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根治性切除术及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61个月,14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共8例复发、转移.其中7例肝转移,3例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1例服用伊马替尼,2例手术切除,1例未治疗;1例腹壁转移,行手术切除.本组16例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4%.结论 GIST肝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GIST肝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效果较好,联合服用伊马替尼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时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IST同时性肝转移同期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病人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52(43~67)岁.原发肿瘤部位分布为:胃2例,小肠5例.全组接受手术切除,无明显并发症,1例病人术后2个月死于肝内复发,1例术后8个月肝内复发者服用伊马替尼,肿瘤进展得到控制.其余病人在随访1年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同期手术切除对于合适的同时性GIST肝转移瘤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的生存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后32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2.3%、51.0%和34.0%.2)性别及间质瘤部位的不同对存活率差异无影响(P>0.05).而肿瘤直径、不同核分裂像、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伊马替尼治疗与存活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度、是否行完全切除以及是否予伊马替尼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存活率(P<0.05).3)绝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多数为一过性或具有自限性,包括水肿、消化道反应和贫血.结论:应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更长,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术后复发和转移预测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胃间质瘤患者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9岁(33~7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内11例复发转移,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5岁.收集11例复发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年间49例胃间质瘤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7~89个月),11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此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11例,CD34(+)10例,Vim(+)10例,SMA(+)4例,S-100(+)2例,未见DES和CK表达.局部复发2例,4例出现肝转移,2例肝转移合并腹腔转移,2例腹膜后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术中肿瘤破裂及高危患者是胃间质瘤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胃间质瘤高危患者及术中肿瘤破裂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大.术中完整切除肿瘤避免破裂及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是预防复发和的重要方法.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复发合并转移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预后。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我院收治的复发合并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0例,其中14例接受单纯手术治疗,22例接受手术+伊马替尼治疗,54例接受单纯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疗效和生存时间的差异。不同治疗方式的原发部位、复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患者CR 1例(7.14%),PR 4例(28.57%),SD 2例(14.29%),PD 7例(50.0%);手术+伊马替尼治疗患者CR 6例(27.27%),PR 9例(40.91%),SD 3例(13.64%),PD 4例(18.18%);伊马替尼治疗患者CR 8例(14.81%),PR 13例(24.07%),SD 11例(20.37%),PD 22例(40.74%);经秩和检验,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手术+伊马替尼治疗和伊马替尼治疗5年随访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1.9月(44.4~59.5月)、102.6月(93.1~112.2月)、62.9月(58.2~67.4月),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5年随访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3.489,P=0.001)。伊马替尼治疗复发合并转移胃肠道间质肿瘤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而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人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mg/d的治疗,其中根治术后口服伊马替尼89例(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另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患者中,根治术后肿瘤进展后口服伊马替尼26例(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姑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27例,未手术而单纯服用伊马替尼14例。比较原发肿瘤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56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全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中位时间27)月,1、2、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6%、81%和71%。高危组1、2、3年0s分别为95%、77%和65%,中危组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原发于胃组患者1、2、3年0s分别为97%、90%和84%;肿瘤原发非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5%、69%和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8%、95%和90%。晚期GIST患者1、2、3年OS分别为91%、58%和43%;其中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分别为92%、74%和56%,姑息术后治疗组分别为92%、51%和21%,未手术治疗组分别为77%、27%和0;前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组(P=0.000)。结论高危GIST和肿瘤位于非胃以及晚期患者的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及应用伊马替尼能够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周边浸润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低危险期,针对性进行化疗.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症状,行体格检查和血生化、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了解患者预后.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反复黑便7例、右季肋区胀痛不适3例、无痛性右季肋区包块2例、急性大出血1例、黄疸1例.