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鼻腔鳞状细胞癌及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Survivin和Bcl-2的表达。结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别为73.3%和80.0%,均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均P〈0.01)。鼻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率为90.0%,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的表达率(20.0%)(P〈0.01)。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率为46.7%,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表达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状细胞癌基因治疗的靶点。Survivin可能与Bcl-2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存活素(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鼻腔鳞癌及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别为73.33%、80.00%,均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的表达0%(P0.01)。结论 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基因治疗的靶点。Survivin的高表达,预示SNIP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SNIP,10例鼻腔鳞状细胞癌及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Fas、FasL及Bcl-2的表达。结果SNIP和鼻腔鳞状细胞癌组织FasL阳性表达分别为65%和70%,显著强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P均<0.01),而Fas阳性表达分别为25%和30%,均显著弱于下鼻甲组织(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sL阳性表达强于Fas阳性表达。SNIP和鼻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分别为60%和90%,均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P均<0.01)。在SNIP组织中FasL表达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P<0.01),Fas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Fas、FasL及Bcl-2在SNI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膜蛋白1(EMP1)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Quantitative PCR分别在2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5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测定EMP1的表达。 结果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中度上皮化生(12/25 ,48 %)是最常见的上皮重塑类型。与对照组相比, EMP1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此外,EMP1的表达水平与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 结论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EMP1表达的下调与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上皮异常重塑的一个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同时探讨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同时标记CD34和D2—40,分别检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VD和MLVD。结果:41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为82.9%(34/41),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侵犯范围、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VEGF表达阳性组的平均MVD高于阴性组(P〈0.05),而平均MLVD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EGF可能通过促进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血管形成而参与癌细胞的浸润转移,没有参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微淋巴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SNIP)及鼻腔鳞状细胞癌(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37例SNIP、19例NSCC及20例下鼻甲黏膜组织标本中的Survivin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 SNIP组和NSCC组中Survivin的表达率分别为67.6%(25/37)、89.5%(17/19),均显著高于下鼻甲黏膜组的表达率0(0/20,P<0.01)。NSCC组中Caspase-3的表达率为26.3%(5/19),显著低于下鼻甲黏膜组的表达率100.0%(20/20,P<0.01),SNIP组中Caspase-3的表达率为43.2%(16/37),低于下鼻甲黏膜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urvivin和Caspase-3在SNIP和NSC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Survivin可能在SNIP和NSC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且与Caspase-3呈负相关,Survivin可能成为SNIP和NSCC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转移抑制基因nm2 3 H1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 2 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 (良性组 )、2 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组织 (恶变组 )和 14例慢性鼻窦炎筛窦黏膜组织 (对照组 )中nm2 3 H1蛋白表达。结果 :良性组阳性细胞表达率为 72 .0 % ,明显高于癌变组 (42 .9% )和对照组 (14 .3% )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结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nm2 3 H1基因的低表达 ,与肿瘤癌变及肿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Ag)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鼻腔鼻窦鳞癌、2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30例鼻息肉患者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血清SCC值,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该抗原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 鼻腔鼻窦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患者SCC阳性率分别为54.29%、35.0%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鼻腔鼻窦鳞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均与SCC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检测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SCC表达水平对判断病情、临床分期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g)水平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患者、45例鼻腔炎症患者术前血清SCCAg表达进行分析,并对NIP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血清SCCAg波动进行随访。结果①术前血清SCCAg浓度在NIP和炎症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SCCAg值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患者中,与其病理类型、瘤体大小、Kamel分期相关;③多因素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对于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优势比为14.87);④NIP患者在术后1周血清SCCAg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SCCAg的表达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但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又再次升高(P<0.05),提示SCCAg也可作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随访指标。