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3种国产和1种进口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3种国产和1种进口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400 ml四联血袋在6 h内采集的血液各20袋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残留量、过滤前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及凝血因子FⅧ∶C的生物学活性,记录血液过滤时间及有无堵塞现象。结果 1种国产滤器血袋红细胞回收率达不到85%国家标准;2种国产滤器血袋白细胞残留量检测达不到≤5.0×106/400 ml国家标准,进口滤器白细胞残留量可达≤1.0×106/400 ml欧洲标准,4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FHb含量和FⅧ∶C生物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符合国家标准;1种进口滤器血袋过滤时间明显高于国产滤器血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其中1种国产滤器血袋和1种进口滤器血袋对6 h采集的血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效果较好,可保证新鲜冰冻血浆制备需求。  相似文献   

2.
血液白细胞滤除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血液制备最佳工艺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五种全血过滤方法,即无菌导管连接法(A法);贮存后过滤法(B法);采用血袋和滤器一体四联袋采血后6h直接过滤法(C法);采用血袋和滤器一体四联袋采血后24~72h直接过滤法(D法);采用血袋和滤器一体四联袋采血后96h直接过滤法(E法)。对过滤前后的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脆性实验、白细胞介素2(IL-2)等质量检测,同时计算去白细胞血液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经临床输注后红细胞输注效果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non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s,FNHTR)。【结果】采用不同的过滤方法制备的血液产品质量不同,B法与C法制备血液临床输注后FNHTR和红细胞输注效果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B法和E法两种方法与A法、C法、D法三种方法比较去白细胞血液红细胞脆性和游离血红蛋白FHb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前两种方法制备血液保存期末IL-2与其它方法也有差异(P〈0.01)。C法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质量及制备工艺整体优于其它方法,而且能够减少临床FNHTR和红细胞输注无效。【结论】采用联袋采集血液后6h内进行血液白细胞过滤,能够提高临床输血整体疗效,减少红细胞输注无效及FNHTR。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尔3家公司的血袋各采20袋,过滤并制成悬浮红细胞;未过滤组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普通血袋采20袋,制成悬浮红细胞。2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 d,在储存期14、21、28、35 d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 6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11±0.06)%、21 d(0.20±0.10)%、28 d(0.31±0.13)%、35 d(0.42±0.15)%,20袋未过滤组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07±0.08)%、21 d(0.10±0.06)%、28 d(0.15±0.09)%、35 d(0.22±0.11)%,过滤保存21 d后溶血率有显著升高(P<0.05),但2组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3家公司血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未对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溶血率产生明显影响,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符合欧盟标准和AABB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对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FHb)和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选择20例无偿献血者每人400 ml的全血,24 ml内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将其等量均匀分装成10袋,随机分成2组,每组5袋,一组以直立放置,一组以水平放置,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储存,分别在储存的第7天,14,21,28,35天时随机从各组取出1袋血液,分别测定其FHb和红细胞溶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Hb和红细胞溶血率在贮存的第21天时检测的结果,直立放置组分别为(217.310±48.477)mg/L和(0.250±0.056)%,水平放置组分别为(173.972±39.027)mg/L和(0.189±0.045)%,直立放置组的结果要高于水平放置组,统计学结果分别为t=3.114,P=0.003<0.05和t=3.798,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液储存期内,储血袋水平方式放置可减少红细胞破坏,对血液的贮存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6.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2种国产血小板滤器滤除白细胞对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2种血小板滤器滤除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6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并用2种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各10例(分别以A、B组代之),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结果血小板去白过滤后,A、B 2种滤器(组)的血小板回收率、剩余白细胞数及pH值分别为(87.01±3.47)%vs(87.88±4.77)%、(0.95±0.90)×106vs(0.45±0.58)×106及(7.13±0.13)vs(6.80±0.26)(P>0.05);血小板过滤前后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低渗休克,A组分别为(8.06±4.11)%vs(8.21±4.50)%、(70.55±27.21)%vs(71.63±32.24)%和(68.14±10.13)%vs(69.18±9.38)%,B组分别为(10.34±3.26)%vs(10.47±2.42)%、(56.30±18.43)%vs(59.49±19.15)%和(75.73±5.50)vs(73.74±6.52)%(P>0.05)。结论所考察的2种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容量规格的新鲜冰冻血浆使用国产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后回收率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新鲜冰冻血浆57袋(A、B、O、AB型,100ml×34袋,200ml×20袋,250ml×3袋),37℃水浴解冻后,用架盘药物天平称量新鲜冰冻血浆过滤前后的重量,计算新鲜冰冻血浆回收率及经t检验比较过滤前后重量变化。