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1999年6月~2001年3月就诊的22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0岁;病程20d~2年。病因:外伤:包括锐器刺伤、摔伤等,臀部肌肉注射、腹膜后壁肿瘤,部分原因不明。表现为下肢行走异常,足背背屈无力,感觉异常等。方法:采用上海产NDZ-500型诱发电位机检查。进行胫前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神经、腓神经、腓浅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的肌电图检查。2结果肌电图检查:安静状态下胫前肌见自发电位20例(91.0%);腓肠肌16例…  相似文献   

5.
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30例电生理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穗晶  黄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96-6196
目的:探讨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患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30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患结合其临床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检测,同时检测胫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小儿多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腓神经损害21例,单纯胫神经损害5例,腓神经、胫神经合并坐骨神经损害4例。结论:电生理检测对神经受损的定位、损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晓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96-5398
背景:肌电图检测是确诊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早期异常表现,异常程度与病程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电生理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临床观察分析。地点和对象:104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确诊患儿,年龄4个月~14岁,病前均有明确臀部肌肉注射史,既往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干预:应用丹迪Neuromatic2000M型肌电仪检测患儿的患肢肌电图。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患儿的患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conductionvelocity,SCV)、运动传导速度(m010rconduc.tionvelocity,MCV)、末端运动潜伏期(di8talmotorlatency,dML)和末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i8tal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amplitude,dCMAPA)、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ensorynerveactionpotentialampli.tude,SNAPA);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支配肌的针极肌电图。结果:肌注后2~7d已可检出多项电生理异常。腓总神经支的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异常率(68.O%)明显高于胫神经支(43.5%)(矿:12.199,P&;lt;0.005)。雕总神经SCV,sNAPA和dML,dCMAPA异常程度与病程正相关(r:0.3068.P&;lt;0.005;r:0.2963.P&;lt;0.005;r:0.3376,P&;lt;0.001;r:0.2157,P&;lt;0.05)。8个月以上病程患儿的SCV,SNAPA和dML异常程度明显增加(F=3.105,P&;lt;0.05;F:4.095,P&;lt;0.01;F:5.904,P&;lt;0.01),较8个月内有显著差异。腓总神经NCV各项配对t检验发现运动纤维dML和dCMAPA异常程度重于感觉纤维SCV和SNAPA(t:2.070,P&;lt;0.05;t:3.520,P&;lt;0.001)。结论:化学药物对神经髓鞘传导功能有直接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电生理异常早于且重于感觉纤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雷要依据。8个月以P病稃的相伤神绎恢每难席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 30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检测,同时检测胫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 小儿多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腓神经损害 21例,单纯胫神经损害 5例,腓神经、胫神经合并坐骨神经损害 4例.结论 电生理检测对神经受损的定位、损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臀部注射致神经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方法 对40例患结合其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传导检测以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针电极肌电图之所见。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小儿多于成人(90.3%);单纯腓神经损害24例,单纯胫神经损害7例、坐骨神经损害9例。结论 电生理检测对确定受损神经、损害性质、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对7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14条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两侧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等进行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患侧腓总神经MCV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同时患肢胫前肌EMG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电位,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 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与神经电图不一致原因复杂,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仍是诊断腓总神经麻痹的一种主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1.
高强度超声对兔坐骨神经急性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HIU)作用于兔坐骨神经干后,胫神经、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幅度、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为HIU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不同的HIU剂量辐照兔坐骨神经干,然后分别观察从辐照点近端到远端踝部胫神经、腓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及辐照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幅度随HIU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辐照15s,胫神经下降9.0%,腓浅神经下降40.3%;辐照35s,胫神经下降81.1%,腓浅神经下降87.0%。传导速度:辐照15,20,25s前后变化不大,而辐照35s后,胫神经传导速度下降77.5%,腓浅神经下降66.8%。组织学变化:光镜下,辐照15s,坐骨神经轻徽脱髓鞘改变;35s则出现轴突断裂,髓鞘裂解。电镜下,辐照15s,髓鞘变形,分层;35s轴突变性.髓鞘脱失。结论:HIU剂量越大,兔坐骨神经损伤越重,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越明显。在相同剂量HIU辐照下,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幅度大于胫神经。HIU可以部分或完全阻滞兔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肌电图检测是确诊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早期异常表现,异常程度与病程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电生理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临床观察分析.地点和对象104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确诊患儿,年龄4个月~14岁,病前均有明确臀部肌肉注射史,既往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干预应用丹迪Neuromatic 2000 M型肌电仪检测患儿的患肢肌电图.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患儿的患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末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istal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dCMAPA)、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SNAPA);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支配肌的针极肌电图.结果肌注后2~7 d已可检出多项电生理异常.腓总神经支的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异常率(68.0%)明显高于胫神经支(43.5%)(x2=12.199,P<0.005).腓总神经SCV,SNAPA和dML,dCMAPA异常程度与病程正相关(r=0.306 8,P<0.005;r=0.296 3,P<0.005;r=0.337 6,P<0.001;r=0.215 7,P<0.05).8个月以上病程患儿的SCV, SNAPA和dML异常程度明显增加(F=3.105,P<0.05;F=4.095,P<0.01;F=5.904,P<0.01),较8个月内有显著差异.腓总神经NCV各项配对t检验发现运动纤维dML和dCMAPA异常程度重于感觉纤维SCV和SNAPA(t=2.070,P<0.05;t=3.520,P<0.001).结论化学药物对神经髓鞘传导功能有直接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电生理异常早于且重于感觉纤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8个月以上病程的损伤神经恢复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坐骨神经损伤与单纯腓神经或胫神经病损的有效鉴别方法。对坐骨神经腓支损伤者167例、胫支损伤者48例,进行了股后肌群的临床检查及肌电图检查(腓支查股二头肌短头、胫支查半腱肌、半膜肌或股二头肌长头),阳性率均达80%以上。建议对坐骨神经损伤者,应将股后肌群的临床及肌电图检查列入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的粗大和长段缺损,观察其近期神经电生理恢复。方法:12犬随机分成去细胞神经移植组(实验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对照组)各6犬。右侧坐骨神经造成5.0cm长缺损,以两种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行神经电生理观察,包括小腿三头肌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段运动传导速度、感觉诱发电位等。结果:①方波(1.0~2.0mA,0.1ms,1.0Hz)刺激移植段近侧神经,均在小腿三头肌上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曲线。②神经移植段运动传导速度,实验组平均为47.2m/s,对照组为60.9m/s,正常值为122.0m/s。③方波(5.0~10.0mA,0.2ms,1.9Hz)刺激胫神经远端,均在颅顶部记录到感觉诱发电位曲线;两组动物的感觉恢复程度相似,但均不及正常侧。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长段缺损,术后6个月近期感觉及运动传导功能恢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  相似文献   

