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uo HW  Chang Q  Yu CT  Sun XG  Qian XY  Wu YB  Feng J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5):1158-1160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外科治疗经验,比较经右心房切口、右心房联合主动脉切口两种途径修补的结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对53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男性35例,女性18例;年龄15~63岁,平均(33±9)岁.其中经右心房途径修补40例(Ⅰ组);经右心房联合主动脉切口修补13例(Ⅱ组).比较两组在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心肺转流时间[(86±29)min比(96±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9±29)min比(71±25)min]、呼吸机辅助时间[(9±4)h比(161±23)h]、ICU时间[(35±23)h比(35±23)h]、术后住院时间[(7.1±0.9)d比(7.8±2.8)d]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64个月,平均(32±21)个月.术后随访无死亡,1例术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主动脉瓣大量反流需手术治疗;1例术后44个月查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应用药物治疗,其余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结论 外科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经右心房切口、右心房联合主动脉切口两种途径修补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RSVA患者22例,介入封堵治疗10例(介入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手术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封堵器有无移位、肺动脉压变化及心功能状态。结果介入组均完全封堵;与术中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例。手术组完全封堵率为91.67%(11/12);术后出现较大的残余分流和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各1例。两组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右心衰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溶血和死亡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与外科修补疗效相当,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按所用封堵器分为PDA封堵器组和VSD封堵器组,根据升主动脉造影结果,选择比破口直径大2~5mm的PDA封堵器或VSD封堵器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残余分流、封堵器形态、有无瓣膜反流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和术前TTE所示破口直径、主动脉造影示破口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9例均经升主动脉造影确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其中15例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3例为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1例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共使用PDA封堵器10枚,VSD封堵器11枚,成功率分别为60.00%(6/10)和90.91%(10/11)。术后随访6个月~6年,未发生血栓事件,无瓣膜反流,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哀竭及死亡。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安全有效;应用VSD封堵器较PDA封堵器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局部病理改变及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方法  3 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 (RASV)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15例、室间隔缺损 (VSD) 2 6例。补片修补 3 5例 ,其中合并VSD的均以一片法修补 ,合并AI的主动脉瓣置换 (AVR) 6例 ,主动脉瓣成形 4例。手术取材作病理检查 5例。结果 本组 3 6例中手术死亡 2例 ( 5 .6% )。存活的 3 4例病人均经门诊复查或通信随访 0 .3~ 18年 ,其中 2例死亡。病理检查见RASV合并VSD的瘤壁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玻璃样变性。结论 主动脉窦壁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可能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探查其病变程度 ,酌情一期矫正 ,瓣膜损伤明显时宜行主动脉瓣置换 ,对主动脉瓣环细小的病例 ,可借修补VSD和RASV的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环。  相似文献   

5.
6.
主动脉窦瘤破裂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预后不良,一经诊断必须手术治疗[1]。我科于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共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30例,现总结其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17例主动脉窦动脉瘤破裂(RASV)的外科治疗。心功能Ⅲ~Ⅳ级者13例(占76.5%)。合并心脏畸形主要为室间隔缺损(VSD),主动脉窦瘤多起源于右冠窦,并多破入右心室。本组17例术后无早、晚期死亡。作者对RASV的病因和临床经过特点作了描述,并对东。西方人RASV在发病年龄、窦瘤起源处、破入心腔的部位和并存心脏畸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手术方法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1996年6月至2005年3月,本院共收治了主动脉窦瘤破裂(RASV)20例,手术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是一种较少见的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主动脉窦瘤破裂将引起大量的左向右分流,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继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甚至死亡。自1996年6月-2005年5月我们共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总结1973-1999年85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主劝脉窦瘤破裂85例,合并室间隔缺损40例(47.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17.6%),均以补片行动脉窦瘤修补,其中40例以同一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和室间隔缺损,5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结果 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3.5%,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71例随访2个月-24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采用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及用同一乒乓球拍形补片修补窦瘤和室间隔缺损,效果较好,对于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而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不用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1.
Wang ZJ  Fan QX  Zou CW  Li DC  Li HX  Wang A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3):808-811
目的 总结 70例主动脉窦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88年 9月~ 2 0 0 3年 10月收治主动脉窦瘤患者 70例 ,占同期所有体外循环手术病例的 1 4 % ( 70 /496 0 ) ,其中男性 4 5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3~ 6 9岁 [平均 ( 2 9± 15 )岁 ]。窦瘤突入右心室 4 6例、右心房 2 3例、左心室 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者 6 1例 ( 87% ) ,无冠状动脉窦者 9例 ( 13% )。最常见的合并畸形为室间隔缺损 ( 34例 )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2 1例 )。手术采用单一右心房、右心室或主动脉切口或主动脉切口与右心房、右心室联合切口 ,直接缝合 ( 4 3例 )和补片修补 ( 2 7例 )闭合主动脉窦部缺损 ,术中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结果 无术后早期死亡。 1997年以前术后住院天数为 8~ 33d[平均 ( 14 3± 6 4 )d],1997年以后术后住院天数为 6~ 15d[平均 ( 9 1± 2 6 )d]。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4例、出血 3例、气胸 1例、心律失常 4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随访 5 3例 ( 76 % ) ,随访时间 2个月~ 13年 [平均( 6 6± 3 8)年 ],除 1例术后 7年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外 ,全部存活 ,心功能为NYHA分级Ⅰ~Ⅲ级 ;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 15例 )较未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 38例 )心功能差 ( χ2 =8 30 ,P <0 0 1) ,主动脉窦  相似文献   

12.