结果100ml装:t=11.443,回收率为(88.0±1.7)%;200ml装:t=5.607,回收率为(91.5±1.9)%;250ml装:t=39.851,回收率为93.1%;总回收率为90.9%。结论不同容量包装的新鲜冰冻血浆使用国产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回收率符合《血站基本标准》中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温度、贮存时间对制备去白细胞全血的影响。方法使用连接去白细胞滤器的多联血袋采集ACD-B抗凝全血,将其分为0d常温组、0d冷藏组和1d冷藏组3组,分别过滤。测定过滤时间、白细胞去除率、剩余白细胞数和红细胞回收率。结果0d冷藏组与0d室温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红细胞回收率略有下降,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0d冷藏组与1d冷藏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但红细胞回收率显著提高(P<0.05),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滤除的影响显著,增加冷藏时间未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滤器,必须确定其最适过滤条件,保证白细胞的有效去除和血液成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输血采用白细胞过滤方式被认为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FNHTR)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产过滤器有血库型和床边型两种 ,笔者观察 2 3例住院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保存前去白红细胞悬液 (使用血库型滤器 )、床边去白红细胞悬液 (使用床边型滤器 )后 FNHTR的发生情况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三联血袋为上海血液中心生产 (红细胞悬液的保养液为 CPDA,保存期 3 5 d) ,白细胞过滤器由南京双威实业公司生产 ,FTS-RC型 ,白细胞去除率为 99.6% ,红细胞回收率为 93 .8%。2 研究对象 本院血液科、肿瘤科住院患者共计 2 3例 …  相似文献   

11.
几种血站型白细胞滤器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两种国产血站型白细胞滤器和一种进口滤器进行质量比较。方法:分别用3种滤器对采血后2、4、6h以内的全血进行过滤,观察进行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6h内滤过的血液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红细胞回收率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35d保存期内都在正常范围。结论:国产的滤器也能够有效地滤除热血中的白细胞,但所有去白后的血液都应该在21d之内应用。  相似文献   

12.
血液储存条件对制备去白细胞血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液温度、储存时间对制备去白细胞全血的影响。方法:使用连接去白细胞滤器的多联袋采集CPD-抗凝全血,将其分为0 d冷藏组、0 d常温组、1 d冷藏组,分别过滤。测定过滤时间、白细胞去除率、残留白细胞数和红细胞回收率。结果:0 d冷藏组和0 d常温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明显提高。红细胞回收率略有下降,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0 d冷藏组和1 d冷藏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红细胞回收率显著提高。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滤除率的影响显著,延长冷藏时间未能产生影响。根据不同的滤器,必须确定其最佳过滤时间,确保白细胞的有效去除及血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用于浓缩血小板(PCs)的去白细胞滤器的化学性能及过滤前后血小板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YY0329-2009)制备检验液,测定还原物质、金属离子、酸碱度、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和溶血率,并对ABO血型相匹配的PCs进行手工汇集和过滤,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量、pH、白细胞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结果滤器的化学性能指标和溶血率均符合我国行业标准要求,血小板回收率为(89.99±5.37)%,剩余白细胞数为(0.93±0.58)×106个,血小板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为(2.75±4.93)%。过滤前后pH值和MPV无明显变化。结论该种用于PCs的去白细胞滤器具有血小板回收率高、白细胞残留少的特点,对血小板功能无显著影响,能安全有效地去除PCs中的白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两种去白细胞塑料血袋(带软芯和硬芯滤器)采集、分离前后的血液在不同保存期内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等相关参数检测,观察其变化情况。方法用两种去白细胞塑料血袋采集血液后,在24 h内进行成分制备及过滤,对过滤前后的血液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钾离子、溶血率、血浆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钾离子、溶血率、血浆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血液保存期限2周末有部分指标已超过质量标准。结论滤后红细胞相关参数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测定值升高,与滤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保证血液保存期内质量,血液过滤后有效期限应重新设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滤白)血液成分,尤其是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的品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收集全血91袋、滤白细胞全血90袋、悬浮红细胞(悬红)76袋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少白悬红)82袋(无缝接驳法34袋、连袋法48袋),检测并比较全血与滤白全血、2种方法制备的滤白全血、悬红与少白悬红的理化指标;随机收集4家医院近10年间的145名输注悬红与329名输注少白悬红(包括2种方法制备的少白悬红)患者的输血资料,对疗效做对比分析。结果滤白全血未见红细胞溶血现象,其血浆FHb和血液pH、K+、Na+较全血无明显变化[分别为(0.19±0.10)g/L、6.88±0.06、(19.78±4.01)mmol/L和(141.62±8.10)mmol/L];无缝接驳法与连袋法制备的滤白全血的血浆FHb分别为(0.10±0.097)、(0.16±0.13)g/L(P>0.05);无缝接驳法、连袋法制备的少白悬红及悬红三者的容量和Hct比较:分别为(144.01±11.54)、(152.45±15.39)和(158.71±10.69)m l,0.48±0.03、0.50±0.03、0.53±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过滤法白细胞清除率高达3 log10,残余白细胞可低至10-6。内科、外科和非出血性等输血患者比较,输注少白悬红者与输注悬红者的输后RBC和Hb的中位数(M)分别为(0.55vs0.42)、(0.37vs0.28)、(0.62vs0.50)×1012/L和(14.5vs13.5)、(12vs8)、(18.43vs15.86)g/L。结论无缝接驳法与连袋滤器法制备的滤白全血和少白悬红品质稳定可靠,少白悬红细胞的输注效果好于悬红。  相似文献   

16.
