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H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NASH 相关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一系列病变.其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Day等 [1]的"二次打击"学说和Wanless的"四步学说"圆似可解释其复杂的机制."初次打击"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单纯性脂肪肝,第一步);"二次打击"为各种致病因素引发的氧化应激使反应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多,导致脂质过氧化伴线粒体损伤及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2,LICP-2)等细胞因子活化,进而引起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坏死性炎症(脂肪性肝炎,第二步);炎症持续存在,肝星状细胞激活,启动肝脏基质的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第三步);伴随进展性肝纤维化,肝脏的微循环障碍可继发肝脏缺血坏死而导致肝小叶结构重建,形成肝硬化(第四步).  相似文献   

2.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NA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由最初的“二次打击学说”发展为“多重打击学说”,包括胰岛素抵抗、细胞脂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脂肪因子失衡、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激活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2]。  相似文献   

3.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NASH 相关肝硬化及肝癌[1]。 NAFLD与中医的肝脾密切相关,"治肝实脾"是肝病的基本治则理论。笔者以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和"肠-肝轴"学说为基础,探讨其在NAFLD中的作用。1 中医对 NAFLD病因、病机、法则的认识NAFLD虽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肝病,但与中医的"肝"密切相  相似文献   

4.
陆伦根  曾民德 《肝脏》2005,10(2):116-117
在发达国家,肥胖相关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较为常见,它们是肝脏代谢综合征的表现。NASH可导致进展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并增加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生。肝活检仍是观察、评估、分期和分级NASH的金标准。已证明手术或药物减重可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使肝纤维化逆转,某些情况下甚至使患者肝硬化逆转。在治疗前和手术中进行肝活检可评估脂肪性肝炎及其分级和分期。一、NAFLD和NASH1999年,Matteoni等[1]将NAFLD分类为:Ⅰ型,单纯脂肪肝;Ⅱ型,脂肪肝+非特异性炎症;Ⅲ型,脂肪肝…  相似文献   

5.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IR)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一组以肝脏脂质过度蓄积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代谢性肝脏疾病[1]。其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性肝硬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NAFLD总人数将增加到3.145 8亿例,是全球NAFLD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2]。然而,关于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重打击学说”是当前研究最多的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中的作用及杞蓟制剂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杞蓟制剂防治组、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原位杂交和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白模型组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空白模型组相比,杞蓟制剂防治组和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减弱(P0.01),杞蓟制剂作用优于复方蛋氨酸胆碱片(P0.05或P0.01)。[结论]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引起脂质代谢失衡,参与NASH的发病。杞蓟制剂能调节L-FAB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指肝脏兼具脂肪变性及炎症/纤维化的生化和组织学改变,而非酒精引起的肝病。它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病因。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进一步诱发炎症反应、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关于NASH 发病机制广为接受的理论。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发现免疫学机制在NASH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在NASH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与Toll样受体(TLR)、核苷酸寡聚结合域(NOD)样受体(NLR)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有关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一种严重类型[1],系排除酒精及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外,其他因素(包括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质累积和变性、炎症反应、肝细胞损害、不同程度纤维化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2]。近年来NASH发病率不断攀升,以2016年数据为例,中国的NASH病例为3261万,相关建模预计2030年发病率将增长48%,达到4826万[3]。NASH会进一步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NAS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以保肝、减脂、改善糖代谢为主,维生素E和肠道菌群的研究正在兴起。而中医药从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以及补气健脾等方面对该病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将近年来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NASH的研究进展以综述形式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DGAT2、PKCε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饲养SD大鼠8周制备NASH模型,药物治疗4周后,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AST、ALT)、血脂(CHO、LDL、HDL、TG)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RT-PCR检测DGAT2mRNA、PKCεmRNA,Western-blot检测DGAT2和PKCε蛋白的表达。[结果]苓桂术甘汤组、罗格列酮组能明显改善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降低血清TG、ALT、AST,下调DGAT2、PKCε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苓桂术甘汤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DGAT2、PKCε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对肝内脂质代谢和胰岛素抵抗起到了调节和改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NASH的目的,DGAT2/PKCε有可能成为治疗NASH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严重病理类型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参与到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多重打击"学说发病机制中,被认为可引起肝脏脂肪代谢紊乱、炎症及细胞凋亡,是一种导致NASH发生发展的应激反应。为进一步了解ERS在NASH中的作用,本文拟对ERS引起NASH发生发展机制的前沿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0年,Ludwid等人首先提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概念[1],其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相似,但没有过量饮酒史.遗传易感性与多元代谢紊乱相互作用参与了NASH的发病,机制复杂.Day和James等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两次打击学说[2].第一次打击为各种原因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肝脏脂肪沉积及肝脂肪变,并启动细胞适应程序,而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相对不足并为氧应激提供了足够的反应基质,结果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对内、外源性损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强;第二次打击主要为氧应激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炎症坏死.  相似文献   

