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2005—2007年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孕妇合并梅毒感染的危险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TRUST)对6409例产妇进行梅毒初筛检测,阳性标本再进行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6409例孕妇检出合并梅毒感染23例,感染率为0.35%。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0名孕晚期梅毒孕妇所娩下的新生儿中有7例梅毒阳性,梅毒胎传率高达70%以上。结论粤东地区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率逐年增长。宫内感染危害性很大,应加强产前梅毒筛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确定梅毒感染低危人群,为安全输血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数据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学筛查试验采用ELISA试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标本采用TPPA试验确认。结果1226507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率为0.45%。其中单位员工、大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员和其他献血人员(包括无偿机采成分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4%、0.14%、0.69%、0.29%;年龄在20~39岁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5126例,占梅毒抗体阳性者的93.4%;梅毒阳性率不同年龄和职业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份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无明显上升趋势。大专院校学生和单位员工为梅毒感染低危人群,可作为主要献血人群,发展献血者队伍。采供血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无偿献血筛查工作,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3.
2011年深圳市梅毒母婴垂直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梅毒在深圳市孕产妇中的感染现状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阻断梅毒母婴垂直传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法(RPR)对2011年1-12月深圳市某区的孕产妇进行梅毒检测的初筛。所有阳性血清送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法(TPPA)确诊试验;对阳性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分析,并对阳性孕产妇新生儿出生1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2次梅毒检测。结果深圳市某区2011年度共有孕产妇16153例,其中普通孕产妇15798例,特殊孕产妇355例,共有15788例接受梅毒血清学检测,检测覆盖率为97.77%,其中普通孕产妇15433(检测覆盖率为97.63%)和特殊孕产妇355例(检测覆盖率为100.00%)。共检测出56例梅毒阳性的孕产妇,其中普通孕产妇中50例,特殊孕产妇中有6例,阳性率为0.35%;共检测出17例先天梅毒新生儿,阳性率为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孕产妇梅毒感染关系密切。结论深圳市孕产妇梅毒初筛覆盖率较高,孕产妇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与母婴梅毒垂直传播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一种可用于梅毒诊断及疗效考核的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建立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平行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中特异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法为金标准,对临床上疑为梅毒患者的360份血清进行TPHA法和DIGFA法检测对比。结果用DIGFA法对已确诊为Ⅰ期、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38/46)、100.00%(24/24)和77.78%(t4/t8);IgG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60.87%(28/46)、91.67%(22/24)和88.89%(16/18);在Ⅰ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阳性率高于I{$抗体(P〈0.05),在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血清中,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8例两类抗体均阳性的梅毒患者经有效药物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连续采血,经DIGFA检测连续观察的结果表明,IgM抗体出现较早,阴转较为明显和迅速,治疗后3个月的阴转率就达31.03%(18/58),1年的阴转率可达93.10%(54/58);而IgG抗体出现较晚,阴转缓慢,治疗后1年的阴转率仅为34.48%(20/54)。结论DIGFA是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有效方法,早期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可检测IgM抗体,而IgG抗体的检测则主要用于回忆性诊断,不适用于判断是否治愈或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河区孕产妇梅毒感染状况,为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在本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孕妇10754例,采用TRUST作梅毒抗体初筛试验,采用TPPA作梅毒抗体确认试验。结果广州市天河区孕妇梅毒感染率逐年上升,其中2006年3012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1.39%,2007年3727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2.20%,2008年4015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2.81%。不同年龄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5,P〉0.05);不同职业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53,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2,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规范治疗是杜绝先天梅毒、切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47对母婴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产妇抗-HCV阳性率为4.76%,新生儿抗-HCV阳性率为2.03%,线婴抗-HCV均阳性者2对,阳性率为1.36%。