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采用连续水灌注导管法记录了8例NOD病人消化间期胃及十二指肠的压力,每例记录3.5小时,均未出现MMC3期,仅MMC1期和2期交替出现,提示NUD存在消化间期胃和十二指肠动力障碍;此后在MMC1期匀速静滴红霉素200mg,滴莲为每分钟6.6mg,在静滴红霉素期间,胃窦和十二指肠的收缩频率、平均收缩强度、平均收缩面积,每次收缩的持续时间和运动指数均显著增加,在5例诱发了MMC3期,6例腹胀症状减轻,提示静滴红霉素对NUD消化间期胃和十二指肠动力有促进作用,动力障碍可能与NUD的部分症状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体表胃电(EGG)与胃肠动力相互关系,了解空腹状态下消化间期复合运动(IDMC)不同时期的胃电频谱变化,本文对慢性胃病患者同步进行3小时消化间期胃及十二指肠压力及EGG测定,并对主频、振幅与胃动力之间关系加以讨论。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及8例十二指肠溃疡均经电子胃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饮酒引起消化不良的机理 ,本文应用低顺应性毛细管水灌注消化道腔内测压系统记录清醒犬胃和十二指肠收缩活动并在犬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不同时相抽取静脉血 ,观察胃内灌流乙醇对MMC和餐后胃肠运动的作用及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 .结果表明 :①在MMCⅡ相后期从胃管内灌流 15 %乙醇延长了MMC周期时间 ,灌流乙醇后出现的MMCⅢ相收缩时间 ,振幅和动力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灌流 30 %乙醇则抑制了MMCⅢ相出现 .②血浆胃动素随MMC不同时相呈周期性波动 ,血浆胃动素浓度在MMCⅢ相时最高 ,MMCⅠ相时最低 .在灌流 15 %乙醇后出现MMCⅢ相时 ,血浆胃动素高峰浓度降低 .灌流 30 %乙醇则抑制了消化间期血浆胃动素浓度高峰出现 .③在犬进餐后灌流 30 %乙醇明显抑制了餐后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活动 .因此 ,胃内灌流乙醇减弱了犬消化间期和餐后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 ,血浆胃动素释放减少可能部分介导了乙醇的胃肠抑制作用 .结果提示这可能是饮酒引起临床消化不良的原因 .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胃反流与消化溃疡病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 通过对内镜检查患者1 027例十二指肠胃反流中消化溃疡病发生情况分析,判断溃疡病发生患者中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发病影响,经数据分析判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中溃疡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有部分溃疡病患者伴有十二指肠胃反流,经进一步检查,这部分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结论 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溃疡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反流胆汁可影响消化溃疡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793例胃十二指肠病人施行胃镜检查及尿素酶试验。结果793例胃十二指肠不同疾病Hp检出率各异,其中消化性溃疡阳检率高。结论Hp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致病因素以及临床有效性。方法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以及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对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伴随疾病、X线表现、年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以及其有效性。结果基础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吸烟饮酒史、胃酸、胃蛋白酶、遗传、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以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与胃及十二指肠发病密切相关,有效性分析显示服用NSAIDs与Hp感染OR值明显高于其他分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因素、遗传因素、胃肠肽的作用、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可直接致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与服用NSAIDs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临床应准确掌握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因,积极对症对因的针对性治疗,提供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通常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可呈抗性的消化道疾病,常拖延数年至数十年,并有严重并发症。为探索活动性消化性溃疡(pu)愈合率高,能维持缓解期长的药物,我科自1991年8月应用胃粘膜防御因子增强剂麦滋林—S 颗粒(日本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并以雷尼替丁为对照进行六周服药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复发率。1 临床资料①病例选择处理: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及十二指肠活动性溃疡147例,其中胃溃疡(Gu)64例.十二指肠溃疡(Du)83例;男132例,女15例。随机分为三组:麦滋林组(简称 M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一、目前对胃溃疡(Gu)及十二指肠溃疡(Du)是一种病,还是二种病的问题仍有争论。以往多认为是一种病,因二者均为自身消化引起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不过发生于不同的部位而已,但不同点较多。(1)二者虽与遗传有关,但Gu的后代易发生Gu,且血型以A型较多;Du的后代易生Du,且以O型和非分泌者为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发生于胃或十二指肠,多为单发,复合性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是指十二指肠及胃同时发生溃疡,可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都有活动性溃疡或是活动性胃溃疡伴有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该类疾病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十二指肠溃疡(简称Du)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笔者将1991年1月~1992年6月由纤维胃镜检出的788例Du,对其不同年龄组镜下情况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不同年龄Du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19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8例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f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溃疡穿孔44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46例,胃癌穿孔8例;治愈192例,死亡6例.