12.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漫长的病程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单纯脂肪肝发生肝硬化的限速步骤."二次打击"学说的发病机制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1],但其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近年来免疫系统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肝脏免疫与NASH的关成为当前国内外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造成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从简单的脂肪贮积到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各个阶段[1]。经尸检显示,在肥胖,包括病态肥胖的患者中,有10%~20%发展成为NASH。NASH阶段常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并有进展成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在NASH进展为肝硬化时肝组织内沉积的脂肪会突然消失(burned-out NASH),因此常常被诊断为隐源性肝硬化[2]。也有相关报道,NASH可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祛瘀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饮食喂养12周诱导Wistar大鼠建立NASH模型,以不同剂量的理气化痰祛瘀中药预防及治疗,检测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切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了严重脂肪变和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模型大鼠血及肝组织中MDA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而SOD、GSH-PX活性则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应用理气化痰祛瘀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后,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和炎症活动程度较模型大鼠显著降低,同时血及肝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而SOD、GSH-PX活性则显著提高。[结论]理气化痰祛瘀法中药对NASH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组织NF-κB、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并探讨丹参注射液对NASH大鼠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6周建立大鼠NASH模型,每日予丹参注射液5ml/kg进行干预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TNF-α表达。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检测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观察丹参对NASH大鼠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明显升高,丹参治疗后大鼠肝组织NF-κB、TNF-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增强与NASH的发生密切相关,丹参注射液能抑制NASH大鼠肝组织NF-κB、TNF-α表达,达到治疗NASH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指肝脏兼具脂肪变性及炎症/纤维化的生化和组织学改变,而非酒精引起的肝病。它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病因。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进一步诱发炎症反应、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关于NASH发病机制最为接受的理论。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发现是对可能参与“二次打击”的因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   总被引:79,自引:20,他引:79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orosis ,As)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 ,主要是围绕三种学说 :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Virchow曾提出As是一种炎症的观点 ,但一直未被广泛接受。随着研究逐步深入 ,一些化学因子和细胞因子不断检出 ,近年来又重新提出了As是炎症的观点 ,认为As的表现符合炎症表现的普遍规律[1~ 3] 。RossR教授[1] 较系统全面地综述了近年文献 ,以新的论据在他的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他指出在As形成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与肝…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1]。在此要强调NAFL与NASH的不同,NAFL是指病理活检显示肝脏脂肪变性,但是不具有肝纤维化或气球样变性的肝细胞损伤。NASH指在肝脏脂肪变基础上出现气球样肝细胞损伤伴或不伴肝纤维化[2],NASH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风险明显增高,而NAFL则很低[2],NASH是NAF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3]。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指肝脏兼具脂肪变性及炎症/纤维化的生化和组织学改变,而非酒精引起的肝病.它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病因.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进一步诱发炎症反应、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关于NASH发病机制最为接受的理论.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发现是对可能参与“二次打击”的因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纤维化,最后可能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仍以"二次打击"学说为基础,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肠肝轴、幽门螺杆菌感染、自噬与凋亡、脂肪因子、遗传变异、个人因素等均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就上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