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各种手术前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共1525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前血液的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12.39%,其中HBsAg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8.72%,阳性率最高;抗HCV阳性者25例;阳性率为1.64%;抗HIV阳性者4例,其阳性率为0.26%;梅毒抗体阳性者27例,阳性率为1. 77%;男性患者各项指标阳性率为11.20%,女性患者各项指标阳性率为13.4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临床科室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布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患者在操作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四项指标检测,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关感染,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避免在治疗过程中与其他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也可减少医院感染,降低医疗意外发生率,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梅毒孕妇的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8例梅毒孕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艾滋病抗体(抗-HIV)进行检测。结果68例被检对象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32.35%,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为11.76%,艾滋病抗体(抗-HIV)阳性率为1.47%。结论梅毒孕妇患HBV,HCV,HIV感染率高于普通孕妇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市HIV、HCV、HBsAg、梅毒在一般献血人群的感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IV、抗-HCV、HBsAg、RPR和TRUST试验检测梅毒。结果在献血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5.36%;抗-HCV阳性率为1.35%;梅毒阳性率为0.42%。结论多次献血者HBsAg检测阳性率较低;有献血浆史的献血者抗-HCV检测阳性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ENA抗体检测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酶免疫斑点技术对56例SLE患儿的抗核抗体、抗ds-DNA、抗E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56例SLE患儿ANA阳性率最高94.6%,抗ds-DNA阳性率为55.4%,抗Sm/RNP阳性率64.8%,抗SSMSSB阳性率60.7%。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和病情的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运民 《医学信息》2008,(10):28-29
目的评价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66例输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央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张鑫强2 )和梅毒抗体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3.8%和3.0%。单独ALT〉40u/L者115人次,未检出抗-HIV阳性和梅毒抗体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梅毒(TP)血清抗体阳性率及其分布状况,为梅毒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36854例普通住院患者血清进行梅毒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用双孔复检后再用金标法进行确认试验,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病例列为本次统计范围,回顾性分析各科室、各年度及各年龄段阳性率.结果 在36854例住院患者血清中共检出639例梅毒抗体阳性,总体阳性率为1.73%,男性阳性率(2.10%,365/17402)显著高于女性(1.41%,274/19452)(P<0.05);2012年至2014年年度检出率分别为1.78%、1.77%及1.66%,年度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呈下降趋势.在科室分布上,检出率排名前五位的科室分别为肿瘤内科(4.64%)、放疗科(3.9%)、内分泌科(3.03%)、心内科(2.86%)及泌尿外科(2.68%),其中肿瘤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泌尿外科及消化内科阳性率均高于总体阳性率(P<0.05),产科阳性率(0.73%)低于总体阳性率(P<0.05);各年龄组<20、20~29、30~ 39、40~49、50 ~ 59、60~ 69、70~79及≥80岁的阳性率分别为:0.14%、0.68%、1.13%、2.14%、2.14%、2.15%、2.22%、3.42%,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其中≥40岁各年龄组均显著高于总体阳性率(P<0.05).结论 三年来梅毒检出率未见上升趋势,梅毒血清抗体阳性在临床上占一定的比例,几乎分布各个科室,常规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很有必要,对保护医务工作者、减少医源性感染和传播、预防交叉感染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筛查献血员梅毒螺旋体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一种适宜于献血员梅毒筛查的试验方法。方法:采用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对献血员进行抗体检测,并与RP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再用TPHA法进行确证。结果:ELISA法阳性检出率0.36%(41/1271)、RPR法阳性检出率0.26%(29/11271)。ELISA法与TPHA法总符合率97.5%(40/41)、RPR法与TPHA总符合率63.41%(26/41)。结论:ELISA法优于RPR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宜于献血员的筛查.