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当地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携带梅毒的情况.方法 对2012~ 2014年的12 823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梅毒检测情况分析,用RPR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样本进行复检,复检的阳性样本用TPPA方法进行确认.结果 在连续3年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梅毒阳性样品中RPR法检测2012年35人,阳性率为0.82%.2013年27人,阳性率为0.61%,2014年18人,阳性率为0.44%,TPPA方法确认结果为2012年27人,阳性率为0.63%.2013年18人,阳性率为0.41%,2014年13人,阳性率为0.31%.结论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梅毒携带率逐年降低,应积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身保护能力,做到早宣传、早抑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减少和消灭梅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8年健康体检X射线胸部透视阳性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食品生产销售及公共场所等从业人员年度预防性健康体检中,X射线直接荧光胸部透视是我区历年使用的常规检查法。本文对我区8年49246人次的从业人员年度健康体检中活动性肺结核阳性检出率做回顾性分析,评价直接荧光胸部透视在健康体检中的效能,以期更合理地应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三种方法检测了118名HBsAg阴性的正常人和269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比较了抗-HBc的检出率。证明免疫粘连血凝试验(IAHA)、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血清抗-HBc的阳性率分别是16.1%,30.5%和26.3%。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的检出率SPRIA和ELISA比IAHA高。然而,这三种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我们还发现:检出的抗-HBc几何平均滴度IAHA最低,ELISA其次,SPRIA最高。  相似文献   

4.
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感染模式分析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感染模式。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北京某高校 2 0 0 2年度 3 2 0 5名新生的HBsAg感染情况 ,对HBsAg阳性者的HBsAg、HBeAg、抗 HBe、抗 HBc等乙型肝炎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感染模式。 结果 共检出HBsAg阳性 162人 ,HBsAg携带率为 5 0 5 % ,其中“大三阳”64人 ,阳性率为 3 9 5 1% ,“小三阳”69人 ,阳性率为 42 5 9%。 结论 重视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感染模式的检测 ,对防治乙型肝炎在高校的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5年来我们检测了704例人血清HBsAg、抗—HBs、抗HBc总抗体、抗HBc—IgM、HBeAg和抗HBe等六项血清学指标。现将结果报告并初步分析如下: 一、检测对象:①RPHA法检测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②有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③医院工作人员(主要是与乙型肝炎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④门诊待检者。  相似文献   

6.
徐原平 《民航医学》1998,8(4):29-30
乙型肝炎发展成慢性多,预后多不良,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国之一,人群中感染率高,HBsAg检测有助于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1996年我们对本公司职工进行了HBsAg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敏  李娜  张云  马骢 《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1):16-18,3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模式前S1抗原(pre-S1-Ag)、HBV~DNA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含量,结合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用荧光定量一聚合酶联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I,T和AST指标。结果HBsAg(+)、HBeAg(+)、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79.4%,HBV—DNA检出率为97.1%,肝功能异常的为94.1%;HBsAg(+)、HBeAb(+)、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52.4%,HBV—DNA检出率为83.3%,肝功能异常的为88.1%;在HBsAg(+)和HBcAb(+)模式中pre-S1-Ag检出率为33.3%,HBV—DNA检出率为66.7%,肝功能异常的为33.3%。结论HBV-DNA检测在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Vpre—S1-Ag,但是HBVpre-S1-Ag检测成本低廉,与HBV—DNA的符合度较高,是对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及HBV-DNA联合pre-S1-Ag检测可以提高HBV的检出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 gen,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它的含量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乙肝病毒DNA有明显的正相关性[1]。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HBsAg有时会出现假阳性[2]。另一方面HBsAg定量检测对诊断乙型肝炎、判断传染性强弱及指导药物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找到一种检测HBsAg的科学方法。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5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的病人血液标本2000份。1.2主要试剂与仪器HBsAg诊断试剂由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HBsAg标准(10000ng/ml)由国家卫…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可重复性、灵敏性、特异性等作了初步探讨,并与Abbott药盒进行了对照。 应用马抗-HBs作包被固相抗体和标记抗体时,在标记抗体的稀释液中应加入正常马血清,可避免不同种动物之间血清的非特异性反应。 应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法可检出的HBsAg含量为1.29μg/ml,我室的SPRIA-HBsAg检测系统可检出的HBsAg含量为4.1ng/ml,而Abbott药盒为2.1ng/ml。我室检测系统的灵敏性为Abbott药盒的1/2。 应用上述检测系统对广州地区正常人群进行了测试,得出常数为2.21,Abbott药盒则为2.1。 HBsAg检出率在正常人群为12.9~17.7%,急性肝炎为60.6%,慢性肝炎为89.9%,说明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极为常见。因此,在临床诊断、筛选献血员及流行病学等方面推广使用这一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正确指导乙型肝炎产妇母乳喂养。方法:选择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88例分为两组。其中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46例为两组: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42例为B组。对其产后3~5d乳汁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两组乙型肝炎产妇乳汁中HBsAg、HBeAg、HBV-DN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纯HBsAg阳性、HBV-DNA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而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产妇不宜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1—15的追踪观察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2例经组织学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1-15年的随访,每年采血检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HBV DNA定量,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临床及HBVM变化。显示,累计死亡14例,转为肝硬化15例,肝癌6例,累计HBsAg阴转率为13.6%,HBeAg阴转率为87.9%,60岁以后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慢乙肝患者血清HBVM有自发清除和不易清除双向趋势,肝组织损害迁延不愈,肝硬化患者保健得当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正> 乙型肝炎(HB)是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常见传染病。无症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HB重要的传染源。为此1992年3月间,我们对大连市中山区某小学800名小学生进行HBsAg的调查,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普查对象共800名小学生,普查率96.2%(800/832),其中男生407名,女生393名,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0.8岁。800名学生均进行询问病史,谷丙转氨酶(sGPT)和HBsAg的检测;赖氏法检  相似文献   

