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共12例,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3例。多方法堵闭动脉导管未闭7例。2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分别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及Amplatzer堵闭装置各1例。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月至2年,其中1例房间隔缺损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总被引:230,自引:2,他引:230
Editorial Boards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Editorial Boards of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20余年来,我国先心病的诊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一方面是在婴幼儿及重症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治,明显减少了死亡率;另一方面,先心病介入治疗在材料、实验、方法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介入材料和器械、导管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经导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CHD)的重要治疗方法。据估计约45%的CHD可经导管介入治疗获得根治,而外科手术和介入联合的镶嵌(hybrid)治疗将使复杂CHD的治疗更趋完善合理。我院自1989年开始小儿CHD的介入治疗,16年来共有1100例小儿CHD得以根治,成为我省CHD介入治疗中心。其中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功不可没,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常规体系,现予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9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9例,先行心导管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瘘管的形态及引流情况,建立达到或通过瘘管欲堵闭处的输送轨道。6例瘘管最窄处内径≤3mm的病例选用可控弹簧圈进行堵闭,3例内径>3mm的病例应用Amplazter动脉导管堵闭器进行堵闭。结果8例堵闭成功,1例瘘管扭曲严重的病例堵闭失败而行外科手术。全部病例随诊2个月至3年,随诊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创伤性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6.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介入治疗的方法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文章简要回顾小儿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如球囊扩张成彤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瓣和主动脉弓缩窄,血管内支架在肺动脉分支狭窄、体静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及在未闭动脉导管中的植入以及房、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等,同时介绍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如经皮二尖瓣修复术、主动脉和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及外科手术中的介入治疗(内外科镶嵌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由于材料和方法学的不断改进,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已成为某些复杂先心病的治疗手段之一。介入治疗和外科开胸手术相互配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今后复杂先心病治疗的趋势和发展方向[1]。1心房间隔造口交通术根据不同的病情、年龄,可选用球囊房隔造口术、微型刀房隔切开术、静态球囊扩张造口术、射频房隔穿孔球囊扩张术,建立限制性及非限制性的心房间交通[2]。1.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包括单纯性及伴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畸形的复杂性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房隔造口术后使心房间血液混合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11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结果成功率为88%,术后随访0.5~1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法堵塞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非开胸手术疗法,采用经导管法对4例冠状动脉瘘进行堵塞治疗的研究。患儿年龄分别为2.3、6.5、11及11岁。3例为右冠状动脉回流入右室腔,1例为左冠状动脉瘘回流入右室。4例均用弹簧圈进行堵塞,其中3例由于采用大于冠状动脉瘘直径30%的弹簧圈,而获完全堵塞;而另1例由于应用的弹簧圈过小而未能堵塞冠状动脉瘘,弹簧圈漂至左肺小动脉,经手术取出。提示经导管置入弹簧圈堵塞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方法既安全、有效,又方便、经济,可作为替代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4岁。主诉发现心脏杂音4年。体检:发育正常,心界向左扩大,胸骨左缘2~4助间触及收缩期震颤,闻及IV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增强。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大小4.4mm,缺损上缘及下缘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分别为7mm、6mm。我们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装置关闭VSD。其步骤为:分别穿刺股动、静脉行常规左、右心导管检查。逆行左心室造影显示膜部VSD直径为4.2mm,上缘距主动脉瓣8mm。从动脉鞘内送入6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至左心室,导管携带交换钢丝经VSD进入右心室上肺动… 相似文献
11.
尽管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手段,但近10年来随着经导管介入治疗飞速发展,约45%先心病可用介入方法得以根治。更有意义的是两者联合的所谓“镶嵌”治疗能弥补外科的不足,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更趋完善。本文总结我院近6年来30例术后残留病变介入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13.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较其他重要器官的畸形发生率高,通过手术治疗,90%以上的先心病患儿可以重获健康,并得到与正常小儿相似的健康发育成长的机会,同时对解决家长和社会负担起着积极作用,因此七 相似文献
14.
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新灿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0):586-586,63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疗效。方法选择先心患儿32例,在局部或基础麻醉下经导管心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术中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及X线透视监测。分别于术后1~3d,3、6个月复查TTE与心电图各1次。结果3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9%。术后1~3d,3、6个月体检及复查TTE与心电网,无血栓发生,无残余分流及瓣膜功能障碍,无腔静脉及肺静脉狭窄,无溶血及严重心律失常。结论介入治疗小儿先心创伤小,疗效好,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严重的先天性左心梗阻的新生儿,由右心室经肺动脉和降主动脉间未闭动脉导管供给全身血流。该导管在出生头几天闭合,依赖该导管循环的低灌流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和少尿。目前治疗这种缺陷是依赖于注入前列腺素(PGE_1 或 PGE_2),以改善婴儿手术修复前的病情。然而,输入 PGE_2 只能使76%的主动脉弓闭锁 相似文献
16.
17.
从1966年Rashkind等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至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导管检查、姑息手术到现在的根治性封堵、支架的植入及瓣膜的替换等,介入性心导管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就间隔缺损性疾病、主肺分流性疾病、瓣膜性疾病及内外科镶嵌治疗等介入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0.7%。我国每年约有十余万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我国小儿心血管外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增加、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对小儿先心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认识有了提高,全国不少医院都相继开展了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据前几年中华医学会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做各类心脏手术约三万余例,而其中近三分之二是先心病的手术。近年来我国在先心病外科治疗方面,无论手术数量、手术种类和手术效果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