16.
儿童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改变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臀肌注射药物后出现跛行在临床上,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实践中并不少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肢体麻木、无力、足下重、患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症状类似小儿麻痹症,故常易误诊。本文对21例肌注后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作一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1例,女性9例,男性12例;年龄1~16岁,平均5.3岁;病程半月~2年不等,平均3.7个月。使用日本MEM-3202型肌电图机,用同心针电极分别对患侧胫前肌、腓肠肌进行常规的肌电三态观察,测定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双侧H反射。  相似文献   

17.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李晖  黄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52-652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00例糖尿病患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为127例,经肌电图检查增至184例,确诊率由63.5%上升到92.0%;在无症状的73例中经肌电诊断异常为57例,异常率为78.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1资料与方法 因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后一侧下肢麻木、无力、足下垂,患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患者40例,女13例,男27例;年龄1-16岁,平均3.6岁。病程半月-2年,平均2.8个月。使用日本MEM—3202型肌电图机,用同心针电极分别对患侧腓肠肌、胫前肌进行常规的肌电三态观察,测定双侧H反射及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2结果 40例(100%)MCV均减慢。其中腓总神经MCV减慢29例(72.5%),胚神经MCV减慢11例(27. 5%),诱发电位呈多相、离…  相似文献   

19.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3例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神经病变患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10/2004—0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①病例1:因糖尿病10年,左下肢麻木及轻度疼痛入院,诊断为左下肢糖尿病足伴末梢神经炎,行左下肢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②病例2:因糖尿病15年伴右下肢感觉消失入院,诊断为右下肢糖尿病足伴末梢神经炎,行右下肢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③病例3:因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10年,突发性右下肢疼痛2d,在当地医院取栓术后再次形成血栓,至本院行尿激酶溶栓后下肢动脉血流恢复,但伴随出现右下肢腓总神经损伤和足下垂,且足趾剧烈疼痛。诊断为右下肢缺血性神经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同时进行肌肉局部移植术和动脉腔内移植术。结果:①病例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5d,疼痛基本缓解,2周后麻木明显减轻,3个月后麻木消失,肌电图显示下肢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但较术前明显增快。随访15个月无复发。②病例2:于2005—01-25肌电图检查显示,右下肢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均为36m/s。2005-01-28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下肢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5d疼痛基本缓解,2周后麻木明显减轻,1个月后下肢麻木消失,足部麻木明显减轻。2005—04—06肌电图显示右下肢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至34m/s,但较术前有所增快。2005—04—19在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先后行经导管右下肢动脉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右下肢缺血局部肌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1周足部麻木明显减轻,术后10d足部麻木消失。③病例3:于2004—07—17肌电图检查显示,右胫神经(胭-腓肠肌内侧头)运动末端潜伏期为3.6ms,运动传导电位波幅为5.1mY;右胫神经(胭-拇展肌)、腓总神经、腓肠神经感觉运动传导电位消失,伴有足趾剧烈疼痛。2004—07—18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当晚足趾疼痛减轻,睡眠好;1周后右足有想活动的感觉;术后1个月疼痛消失,足趾可轻微活动;术后3个月足趾的活动力量可达3级;术后6个月可下床活动,有跛行,但可行走。2005—03—16肌电图显示:右胫神经(胭-腓肠肌内侧头)运动末端潜伏期缩短至2.8ms,运动传导电位波幅增高至7.4mv;右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胫前肌)可见运动传导电位,但波幅显降低为0.13mV;右胫神经(内踝-拇展肌)、右腓总神经(外踝上-伸趾短肌)运动电位消失;右胫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电位仍然消失。患可以自行行走,目前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在目前尚未寻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下肢神经病变的情况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无疑是治疗方法中可行的一种,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观察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215;100%。⑧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56.57&;#177;1.89)%,(50.21&;#177;3.68)%,P〈0.05],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91.34&;#177;1.76)%,(97.11&;#177;3.41)%,P〉0.05]。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997.00&;#177;123.34),(710.00&;#177;102.01)个/mm^2,P〈0.05]。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