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观察模型大鼠内毒素特异性受体TLR4mRNA及NF-κBp65表达变化,探讨湿热致病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 高温高湿 大肠杆菌)、模型对照组(高脂 高温高湿)3组,每组8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肝巨噬细胞TLR4mR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巨噬细胞NF-κBp65活化。结果:在感染6h、12h、24h等不同时相点,湿热模型组TLR4mRNA、NF-κBp65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增强(P<0.01);湿热模型组在6h、12h、24h等不同时相点,TLR4mRNA、NF-κBp65表达逐渐增强,且不同时相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靶细胞TLR4mRNA适量表达及NF-kB激活既是湿热病证的主要致病机理,又是湿热病证的相关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脂质代谢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的调控作用。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组各8只,后2组均行湿热证造模,造模后灌服大肠杆菌,其中清热化湿组于灌服大肠杆菌前予甘露消毒丹加郁金、姜黄治疗;并运用直接法测定HDL-C、LDL-C的变化。结果湿热证2组HDL-C、LDL-C水平非常显著增高,其中清热化湿组经过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脂质代谢异常具有恢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因转染可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进行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但转染效率的高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多种功能相关基因的共转染,更加困难。既往研究发现,人肠上皮细胞株(HIC)不表达内毒素(LPS)相关受体CD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4)、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MD-2(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2)。为进一步证实这3种LPS相关受体的不表达是否是肠上皮细胞耐受LPS的关键机制,我们用FuGENE6转染试剂进行CD14、TLR4和MD-2基因共转染人肠上皮细胞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CD14单克隆抗体在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对肺泡巨噬细胞内NF-κB(p65)的影响。方法 15只雄性SD大鼠,体重(150±20)g,随机分为3组,Sham组、CLP组和Anti-CD14组,每组5只,选用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作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6 h,应用ELISA检测血浆MIP-2、IL-10浓度,左肺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肺内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取右肺下叶行HE染色、切片后在光镜下观察肺脏病理形态变化。以Sham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ELISA结果显示:CLP组的血浆MIP-2浓度显著高于Sham组和Anti-CD14组,Anti-CD14组的血浆MIP-2浓度低于CLP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血浆IL-10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LP组和Anti-CD14组的NF-κB(p65)表达量高于Sham组(P<0.05),Anti-CD14组的NF-κB(p65)表达量低于CLP组(P<0.05)。HE染色显示:CLP组和Anti-CD14组肺内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肺间质增厚、出血,Anti-CD14组肺组织炎性表现较CLP组显著减轻。结论抗CD14单克隆抗体能同脂多糖竞争性地结合肺泡巨噬细胞膜表面受体CD14分子,阻止肺内NF-κB(p65)的核内移位,减少致炎因子生成和释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起到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移植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表面标志物Foxp3、ABCC4、e IF6基因表达,结合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γ(INF-γ)水平及肝、肾功能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移植免疫排斥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监测急排组与非急排组大鼠肝、肾功能;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IL-2和INF-γ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CD25+Treg细胞亚群;荧光PCR检测CD4+CD25+Treg细胞Foxp3、ABCC4及e IF6 m RNA表达。结果与术前相比,急排组术后第7天血清肌酐、尿素氮均明显升高(P<0.05);急排组术后第7天IL-2及IFN-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术后CD3+、CD4+、CD8+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急排组相比,急排组术后CD4+CD25+Treg细胞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急排组相比,急排组术后Foxp3+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ABCC4、e IF6基因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CD4+CD25+Treg细胞Foxp3、ABCC4及e IF6 m RNA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检测其变化可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PCR测定Foxp3 mRNA的含量。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PBMC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MLN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2)模型组大鼠PBMC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MLN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3)模型纽大鼠肠道菌群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建立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动态观察肝癌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方法 Spreque Dawley(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诱癌组(60只)和对照组(15只)。诱癌组以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分量饲喂法诱导大鼠肝癌。于诱癌第1、2、3、4、5个月分别取3.5只鼠称体重、肝重、取肝组织、癌灶及癌周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22例(36.67%)诱癌成功,其中8例为肝细胞肝癌,14例为混合性肝癌,Ⅰ级2例,Ⅱ级14例,Ⅲ级6例。结论 3’-Me-DAB分量饲喂法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类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方法简便,可重复性好。实验方法通过改良,降低了诱癌过程中的死亡率,提高了诱癌成功率,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中白介素-4(IL-4)对巨噬细胞分化和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利用野百合碱(MCT)腹腔注射构建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以超声心动图及病理改变作为建模成功的观察指标。采用Elisa及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血液中IL-4的表达。利用IL-4中和抗体静脉注射肺动脉高压大鼠,抑制体内IL-4的作用,并通过超声心动图及HE染色观察肺动脉高压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大鼠血液中IL-4的表达(4.01±0.18 vs.9.08±0.25)明显上调(P0.01),大鼠右心室压力(58.00±2.84 vs.20.13±1.89)明显上调(P0.01),且肺血管重塑明显增加。