手术治疗196例,其中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88例,胃大部切除术8例,非手术治疗2例.结论消化性溃疡是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主要病因,胃管内注人空气可提高胃十二指肠穿孔的诊断率.穿孔修补术仍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为评价每日服用1次雷尼替丁(Ranitidine)的维持疗法预防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效果,对81名Ⅰ或Ⅱ期愈合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双盲试验,剂量为150毫克,每晚1次或服用外形相似的安慰剂作对照,试验为期一年,每4个月进行尿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216-218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出血应用消化内镜的临床效果、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诊治70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方案,研究组予消化内镜方案,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97.14%较对照组高(P 0.05);研究组再出血、贫血、疼痛等较对照组少(P 0.05);且研究组心理健康(93.06±4.68)分、社会功能(92.58±3.92)分、生理功能(94.56±5.74)分、躯体疼痛等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胃、十二指肠出血应用消化内镜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效果,降低副反应,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萍  岳书勇  高伟  杨敏 《天津医药》2001,29(4):206-207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患者胃肠粘膜保护性激素--血浆生长抑素(SS)和前列腺素E2(RGE2)含量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法检测正常人20例,十二指肠溃疡(Du)和肝硬化患者各20例血浆SS和PGF2含量。结果血浆SS正常人为(39.5±9.3)μg/L,Du组为(24.1±4.4)μg/L,肝硬化患者为(20.3±7.6)μg/L。血浆PGE2正常人为(2617±344)μg/L,Du组为(2102±507)μg/L,肝硬化患者为(1308±273)μg/L,Du及肝硬化病人血浆SS和PGE2含量比正常人降低(均P<0.01)。结论Du和肝硬化患者血浆SS和PGE2含量均减少,后者比前者减少更显著,这可能是Du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肠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消化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治疗,参照组患者采取消化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是从消化内镜诊断发展起来的治疗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其治疗方式众多,本文对目前最常用的注射止血法和新发展的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的效果进行了统计比较,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为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急诊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APC组和注射组各50例。APC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5岁,十二指肠溃疡例24例,胃溃疡15例,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出血11例。注射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7.
<正>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黏膜的美克尔(Melkel)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近年研究发现溃疡的形成与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有关。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深入研究表明,胃溃疡病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在病因和发病  相似文献   

18.
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9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2012年间该科收治的92例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胃溃疡68例,十二指肠溃疡24例。结果治愈64例(69.6%),死亡8例(8.70%)。术后并发症20例(21.7%)。各类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具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合并症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只要围手术期准备充分,麻醉方式和术式选择得当,术中、术后观察严密,并给予合理的术后护理和有效治疗,老年患者也能对手术较好地耐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60例17~56岁的男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患者均于溃疡急性发作期住院。诊断根据为临床表现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内窥镜所见。研究了胃分泌机能及胃液的蛋白水解活性。还应用专门方法对微循环进行了评价。入院及一个疗程后分别进行了上述检查。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微循环发生全面障碍。大多数患者(82.5%)眼结膜微血管部分痉挛。大多数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根据十二指肠溃疡加重期微循环障碍明显的事实,作者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其中胃小弯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故消化性溃疡通常是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分别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致病因素主要有H.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消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及遗传、精神、饮食等其他因素。因此,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护理可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现将临床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