结论SCCAg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关系密切,可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西医结合疗法.方法 以正常鼻腔黏膜组织做对照,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后定期涂布鸦胆子油,免疫组化Envinsion二步法监测瘤体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联合治疗后3个月无1例复发,Survivin蛋白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表达率为83.33%,与正常组织(表达率6.67%)对照差异具显著性(P<0.05),内镜术并鸦胆子油涂布治疗3个月后其阳性表达率为10.00%,与治疗前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 鼻内镜联合鸦胆子油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较好的防治复发的方法,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可作为监测该种疾病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NIP)组织中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探讨新生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活性在NIP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 30例NIP、16例鼻息肉(NP)及 11例鼻腔鳞状细胞癌 (NSCC)组织中CD34、PCNA的表达 ,并在此基础上检测其微血管密度 (MVD)和PCNA阳性指数 (PCNA LI)。结果 :CD34在NP、NIP及NSCC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 (32 .4 1± 5 .6 8)、(5 3.2 2± 9.31)和 (80 .37± 10 .2 1)个 /× 2 0 0视野 ,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PCNA LI分别为 (2 8.6 7± 9.2 9)、(35 .35±7.0 2 )和 (6 3.18± 12 .17) % ,NP与NI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NP和NIP分别与NSCC比较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PCNA LI与MVD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5 6 ,P <0 .0 1)。结论 :MVD、PCNA LI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很好的一致性 ,可分别作为反映NIP侵袭发展、恶变潜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鼻息肉中微血管生成准确定量的新方法,了解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中CD34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法检测了13例鼻息肉组织和11例鼻喷布地奈德的鼻息肉中CD34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行定量分析,与免疫组化法测定的MVD比较,对CD34阳性血管行MVD计数,并了解微血管的分布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表明,鼻息肉组与激素治疗组平均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流式细胞术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百分率与免疫组化测定的MVD相关(r=0.675, P=0.01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调控CD34蛋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这可能为阐明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提示流式细胞术可准确、快速、定量地测定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这为了解鼻息肉生物学特性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和检测指标,为预测其预后和可能的抗血管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节同源盒基因同系物2(Msx2)和人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在SNIP恶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Msx2和topoⅡ-α在32例SNIP,30例鼻息肉,30例恶变SNIP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其中SNIP组又根据病理形态分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组、中度不典型增生组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结果:SNIP、恶变SNIP组织中Msx2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183±0.0598和0.2521±0.0761,均显著高于鼻息肉组织的0.1878±0.0372(P<0.05或0.01)。SNIP、恶变SNIP组织中topoⅡ-α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30 3±0.039 7和0.266 6±0.048 3,均显著高于鼻息肉组织的0.197 8±0.038 8(P<0.01)。Msx2和topoⅡ-α阳性表达在SNIP的3个病理形态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且在SNIP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sx2和topoⅡ-α在SNIP恶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SNIP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中锌指转录因子Snail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头颈鳞癌及20例正常软腭黏膜组织中Snail的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 Snail在头颈鳞癌中的表达率为66.13%,显著高于正常软腭黏膜组织,MVD在头颈鳞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软腭黏膜组织,且二者均随病理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并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头颈鳞癌组织中MVD与Snail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Snail高表达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34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硬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二步法,榆测30例止常下鼻甲(对照组)和60例鼻息肉(鼻息肉组)组织中CD34蛋白的表达情况,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并了解微血管的分布情况。结果:在鼻息肉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较广泛.在正常下鼻甲组织中CD34呈散在的弱阳性表达。鼻息肉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在鼻息肉组中Ⅱ型3期、Ⅲ型中的MVD较Ⅱ型1期显著升高(P〈0.01)。结论:CD34的表达及微血管的增生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判断鼻息肉的发展趋势,为新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CD105与喉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CD105在喉鳞状细胞癌血管中的表达,及其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意义。方法: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检测CD34/Ki67、CD105/Ki67在30例喉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喉黏膜石蜡标本中的表达,分别以抗CD34和抗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量化新生微血管(MVD),以抗Ki67单克隆抗体标记增殖的内皮细胞,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和喉鳞状细胞癌组比较,MVDCD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鳞状细胞癌组CD105标记的微血管增殖指数(PI)高于CD34标记组(P〈0.01);MVDCD34与MVDCD105在喉鳞状细胞癌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CD34与MVDCD105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MVDCD34与肿瘤的浸润范围无关(P〉0.05),与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也无关(P〉0.05);MVDCD105则随肿瘤浸润范围的增大而增加(P〈0.01),且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P〈0.01)。结论:CD105是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标志物,新生血管密度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相关,但与喉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