术前9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4例腹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十二指肠区;1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12例患者行内镜及EUS检查,其中11例提示十二指肠壁呈外压性改变或黏膜下隆起;11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间质瘤.14例患者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局部手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修补术2例、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胃瘫2例、吻合口瘘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高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1/7(x2=4.667,P<0.05).术后肿瘤标本直径为2.5~ 10.0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5 cm;其中<5.0 cm者10例,≥5.0 cm者4例,术中未发现肿大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象数:<5个/50个高倍视野者9例,≥5个/50个高倍视野且<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3例,≥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阳性12例,CD117阳性1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14例.4例高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使用伊马替尼;4例中危险期患者均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6例低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3例未行辅助化疗.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3例患者死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2%和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结合B超、腹部CT、内镜及EUS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险期,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的患者,术后应给予辅助化疗,首选伊马替尼,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2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中上腹不适或腹痛.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但活检准确率低.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2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5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后7例服用伊马替尼.术后随访2~118个月,平均48.2个月.26例患者存活至今.其中23例无复发或转移征象;4例出现肝脏转移;2例肿瘤复发.核分裂相≥5/50高倍视野(HPF)为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早期诊断和完整切除肿瘤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破裂或高危患者术后应给予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73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晚期患者73例,高危患者100例,分别比较两类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与未服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73例晚期患者平均随访31(6~66)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长于未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年OS:100.0%vs.78.6%,2年OS:93.1%vs.26.1%;HR=0.040,95%CI=0.011~0.152,P=0.000)。100例高危患者平均随访45(6~73)个月;亚组分析示,其中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较未服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延长(3年RFS:66.7%vs.38.5%;HR=0.341,95%CI=0.134~0.868,P=0.024),而服用伊马替尼2年患者较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RFS也明显提高(1年RFS:100.0%vs.100.0%,2年RFS:100.0%vs.88.9%,3年RFS:91.7%vs.66.7%;HR=0.108,95%CI=0.015~0.778,P=0.027);5例术后服用3年伊马替尼患者3年RFS为100.0%。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浮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以1~2级为主。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GIST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建议至少服用3年伊马替尼,但是否延长服药年限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伊马替尼治疗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例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9例无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经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6~8个月后,无完全缓解(CR)者,部分缓解(PR)14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1例;7例(36.8%)PR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35例行手术切除后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随访3例复发,1年复发率8.6%;2例终断服药,无法评估疗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对于高危GIST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能让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提高无瘤生存率,不良反应较轻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关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收治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22~81岁,平均(57.6±14.1)岁.结果 GIST发生部位食管1例,胃33例,十二指肠4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4例,肠系膜1例,腹膜后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52例,R1切除1例,R2切除2例.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危险度23例,中危险度15例,高危险度17例,成功随访55例患者,术后共有8例高危险度患者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共死亡患者7例,其中患者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手术方式及危险度有关(P〈0.01).结论 GIST主要通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手术治疗特别是完整的肿瘤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行恶性潜能分级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胃底贲门50例(37.9%),胃体62例(47.0%),胃窦部13例(9.8%),占据胃壁两个部位6例(4.5%),胃弥漫肿物1例(0.8%);肿瘤平均直径9.4(1.0~27.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有41例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清扫34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3.2%(123/132),CD34阳性率82.6%(109/132).118例获随访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转移、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79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39例为巨大GIST(直径≥10 cm)。