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液可以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已普遍应用,大大降低了输血反应发生率。本站自2005年11月为临床提供白细胞滤器过滤的血液中,在过滤过程中共有20袋血液因过滤不畅而报废,经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原因分析1.1血袋保养液的原因血袋中的保养液是为了抗凝和延长红细胞的活力,如果保养液内抗凝剂的含量不够、保养液变质等都会引起血液凝集,影响过滤效果。1.2采血器材的原因采血袋的针腔不符合标准、采血导管内壁粗糙或有粘连、打折现象也会引起血液凝集,在过滤时,容易堵塞滤器。1.3采血技术、血液流速、血袋摇动频率、血液容量的原因血流时间过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消耗,血液中会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在过滤白细胞时易堵塞滤盒;血袋摇动的频率不一致,保养液与血液不能充分混匀,易出现凝快;采血超量,血液与保养液比例不当,现有保养液不足以抗凝过多的血液,使血液出现凝块,导致过滤失败。1.4白细胞过滤器的原因滤器是以聚脂纤维为原料,以吸附粘着在纤维上的方式滤除白细胞,如果滤器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过滤白细胞时温度、过滤速度、过滤时间掌握不当,红细胞容易发生聚集,影响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充分混匀的过滤前、后血袋内血样各3ml,分别用血球计数仪计数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分析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供者相关血液参数的变化。同时,将78例(398人次)输注未滤除白细胞血液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作为对照组;127例(645人次)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平均为97.9%,红细胞回收率为92.8%,血红蛋白过滤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FNHTR发生率分别为21.8%和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预防输血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温度对白细胞过滤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按过滤前血液检测温度的高低分成3组,第1组血液温度8℃±2℃,采集后放置2℃~6℃冰箱3 h以上取出后立即过滤;第2组血液温度14℃±2℃,为血液从2℃~6℃冰箱取出后放置室温(24℃)30 min后过滤;第3组血液温度24℃±2℃,血液采集后一直放置室温4 h以上过滤。测定各组过滤前后白细胞数、过滤时间和过滤后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滤过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白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膜脆性试验于2℃~6℃冰箱冷藏3 h以上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温度低,白细胞滤过效果好,但红细胞损伤大;血液温度高,红细胞损伤小,但白细胞滤过效果差;将血液温度维持在14℃±2℃范围,有利于提高血液滤过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后不同部位取样方法、过滤时血液温度、血液采集后贮存时间对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将其分成常温组3 h内过滤、常温组放置5 h后过滤、4℃冷藏5 h后过滤3组。测定过滤前后白细胞去除率、剩余WBC和Hct等变化情况。结果 5 h后室温过滤组与室温3 h内过滤组相比(P0.05);4℃冷藏5 h后过滤组与室温5h后过滤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的滤除有显著影响,适度的冷藏可显著提高白细胞去除率。在保证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冷藏时间对白细胞滤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影响全血白细胞过滤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进行全血白细胞过滤的实践中发现:过滤前全血(4±2)℃保存12h和24h对全血(白细胞过滤)的质量、滤过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过滤前保存温度对全血(白细胞过滤)的白细胞去除率、滤过时间无显著影响(P>0.1),对红细胞回收率有显著影响(P<0.05)。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采集的全血。1.2 方法 1仪器与材料:1次性去白细胞输血器400ml(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无菌接口机TSCDsc-201A(泰尔茂香港分公司),KX-21型血球计数仪(日本产),滤器悬挂支架;2制备方法:将400ml全血用无菌接口机与1次性去白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