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表现,探究对患者进行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的患者共计20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多层螺旋CT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X线检查出脊柱损伤症状47处、多层螺旋CT检查出97处,磁共振检测出105处。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患者出现前中后脊柱同时损伤的概率较高,X线检测对韧带和软组织损伤的敏感度较低,CT可以显示韧带骨折并能够发现比较细小的附件骨折,磁共振能够明确诊断出韧带、脊髓、软组织等各部位的损伤,是对骨折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X线检测,应该对磁共振成像检测方法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1992~2002年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7例,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采用AESCULAP的MACS TL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进行固定,观察疗效.结果2例颈椎损伤患者均因呼吸衰竭在1年内死亡;1例T12/L1损伤患者因褥疮感染于2年后死亡;2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经对症治疗3月后症状缓解;2例胸腰段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年后复查脊髓神经损伤程度由原来B级恢复至C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旦发生脊柱骨折,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争取早日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48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并且在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记录,最终分析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结果在接受调查的48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中,手术成功的有46例,占总人数的95.8%,其中,有2例由于手术中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占总人数的4.2%。随后院方需要对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和记录,了解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其中5例患者由于术后引发呼吸衰竭造成死亡,4例患者因为术后发生褥疮感染的情况,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背痛腰痛的情况。院方对于发生褥疮感染和背痛腰痛的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及止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过临床治疗和跟踪观察能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死亡率比较高,主要治疗方式还需要以手术为主,但是患者家属在术后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其他症状及时就医,才能够保证患者拥有良好的身体情况,以此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Qian BP  Qiu Y  Wang B  Yu Y  Zhu Z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1):2893-289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15例AS脊柱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29—73岁(平均49.8岁),AS病程10~45年(平均24.6年)。颈椎骨折6例,2例采用保守治疗;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胸腰椎骨折9例,7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Cobb角46.106°,平均为64°。胸腰椎骨折采用3种术式:(1)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3例;(2)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2例;(3)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多节段V形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结果6例颈椎骨折,3例为经椎间隙的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1例不全性瘫痪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在步行器的帮助下能独立行走,4例采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骨性融合。9例胸腰椎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6例为经椎间隙骨折后假关节形成。7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Cobb角22—42°(平均26°),平均纠正38°;末次随访Cobb角24—44°(平均28°),丢失2°,末次随访时X片均提示相邻椎体间已骨性融合。结论对于不稳定性AS颈椎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应积极手术治疗,前/后路手术能有效重建稳定性及实现骨折愈合。对于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胸腰椎骨折/假关节,可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S骨折/假关节伴胸腰椎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纠正畸形的同时,可促进骨折/假关节的融合;若后路截骨术后椎间隙张开,导致显著的前柱缺损,须行补充性前路植骨融合,以支撑前柱、避免矫形失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患者18例.其中行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7例.结果 除1例颈椎骨折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17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例L4~5骨折患者术后7个月复查骨折未愈合,经再次手术,后路椎弓根钉更换,前路切开植骨融合,术后骨折愈合.非手术患者脊柱活动范围及后凸畸形程度等较入院前无加重.X线片显示椎体骨折愈合好,手术患者内固定物亦无松动和断裂现象.1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0例1年后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因病情特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定期复查,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及神经恢复情况,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清醒麻醉+平衡体位下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 )合并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1年1月,对33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清醒麻醉+平衡体位下行手术治疗,其中AS合并颈椎损伤14例,合并胸腰椎骨折19例,AS合并颈椎骨折者,入院后即行Halo-vest固定于平衡体位,在Halo-vest保护下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融合为手术,AS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维持患者平衡体位,在清醒麻醉下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经过10~43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1周,3,6,12个月X线片、CT,局部疼痛缓解情况(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是否存在松动断裂现象,矫正角度有无丢失以及脊髓神经恢复情况( Frankel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16例脊髓损伤者,除1例无明显恢复外,神经功能均有恢复,33例患者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矫正角度丢失,2例患者遗留胸背部疼痛( VAS评分2分),给予消炎镇痛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清醒麻醉+平衡体位下行手术治疗是治疗AS合并脊柱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损伤机制并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最终诊断为AS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损伤机制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部位、累及范围、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总结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56例患者,其中创伤性骨折32例,非创伤性骨折24例,经影像学分析及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折发生部位、是否经椎间盘骨折、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否累及三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伴发的脊柱骨折,依不同受伤机制可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二者的发生部位、伴随损伤及影像学特征均有差异,综合应用CT和MR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减少漏诊,并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选取的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骨折均愈合;1.5年随访期间,3例(8.11%)患者发生并发症,及时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患者Cobb角、疼痛程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入路和固定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探究其发生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AS患者134例,以发生脊柱骨折患者为病例组,共25例;以未发生脊柱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共109例。