结果:39例巨大GIST患者的发病部位分别为胃部14例(35.6%)、消化道外(肠系膜、网膜、腹膜)10例(25.6%)、回肠7例(17.9%)、空肠4例(10.3%)、十二指肠3例(7.7%)、直肠1例(2.6%);与普通GIST(直径10 cm)比较,巨大GIST患者中核分裂像、包膜破损、多发、胃肠道外GIST、术前贫血及并发症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39例患者中,单纯性肿瘤切除8例(20.5%),合并胃肠等器官部分切除30例(76.9%),1例(2.6%)肿瘤未能切除;39例巨大GIST均为高危风险度,32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4例(10.3%)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79.6%。结论:巨大GIST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其临床特征表现出较高的危险度,完整肿瘤切除合并胃肠等器官部分切除以及规范的术前与术后靶向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国汉族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ssociated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GISTANFⅠ)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探讨其治疗及预后特殊性,为我国GISTANFⅠ的诊治提供初步的经验。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GISTANFⅠ病例4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资料、免疫表型、基因型、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本组4例病人,均为中国汉族人。4例肿瘤病灶均原发于小肠,均为多发。4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病人除手术外另行靶向治疗。随访4例病人中2例至今无瘤生存,1例术后无瘤生存6年后出现肝脏及腹腔广泛转移,1例死亡。肿瘤细胞多为梭形细胞,核分裂象少见,CD117、CD34均为阳性。3例行基因检测均未见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结论:GISTANFⅠ是GIST中的特殊类型,具有特殊的病理特征及基因型,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治疗无效。部分GISTANFⅠ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术前诊断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上腹部平扫+增强三期扫描,观察其64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28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出现动脉期异常强化,表现胃壁不规则增厚21例(75.0%),局部软组织肿块7例(25.0%),其中胃窦部肿瘤12例(42.9%),贲门部肿瘤8例(28.6%),胃体小弯侧肿瘤6例(21.4%),胃体大弯侧肿瘤1例(3.6%),胃壁广泛性病变1例(3.6%)。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11例(39.3%),肝转移2例(7.1%),门静脉癌栓1例(3.6%)。结论 64排螺旋CT可显示胃癌肿块大小、形态、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胃癌的术前分期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 3 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1 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共 3 0例胃间质瘤 ,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其中行胃镜检查 2 6例 ,超声胃镜检查 2 1例 ,B超检查 2 3例 ,CT检查 1 6例 ,MRI检查 6例。 3 0例全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 4、CD1 1 7、VIM、SMA、NES、DES、S1 0 0等。结果 发生部位为 :胃底大弯侧 1 1例 (3 7% ) ,胃窦大弯侧 6例 (2 0 % ) ,胃底小弯侧 6例 (2 0 % ) ,胃窦小弯侧 4例 (1 3 % ) ,胃底近贲门 3例 (1 0 % ) ,以胃底、胃体部多见。病理示恶性 1 2例 (4 0 % ) ,良性 9例 (3 0 % ) ,潜在恶性 9例 (3 0 % )。向平滑肌分化 1 2例(4 0 % ) ,向神经分化 9例 (3 0 % ) ,向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 2例 (7% ) ,缺乏分化 7例 (2 3 % )。CD1 1 7(+)2 7例 (90 % )。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CD1 1 7等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等进行 ,诊断一旦明确 ,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胃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18例胃癌合并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1例,术中确诊3例,术后确诊14例.胃癌病灶大小平均为(3.3±2.3)cm,胃间质瘤病灶大小平均为(0.9±0.5)cm.胃间质瘤病灶处于低度危险性16例,中度危险性2例.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63%和36%.结论 胃癌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胃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胃癌病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chronous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in 18 cas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8 cases of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from January 1996 to December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Clinical features of all cases were atypical. There was 1 case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3 cases diagnosed intraoperatively and 14 cases diagnosed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siz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was (3.3±2.3) cm and (0.9 ±0.5) cm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6 cas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in low risk of malignance and 2 cases in moderate risk of malignance. All cases were operat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and the 1-year, 3-year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88.2%, 63.2% and 36. 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Clinical features of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are atypical, in this series most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re in early stage and of low risk of malignanc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stromal tumor mainly depends on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胃间质瘤手术切除并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资料,将行腹腔镜手术与行开腹手术肿瘤位置相同的患者作1:1匹配,最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纳入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肿瘤位于近贲门处各5例,胃体小弯侧各12例,胃体(或胃底)各13例,近幽门处各6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切除方式(楔形切除:26例vs.23例;胃部分切除:8例vs.10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少(114 min vs.140 min;90 m L vs.138 m 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2.6 d vs.3.1 d;4.1 d vs.5.3 d;6.0 d vs.8.3 d);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0.0%vs.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病理指标、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且在肿瘤位置相同的条件下,比开腹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