13.
HBsAg阴性HBeAg阳性是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乙型肝炎标志物)中的少见模式。我们在对昆明地区58752例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M检测时,发现了67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从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检出HBsAg的报道已引起了人们对通过唾液传播乙型肝炎的关注。我们应用斑点杂交试验(又称~(32)PHBV-DNA探针)检测了46例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乙型肝炎发病(HBV—DNA),并与血清中HBV—DNA、HBsAg、HBeAg、抗HBe进行了对比观察。以7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以探讨唾液传播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意义。现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的预后判断、HBsAg阴转、治疗、预防等问题,国内外虽累有报道,但分岐较多。现将我院治疗的252例乙型肝炎病人随访1~7年的情况,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在252例中,男200例,女52例。年龄在4~58岁之间,以20~40岁者最多,占65.4%,其中166例为住院确诊的各型乙型肝炎病人;86例为门诊观察的病人,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并有详细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在化学发光法快速检测HBsAg及患者乙肝两对半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酶联免反应加速仪取代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操作步骤中的恒温箱37℃温育,其余操作步骤均相同,同时检测HBsAg标准品、正常人血清和196例乙肝患者血清两对半标志物.结果:加速仪反应30 min已达最佳实验效果,加速仪的特异性为100%,加速仪反应30 min与恒温箱37℃温育60min实验结果一致.结论: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应用于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具有加速反应功能,可缩短一半反应时间,准确度高,可替代常规温育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舒伟平  赵伟  刘伟  罗婵 《武警医学》2002,13(12):721-722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是否通过产妇传播并在胎儿大脑组织表达。方法 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大脑组织,SP法检测HBsAg;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结果 HBsAg阳性颗粒在死胎的大脑胶质细胞浆、血管中点、灶状分布,大脑胶质细胞细胞核不着色。HBsAg阳性、(HBsAg、HBeAb、HBcAb皆阳性)、(HBsAg、HBeAg、HBcAb皆阳性)的婴母分娩的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阳性几率分别为8/33、0/2、0/5例,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在胎儿大脑组织中表达;其表达与孕妇静脉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无关。  相似文献   

18.
用ABC法检测118例慢性肝病患者骨髓细胞HBsAg、HBcAg和HBeAg,阳性56例(47.5%)。其中单阳性31例(26.3%)、双阳性12例(10.2%)、3阳性13例(11.0%)。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变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肝癌与肝硬变、慢性乙型肝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骨髓细胞HBV感染与肝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骨髓细胞分类计数,阳性骨髓细胞均在晚幼粒、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系,其它骨髓细胞系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病毒学检验应用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与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体检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调查者进行病毒学检验,其中包括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指标(即乙肝五项)进行检测,并统计实验组患者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根据其检出阳性率进行结果评价,判断病毒学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病情评估的应用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HBsAg阳性71例(88.75%),HBsAb阳性17例(21.25%),HBeAg阳性38例(47.50%),HBeAb阳性51例(63.75%),HBcAb阳性60例(75.00%),与对照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患者乙肝大三阳检出45例(56.25%),乙肝小三阳检出33例(41.25%),与临床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病毒学检验应用诊断乙型肝炎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阳性检出率,实现对病情及预后情况的准确评价,对乙肝的临床检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国家卫生部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倒实施细则》,本局对所属单位的公共场所实施有效的管理,近3年来对东北地区各机场的公共场所坚持每年进行一次监测工作,完成监测数据12300多个。对合格发放卫生许可证129份,发证率达100%;组织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年度体检,共发合格证1375本,核校证26000本次,体检率达100%,发证率达98%,指导和配台北方航空公司卫生飞机和沈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