147例原发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的近远期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部结原发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1984年7月至2000年12月147例原发心脏肿瘤病人,按病理分为3组:粘液瘤139例,男58例,女81例,年龄5-72岁;非粘液瘤良性肿瘤4例,男、女各2例,年龄15-42岁;恶性肿瘤4例,男1例,女3例,年龄23-62岁。手术后共随访132例,随访率92.3%。结果 粘液瘤组125例随访3个月-17年,手术死亡率2.2%(3/139),远期死亡率4.0%(5/125),复发5例,其中4例为起源于左房房间隔以外的粘液瘤。非粘液瘤良性肿瘤病人均随访,7个月-8年,无手术和远期死亡。恶性肿瘤病人手术死亡1例,余3例分别于术后4、5、3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心脏肿瘤手术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取决于心脏肿瘤的病理类型,术后应重视复查。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We reviewed our 35-year-experience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results of 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 (AR) after surgical repair of 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s (RSVA). METHODS: Between 1963 and 1998, a total of 35 patients aged 7 to 64 years underwent surgery for RSVA. The aneurysms ruptured into the right ventricle (n = 24), right atrium (n = 10), and left atrium (n = 1). In all, 19 patients had VSD and 9 patients had AR. A combined approach through aortotomy and the involved chamber was used for 24 patients. Either direct (n = 19) or patch (n = 16) closure was used to close the rupture hole. The AR was graded on a scale of 0 to IV by angiographic or echographic evaluation. RESULTS: There were no early deaths. Late death occurred in 1 patient, whose AR deteriorated to grade III 20 years later. Two patients (5.7%) required reoperations on the aortic valve, because grade III AR was noted 8 and 26 years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Freedom from postoperative grade III AR or higher was 93% at 10 years and was 87% at 20 years. Late AR was associated with preoperative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AR (p < 0.05) but not with the presence of VSD, location of the fistula, surgical approach, or type of repair (direct vs patch).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arly postoperative AR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variable. CONCLUSIONS: Late AR necessitating reoperation still confers significant risk in the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repair of RSVA. No particular risk factor of preoperative conditions and surgical methods was elucidated in this study, and postoperative AR at discharge from the hospital was the onl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完伞性大动脉转位(TGA)的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及其效果.方法 1998年3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各类TGA患者127例(158例次),男性97例,女性30例.年龄生后4 h~17岁,平均(25±37)个月,其中<3个月56例66例次;体质量2.7~47.5 kg,平均(8±8)kg.初期手术行Glenn手术14例(其中3例行双侧Glenn手术),主-肺动脉分流术14例,肺动脉环缩术8例,房间隔缺损扩大+肺动脉环缩+主-肺动脉分流术15例.终期手术包括Seaning手术5例,一期Switch手术32例,二期Switch手术11例,Switch手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Switch手术+室间隔缺损镶嵌手术1例,Nikaidoh手术3例,Rastelli手术13例,Fontan手术18例,心内隧道等其他手术4例.结果 20例患者接受初期手术后现正在等待或已放弃二期手术,21例患者接受2期手术,5例接受3次及以上手术.66例次患者术后延迟关胸.采用腹膜透析9例,呼吸机使用时间2 h~16 d.全组早期死亡12例(病死率9.4%),死因包括术后低心排出最5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术中出血2例,冠状动脉畸形1例,感染合并自发性肝破裂1例,肾功能衰竭1例.109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12年,6例失访,远期2例死亡.随访患者中,10例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3例已再次手术,随访效果好.余存活病例,心功能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根据TGA患者解剖条件,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合并房室通道的病理学特点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20例UCSS合并房室通道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0.5~38.0岁,平均(11.4±11.0)岁;体重6.7~73.0 Kg,平均(28.4±21.3)kg.其中合并完全型房室通道2例,部分型房室通道18例,同时合并单心房12例.复杂型UCSS合并左上腔静脉(LSVC)直接汇入左心房,即UCSS Ⅰ型共11例,其中10例采用行心房内板障术或心内隧道术将LSVC引流入右心房,直接结扎LSVC 1例.简单型UCSS 9例用其他方法矫治.所有患者同期行房室通道畸形矫治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余19例手术效果满意.随访14例,随访时间4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和并发症.结论 房室通道合并LSVC及单心房时,要警惕UCSS的存在.根据UCSS的不同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调转手术和传统修复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19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2~22岁,平均8.6岁.合并的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18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肺动脉狭窄17例,房间隔缺损4例,肺动脉高压2例.手术方式包括双调转手术解剖矫正修复15例,传统修复术治疗心内畸形4例.结果 双调转术后死亡1例,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胸腔积液2例.传统心内修复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双调转手术存活者随访6个月~4年,均为窦性心律,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射血分数51%~68%.传统心内修复术存活者随访1年,3例心功能达Ⅰ~Ⅱ级,射血分数52%~61%;1例心功能Ⅲ级,射血分数40%.结论 双调转手术解剖修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早中期效果良好,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对于右心室功能较好,无三尖瓣畸形的患者,如果存在影响双调转效果的因素,仍应选择传统心内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17.
外科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早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巨大左心房对二尖瓣瓣膜手术后早期心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以及左心房折叠术 (LAP)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 92例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D)≥ 6 0cm或容积指数 (LAVI)≥ 30 0ml/m2 的二尖瓣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P组 (63例 )和对照组 (2 9例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高危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分别为 2 2 83 %和 4 35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呼吸衰竭发生率LAP组(6 35 %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4 1 4 % ) (P <0 0 5) ,女性、术前LAVI≥ 60 0ml/m2 、严重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下降是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独立高危因素 ;而LAP、术前EF≥ 0 50是独立的保护因素 (P <0 0 1 ) ;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P <0 0 1 )。术后早期LAD和LAVI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 0 1 ) ,尤以LAP组减小显著 (P <0 0 1 )。结论 LAP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房者 ,尤其LAVI≥ 60 0ml/m2 的病人 ,应常规在瓣膜手术同期施行L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