与肺动脉高压组和IgG组比较,IL-4中和抗体组大鼠右心室压力[(42.77±2.04)vs.(58.00±2.84)vs.(57.62±1.44)]明显降低(P0.01),且肺血管重塑明显降低。与肺动脉高压组和IgG组比较,IL-4中和抗体组大鼠肺组织中CD206mRNA表达量[(2.88±0.17)×10-3vs.(4.22±0.08)×10-3vs.(4.36±0.26)×10-3]明显降低(P0.01)。结论肺动脉高压后,上调的IL-4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Ⅱ型巨噬细胞分化,进而调节肺动脉的血管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被认为具有调整人体代谢,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护肝抗衰老,有很强的扶正固本之功效。目的:观察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建造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模的同时给予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干预。实验4周后采血,检测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清球蛋白比值、高密度脂蛋白值,观察大鼠的进食、活动和生长状况。结果与结论:实验4周后,四氯化碳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37.5%,黄酮苷组为12.5%。2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黄酮苷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下降(P〉0.05)。黄酮苷组大鼠肝/体比值较模型组有所下降。黄酮苷较模型组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清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肝纤维化的病理进程中,采取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大鼠肝损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被认为具有调整人体代谢,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护肝抗衰老,有很强的扶正固本之功效。目的:观察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建造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模的同时给予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干预。实验4周后采血,检测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清球蛋白比值、高密度脂蛋白值,观察大鼠的进食、活动和生长状况。结果与结论:实验4周后,四氯化碳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37.5%,黄酮苷组为12.5%。2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黄酮苷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下降(P>0.05)。黄酮苷组大鼠肝/体比值较模型组有所下降。黄酮苷较模型组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清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肝纤维化的病理进程中,采取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大鼠肝损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 ,动态观察肝癌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方法 Spreque Dawley(SD)大鼠 75只 ,随机分为诱癌组 (6 0只 )和对照组 (15只 )。诱癌组以 3′ 甲基 4 二甲基氨基偶氮苯 (3′ Me DAB)分量饲喂法诱导大鼠肝癌。于诱癌第 1、2、3、4、5个月分别取 3~ 5只鼠称体重、肝重、取肝组织、癌灶及癌周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2 2例 (36 6 7% )诱癌成功 ,其中 8例为肝细胞肝癌 ,14例为混合性肝癌 ,Ⅰ级 2例 ,Ⅱ级 14例 ,Ⅲ级 6例。结论 3′ Me DAB分量饲喂法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类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方法简便 ,可重复性好。实验方法通过改良 ,降低了诱癌过程中的死亡率 ,提高了诱癌成功率 ,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短波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超短波组,每组8只。气管内滴注脂多糖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后的即刻、4h、8h分别给予干预组大鼠超短波治疗,电极板胸背对置,间距11cm,每次干预15min。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表现,肺损伤评分评估损伤程度,湿/干重比值(W/D)评估肺水肿,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的水平,RT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NF-κB、TLR4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E染色见急性肺损伤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受损,肺损伤评分及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增高(P0.01);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上升(P0.01);NF-κB、TLR4 m RNA表达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急性肺损伤组比较,超短波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受损程度明显减轻,肺损伤评分降低(P0.01);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下降,但尚不具备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下降(P0.05,P0.01);NF-κB、TLR4 m RNA表达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P0.01)。结论:超短波通过抑制NF-κB/TLR4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抑制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内毒素休克模型大鼠肾组织中TLR2和TLR4及IκBαmRNA表达变化及人参二醇组皂苷(PDS)对其的影响,探讨内毒素引起肾脏损伤的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内毒素休克组(LPS)、地塞米松组(LPS+Dex)、人参二醇组皂苷低剂量组(LPS+PDSL)、人参二醇组皂苷中剂量组(LPS+PDSM)。舌下静脉注射内毒素(4 mg/kg)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4 h后测定肾组织中TLR2和TLR4及IκBα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TLR2和TLR4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IκBα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而LPS+Dex、LPS+PDSL和LPS+PDSM组与LPS组相比,TLR2和TLR4 mRNA表达均降低,IκBαmRNA的表达增加。结论 PDS能够下调肾组织中TLR2和TLR4mRNA表达,上调IκBαmRNA表达,具有减轻LPS引起肾脏天然性免疫反应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秀云  曹娟  唐静 《护理研究》2014,(19):34-35
[目的]应用简易模具建立大鼠压疮模型,评价该模具的特征,将其应用于压疮基础及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将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不予以压力;模型组给予30kPa压强加压于靠近膝关节骨隆突处,每天3个缺血再灌注循环,连续2d。之后3d两组均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第5天全部处死。肉眼观察实验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性和颜色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受压部位的表皮及肌肉组织。[结果]空白组大鼠皮肤肌肉组织无任何变化;模型组皮肤破溃,损伤逐渐由表皮、真皮延伸到肌肉层。[结论]本加压模具建立的压疮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与临床压疮相吻合,且模型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模具使用方便、施加压力精确。  相似文献   

16.