测量患者指-地距离、Schober指数、BASRI分数;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测量全身及各部分骨密度(BMD)T-score值。测定部位主要为:全身BMD T-score,腰椎(LS)BMD T-score,股骨颈(FN)BMD T-score。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BASRI分数、CRP、ESR、全身BMD T-score、LS-BMD T-score、FN-BMD T-scor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跌落创伤史、指-地距离、Schober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跌落创伤史、病程、Schober指数、ESR、LS-BMD T-score和FN-BMD T-score为影响AS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因素(P<0.05)。结论 男性、跌落创伤史、ESR高、病程长、Schober指数低、LS-BMD T-score和FN-BMD T-score值低、指-地距离长的AS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脊柱骨折,应提前做好预防,及时控制病情,改善体内骨代谢情况,治疗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1992~2002年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7例,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采用AESCULAP的MACS TL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进行固定,观察疗效。结果2例颈椎损伤患者均因呼吸衰竭在1年内死亡;1例T12/L1损伤患者因褥疮感染于2年后死亡;2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经对症治疗3月后症状缓解;2例胸腰段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年后复查脊髓神经损伤程度由原来B级恢复至C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旦发生脊柱骨折,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争取早日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颈椎椎弓骨折脱位一例报告周许辉谭军余海林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洗澡时不慎摔倒,后枕部撞击浴盆边缘后枕部疼痛,活动受限3h入院。患者20岁起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并逐渐出现后突畸形,最终头颈部活动受限。入院体检:生命体征稳定,...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外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住院确诊为AS的脊柱外表现。结果:AS除了脊柱病变外,还可以有外周关节、心、眼、肾、神经、肌肉及全身表现,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是AS误诊的主要原因,肾脏、肺、髋关节受累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结论:临床对AS的脊柱外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48例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有40例救治成功,有1例并发症严重抢救无效死亡,有7例复发,治疗后,复发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患者治疗成功率达8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易脱位,很容易对脊髓造成损伤,以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展选择治疗方式,利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恢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常见的脊柱手术原因,以便风湿科医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普及患者教育。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在骨科住院并接受脊柱手术的79例AS患者的住院资料,其中男72例,女7例,根据患者手术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手术部位以颈椎居多,为59例(74.7%),其他依次为胸腰椎、胸椎、颈胸椎及腰椎。常见的AS脊柱手术原因为骨折、脱位等不稳定因素(53.2%),其中骨折患者27例,多数为创伤所致,其次为脊髓或神经根压迫(34.1%),正畸(12.7%)并不是主要的手术原因。颈椎手术以颈椎病(25例)最多见,其次为颈椎骨折(22例),以颈7椎体骨折最多(8例),因颈椎脱位而手术的病例居第3位(10例)。颈椎手术中寰枢椎病变较常见(13例),主要病因为脱位、半脱位或不稳定,其次为骨折,寰枢椎手术患者的年龄及病程小于其他部位的颈椎手术患者。胸腰椎手术以胸腰椎后凸正畸手术最常见(10例),其次是骨折(6例),多发生于胸11~12椎体。根据入院时间将接受脊柱手术的AS患者按年份进行统计,2007—2008年最多为34例,2009—2010年为26例,2011—2013年7月仅19例,接受手术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结论 AS脊柱手术节段以颈椎为主,寰枢椎病变并不少见。AS脊柱手术的原因以骨折等脊柱不稳定病变和压迫症状为主,创伤因素也占相当比例。虽然接受脊柱手术的AS患者正逐年减少,但风湿科医师仍需加强对AS患者的早期诊疗及规范患者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法。[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用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4%;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检验,u=2.1837,P<0.05,治疗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折或骨折—脱位本身的处理,主要目的是使椎管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对非稳定型骨折,还增加脊柱稳定性的问题。稳定型脊柱骨折,奎肯氏试验显示脑脊液完全通畅或仅为轻度的部分性梗阻,可用CT或核磁共振。在密切观察下,采用逐步过伸法进行整复。可用腰背部逐步垫枕,可用拱桥式悬吊复位,杠顶牵引复位或悬吊牵引复位。对不稳定型骨折或骨折脱位,特别对脊髓损伤病理改变不了解前,采用时要慎重。如手法复位不成功或复位后脑脊液有梗阻,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合并脊柱骨折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逐年增多,临床上极易延误诊治,相关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缺乏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目的 探讨AS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就诊的AS合并...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关节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病率0.3%。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预防畸形发生有重要意义。由于AS诊断标准均必须具备肯定的放射学骶髂关节炎,而MR能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理改变,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帮助。目前对AS骶髂关节影像表现研究较多,由于AS早期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病人确诊时都有脊椎受累,而对AS脊柱MRI表现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发现22例AS病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及损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7例明确强脊炎患者合并脊柱骨折病人的影像检查和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颈椎骨折3例,胸腰段骨折14例,其中剪力骨折3例,应力骨折13例,胸腰段多发压缩骨折1例,贯通三枉骨折15例,累及椎体32个,椎间关节38处,合并脊髓损伤5例。结论AS患者脊柱骨折通常表现为累及三柱的贯通骨折,其中应力骨折最为多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变的主要手段,MRI检查对显示脊髓损伤及椎体终板病变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AS)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高峰。临床特征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典型病例显示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明显破坏,后期呈竹节样变,但临床上仍有不少误诊的病例,尤其以脊柱病变为主的患常误诊为腰间盘脱出、腰椎骨质增生等。但脊柱结核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并不多见,现有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