有利于控制和减少梅毒的输血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梅毒患者血清抗磷脂抗体(APA)的异同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法检测32例SLE和77例梅毒患者血中6种抗心磷脂(CL)、抗磷脂酸(PA)、抗磷脂酰丝氨酸(PS)、抗磷脂酰乙醇胺(PE)、抗磷脂酰胆碱(PC)、抗磷脂酰肌醇抗体(PI)的APA。结果:(1)梅毒患者血清RPR的滴度为1:16、1:8和1:1(抗PE抗体除外)及RPR的滴度为1:4的6种APA IgG的吸光度(A)值,以及RPR的滴度为1:1的抗PA IgG抗体、滴度为1:8的抗PC IgG抗体和滴度为1:32、1:16及1:8的抗PI IgG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SLE患者;(2)梅毒患者血清RPR的滴度为1:4的4种APA IgM和滴度为1:1的5种APA IgM的A值,以及RPR滴度为1:1梅毒患者抗CL、抗PS和抗PC IgM抗体及滴度为1:32的抗PA IgM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SLE患者。结论:SLE和梅毒患者血清的A值和阳性率均有所不同,检测A值有助于SLE与梅毒患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12503例住院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并同ELISA、TPPA、RP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12503例住院患者化学发光法检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308例,同ELISA方法比较,阳性符合率99.08%,阴性符合率99.98%,总符合率99.93%.二者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同TPPA比较,阳性符合率98.7%.结论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易判断、便于自动化等优点,适合于梅毒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44968例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抗-TP)检测.结果 总阳性率为22.41%,HBsAg阳性率20.67% (9294/44 968),抗-HCV阳性率为0.33%(148/44 968),抗-TP阳性率1.65%(9741/44 968),抗-HIV阳性39例;39例抗-HIV阳性患者23例其他三项指标至少有一项阳性,其中合并感染梅毒最多有14例;乙肝、丙肝和(或)梅毒重叠感染者共117例,同时感染乙肝加丙肝或同时感染乙肝加梅毒较常见;消化科为乙肝的高发科室(x2≥83.0,P<0.01).结论 部分受血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输血前检测传染性指标可事先知悉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医院感染控制、日后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步法在HI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丽嫦 《医学信息》2009,22(6):948-949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双抗原夹心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不同效果。方法采集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本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8463例,用双抗原夹心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试剂检测,初筛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结果检测48463份标本,一步法初筛阳性87例,确证阳性4例,假阳性率0.17%;二步法初筛阳性24例,确讧阳性4侧,假阳性率0.05%,两法的假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酶联免疫吸咐试验二步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效果优于一步法,更适合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的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斑点法测定乙型肝炎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核抗体(ANA)。结果:4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ACA、ASMA、ANA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实验组自身抗体的产生与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成对应关系的ACA有8例,阳性率为17.78%;AMSA7例,阳性率为15.56%;ANA10例,阳性率为22.23%;与肝酶谱ALT、AST、GGT的关系表现为ACA10例,阳性率为22.23%;AMSA3例,阳性率为6.67%;ANA12例,阳性率为26.67%;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数值梯度与肝酶谱的释放成正比。结论:ACA、ASMA和ANA的产生与是否感染乙型肝炎无关,但与乙型肝炎病毒是否活跃和肝功能的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抗体分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2个型特异性俣成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ELISA法,对血清中抗-HCV进行分型。在121份抗-HCV阳性血清中检出CP9阳性率为83.47%,在101份CP9阳性血清中进行核心区抗体分型,其中血清1型17.82%,血清2型25.74%、1.2混合型7.9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频率、类型、特异性和抗体效价。为输血前检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20160例。选择含特定抗原的筛选红细胞,采用聚凝胺介质微板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初筛,阳性样本使用试剂筛选细胞和试管法进行确证试验,仍然阳性的样本采用谱细胞微柱法进行特异性鉴定并测定效价。结果20160名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97例,检出率为0.48%,其中IgG型抗-E1例,IgM型抗体96例,包括抗-P14例,抗-M2例,抗-Lewisnn1例,上述抗体效价均不超过8;冷自身抗体59例和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30例。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xz=18.7201,P=1.51E.05)。结论广州献血人群中存在低比例的不规则抗体,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利于电子配血及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对提升临床用血安全性、有效性和智能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