建立大鼠压疮模型模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简易模具建立大鼠压疮模型,评价该模具的特征,将其应用于压疮基础及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将1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不予以压力;模型组给予30 kPa 压强加压于靠近膝关节骨隆突处,每天3个缺血再灌注循环,连续2d。之后3d两组均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第5天全部处死。肉眼观察实验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性和颜色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受压部位的表皮及肌肉组织。[结果]空白组大鼠皮肤肌肉组织无任何变化;模型组皮肤破溃,损伤逐渐由表皮、真皮延伸到肌肉层。[结论]本加压模具建立的压疮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与临床压疮相吻合,且模型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模具使用方便、施加压力精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建立四氯化碳(CCl4)造成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30):腹腔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只;对照组(n=1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溶液3ml/kg.只。比较造模后24、72 h、1周3个时间点模型鼠外周血AST/ALT水平及造模后24、48 h模型鼠存活率,观察造模后24 h模型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后24、72、1周3个时间点急性肝损伤模型鼠ALT/AST水平为(198.45±15.02)/(498.2±29.83)、(154.27±11.82)/(373.58±20.45)、(88.4±6.8)/(224.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的ALT/AST(P0.01),造模后24 h和48 h模型组实验动物存活率分别为40%和10%,对照组实验动物存活率均为100%(P0.01),病理切片显示模型鼠肝脏呈急性肝坏死表现。结论所构建的CCl4造成大鼠急性肝坏死造模体系适宜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肝纤维化机制。方法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19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4只和肝纤维化组15只(肝纤维化组按照CCl4的作用时间又分为2、4、6、8周组)。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及IL-4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L-4在正常肝脏组织几乎没有表达,肝纤维化组注射CCl4诱导后,大鼠肝组织中IL-4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肝组织纤维化增生的汇管区。IL-4表达随CCl4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4、6周后变化尤其明显。结论IL-4可能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伤口护理研究建立一种稳定的糖尿病难愈性溃疡动物模型。方法选用240~260g雄性SD大鼠60只,以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1周后测血糖,将血糖〉16.7mmol/L大鼠纳入糖尿病溃疡造模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6周,每周监测血糖及其他糖尿病表现。在大鼠脊柱腰背部两侧手术造成直径1.8cm的圆形缺损创面;连续3d用冰醋酸涂抹创面,2次/d;用钢针刺入创面5mm肉眼观察有无出血及脓性分泌物。结果2周后实验大鼠血糖升高,且稳定大于16.7mmol/L,体重较前明显下降(P〈0.01);创面形成3d后,96个创面针刺无出血,49个针刺有脓性分泌物;最终,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成功48只,成功率为80%;结论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外科手术开创、冰醋酸涂抹创面可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难愈性溃疡模型,为伤口护理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不同的方法建立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筛选出更稳定、更符合临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方法将144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N、S、V1、V2、V3、V46组,即正常对照组(N 组)、假手术组(S 组)、不完全阻滞左股静脉血流组(V1组)、不完全阻滞左股静脉血流+左下肢制动组(V2组)、不完全阻滞左股静脉血流+注入10%高渗盐水1 ml 组(V3组)、不完全阻滞左股静脉血流+注入凝血酶0.25 U 组(V4组),每组24只。于建模后第2、6、10日,分别处死各组大鼠8只,比较各组血栓形成情况,并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建模后第2、6、10日,N、S 组均未见血栓形成;V1组血栓形成率(0%、12.5%、25%)与 N、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V3组血栓形成率(62.5%、87.5%、75%)明显高于 N、S、V1、V2(25%、50%、50%)、V4(28.6%、62.5%、37.5%)组(P <0.05);V2、V4组血栓形成率均高于 N、S、V1组(P <0.05),而 V2、V4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检查可见血栓不同时期的变化及血管再通现象。结论通过不完全阻滞股静脉血流+注入10%高渗盐水的方法,可以建立稳定的、更符合临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此模型可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转归及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