梗死(CI)患者应用中各自的特点及其优势.方法:对37例CI患者与21位正常对照者进行MN-SSEP和MN-MSEP检测和比较.结果:①CI组中患侧MN-SSEP中N20波消失和MN-MSEP各波消失;②CI组中患侧MN-SSEP正常,MN-MSEP中N20、P25的峰潜伏期(PL)正常,而N35、P45、N60的PL延长,这些异常成分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以N60的PL延长(异常)尤为显著;③CI组的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N20波的消失与皮层功能缺失或上传感觉通路阻断有关.N20波正常,而其后的皮层电位异常可能与皮层间的网络连接被破坏使传导受阻有关,N60波异常的突出表现可以作为观察皮层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EP。发现其波型变异大、稳定性差、主波群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可将SEP和其它多项诱发电位结合起来,作为临床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报告30例颅脑CT阴性的急性脑梗塞脑电图(EEG)与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EEG异常率为86.7%,SEP异常率为90%,EEG与SEP结合诊断CT阴性的急性脑梗塞异常率为9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及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8例,依据患者脑梗死体积分为大梗死组(n = 36)、中梗死组(n = 77)、小梗死组(n= ...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原因。脑梗塞患者约有2%~5%出现智能障碍。利用听觉刺激序列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对3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32例患者采用长谷川智测量表(HDS)评分。其中9例小于20分,其P_(300)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均延长,而23例HDS评分正常者其中10例P_(300)潜伏期延长。研究结果提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技术可早期发现脑梗塞患者亚临床痴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IP)的功能,缩小梗死的体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前IP功能的判断对治疗措施的选择致关重要.本课题通过研究脑电地形图(BEAM)在脑梗死中的特征,探讨BEAM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IP功能判断及早期治疗、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入院当时均经CT及BEAM检查.并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阶段观察BEAM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对BEAM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1)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BEAM阳性率为100%,高于CT的38.1%.BEAM可判断梗死的侧别,符合率为100%.(2)BEAM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表现不同,在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中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3)BEAM可显示半暗带的范围及损伤程度.在治疗后,IP范围明显缩小,功率值降低,与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相平行.(4)BEAM在发病早期异常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结论(1)BEAM可提高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率.(2)BEAM可对脑功能作出评价,并为疗效评定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3)BEAM可对IP功能作出判断,可作为IP功能恢复的指标.(4)BEAM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CT及脑电地形图(BEAM)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03例发病2.5~24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APCI患者32例,分析脑CT和BEAM早期变化特点,并与71例非进展性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脑CT:103例患者,70例脑CT出现异常(68.0%)。进展组32例患者,27例(84.4%)出现脑梗死早期表现,明显高于非进展组(43例,60.6%),病情进展至高峰时,脑CT显示,16例(50%)出现梗死体积增大,5例(15.6%)有出血性梗死,3例(9.4%)有新部位的梗死,8例(25%)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BEAM检查:两组患者异常率为91.4%。进展组患者病变区8频带平均功率值高于非进展组,并且异常部位波及范围较大。结论:脑CT和BEAM可作为早期诊断APCI的预测指标。导致病情进展的直接原因可能与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脑梗死和再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脑梗塞患者,其认知功能降低不同,本文指出,P_(300)峰潜时是评价大脑认知功能的客观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听通路及脑干功能损害特征,为临床研究和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3例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日本产MEB-7102型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达91.3%,主要表现在Ⅰ、Ⅲ、Ⅴ波峰潜伏期,Ⅰ-Ⅴ峰间期延长,Ⅲ-Ⅴ/Ⅰ—Ⅲ〉1,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可有听通路及脑干功能的损害,主要是以中脑下部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脑功能损害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Long-term electroencephalogram,L-EEG和脑干听觉透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以探讨其早期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明确临床诊断的40例急性脑功能损害患者进行L-EEG和BAEP监测,并按Synek和Hall标准进行分级,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临床预后评估,综合分析比较L-EEG联合BAEP与GCS早期预测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GCS早期预测中重度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综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6.9%、64.3%和72.5%,L-EEG联合BAEP敏感性、特异性和综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3%、85.7%和90.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L-EEG联合BAEP检查对中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早期判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癎动态脑电图(AEEG)变化、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后继发性癫癎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其AEEG资料,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检查比较;并与对照组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无癫癎发作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检查比较: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16例,占40%;A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的比率为35例,占87.5%,AEEG较REEG检查的中、重度异常比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AEEG异常率占95.0%;发生在脑叶皮质区的患者继发癫癎的概率高于发生在皮质下区的患者,两者间A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EG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癎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预测癫癎发作、病情变化、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国产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48例抑郁症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的SEP。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均出现P2主成分波幅降低(正常对照组(6.1±2.5)μV,自杀史阳性组(2.7±1.9)μV,自杀史阴性组(3.8±2.7)μV,P0.01)。(2)抑郁症患者的SEP改变主要与有无自杀行为史可能相关。结论: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与SEP的关系有待下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早期(3天内)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实施检测,观察其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5例早期腔梗的患者做EEG、BEAM检测,同期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对照,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腔梗组发病3天内异常率分别为:EEG66%、BEAM89%(P〈0.05)。CT和MRI总异常率为22%(P〈0.001)。EEG、BEAM主要改变为局限性异常,多在额颞、中央区以0频带功率增高为主,部分病变侧颞区较对侧功率降低,a频带功率减弱。与CT比较,BEAM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EEG、BEAM检查早期腔梗优于CT,起到了指导临床诊断及时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