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银春  黄文静  尤海英 《吉林医学》2013,34(15):2878-2879
目的:改进肥胖患者腹壁纵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以腹壁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5 cm作为肥胖标准,选择行纵切口经腹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腹壁切口采用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缝合深度约0.5 cm,皮下脂肪层自然对合,术后腹带固定3 d;对照组腹壁切口采用传统的丝线全层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观察两组切口出现脂肪液化、裂开、硬结的比率及甲级愈合率。结果:观察组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硬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经腹纵切口手术中腹壁采用脂肪层自然对合加腹带固定法处理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少,甲级愈合率高,值到推广。  相似文献   

2.
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原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术后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0年10年间3571例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皮下脂肪厚度和缝合方法进行分组分析。结果皮肤皮下脂肪全层缝合甲级愈合率高于古典皮下脂肪单独缝合法。前者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于后者,但脂肪液化、伤口裂开程度大于后者;皮下脂肪厚度≥5cm,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皮下组织比传统缝合皮下脂肪层方法甲级愈合率高(96.02%),可有效减少脂肪液化所致伤口裂开。结论对皮下脂肪较厚的手术切口,缝合方法和技巧直接影响伤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程永红  刘畅 《重庆医学》2004,33(6):883-883,886
目的探讨腹壁肥胖孕妇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皮肤切口的缝合技巧.方法将283例经下腹部正中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按皮肤、皮下缝合方式不同分3种,比较切口的愈合情况,其中A组65例,皮下脂肪及皮肤分别用丝线间断缝合,B组147例,用丝线间断全层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C组71例,用4/0薇养线分别连续缝合皮下脂肪和真皮层.结果A组中有7例渗液,4例皮肤裂开,愈合不良占16.928%;B组有6例渗液,1例裂开,愈合不良占4.76%;C组出现1例裂开,1例渗液,愈合不良占1.41%.结论腹壁肥胖孕妇经下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时,皮肤皮下缝合首选可吸收线分层连续缝合法,其次是丝线全层间断缝合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进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 以2009年1~12月98例肥胖者为观察组,观察组腹部手术切口皮肤及皮下脂肪浅层用间断贯穿缝合并放置引流条引流的缝合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情况相同的82例为对照组,用传统的皮肤皮下脂肪分层缝合法或贯穿全层缝合法,将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切口脂肪液化、感染、裂开的发生率和手术后切口完全愈合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脂肪液化、感染、皮下脂肪层完全或部分裂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在缝合肥胖者的腹部切口时,贯穿缝合皮肤及浅层皮下脂肪同时加引流条引流的方法,是一种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缝合方法,此方法操作方便,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层连续加内减张缝合在预防高龄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5~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将有切口裂开危险的高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和常规间断分层缝合关腹,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组中无1例切口裂开,切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3例,皮下积液2例;对照组中切口裂开5例,感染4例,脂肪液化4例,皮下积液3例,切口裂开发生率连续加减张缝合组<对照组,两组愈合良好与不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明显优于传统间断分层缝合组,能有效预防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减少愈合不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龚宜 《重庆医学》2013,42(19):2274-2275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球应用于肥胖女性腹部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21例肥胖女性术后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引流的患者为引流管组,13例经腹手术肥胖女性未安置引流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裂开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裂开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肥胖女性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能有效减少腹部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产后会阴切口全层裂开采取会阴切口二次缝合术。方法 对 35例会阴切口全层裂开者首先进行局部清创处理 ,待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后 ,在鞍麻下消毒外阴阴道铺巾后 ,切除局部疤痕组织约 2~ 4mm ,再用甲硝唑液冲洗创面切口 ,局部多点注射庆大霉素 16万U、维生素B1 10 0mg、维生素B1 2 5 0 0 μg ,用 2 - 0肠线间断缝合阴道粘膜和皮下脂肪层 ,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对皮。结果 术后 5天拆线 ,35例产妇切口均愈合良好 ,且局部疼痛轻 ,疤痕软。结论 本方法是较好的处理会阴切口感染全层裂开的方法 ,同时对有影响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存在的患者进行局部多点注射庆大霉素、维生素B1 、B1 2 后行缝合术 ,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肥胖患者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5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常规缝合腹膜及深筋膜后,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皮内缝合皮肤,并间断加固,9天开始逐段拔除引流管;对照组58例,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1);观察组无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P<0.01);观察组未出现脂肪液化,显著低于对照组(18.96%)(P<0.01).结论:对脂肪层厚度≥5cm的患者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林芸  袁丽萍 《微创医学》2005,24(4):530-531
目的探讨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随机将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病人分2组,A组9例,清创后予胰岛素+50%葡萄糖+生肌膏治疗,再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伤口;B组14例,清创后Ⅱ期缝合.结果两组均痊愈出院,A组住院天数15~20 d,B组18~21 d,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费A组比B组少700~900元.结论胰岛素+50%葡萄糖+生肌膏是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50例,均为肥胖患,B组50例,均为非肥胖患,比较两组病人中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比例,再将这100例中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49例患分为两组,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的30例为A组,采取拆除部分缝线,内置优锁尔纱条引流;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的19例为B组,采取拆除全部缝线,以呋喃林纱布湿敷,然后行Ⅱ期缝合,结果:A组中有45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出现率为90%,B组中仅有4例出现切口脂肪液经,出现率为8%。A组患切口于术后11-15天愈合,平均13.7天,B组患切口于术后16-22天愈合,平均18.3天。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有关,治疗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8例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分为A、B 2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术后2 d~4 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 d~5 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 d~28 d.2组患者切口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糖代谢紊乱、是否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皮下液化腔放置负压硅管引流的方法可以减少瘢痕面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壁切口感染裂开的临床处理。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腹壁切口感染裂开的患者32例,按其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A组:清创换药后待创面新鲜后及时行二次缝合;B组:清创换药后待创面新鲜后行蝶形胶布拉合;C组:开放换药至自然愈合。比较各组的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具有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瘢痕小,愈合后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与B组及C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切口裂开的患者清创后待创面新鲜后及时进行二次缝合,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瘢痕组织增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附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芸  袁丽萍 《医学文选》2005,24(4):530-531
目的探讨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随机将腹部伤口脂肪液化病人分2组,A组9例,清创后予胰岛素 50%葡萄糖 生肌膏治疗,再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伤口;B组14例,清创后Ⅱ期缝合。结果两组均痊愈出院,A组住院天数15~20d,B组18~21d,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费A组比B组少700~900元。结论胰岛素 50%葡萄糖 生肌膏是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不同缝合材料与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选择与参考。方法 随机总结分析1100例经腹直肌切口的缝合及愈合情况。结果 1100例经腹直肌切口腹膜层裂开3例(0.2%),腹直肌前鞘层裂开3例(0.6%),皮下层裂开7例(1.0%),感染12例(1.7%),伤口紧绷感26例(10.4%),皮肤层裂开7例(2.7%),感染12例(4.7%),皮下积液19例(23.8%),缝合器缝合者脂肪液化46例(6.0%)。结论 腹膜层的缝合以可吸收线续缝合效果较好,腹直肌前鞘层以可吸收分段缝合法或中丝线间断缝合效果较好,皮下以细丝线缝合效果较好,对肥胖者应分层缝合。尤其是拟用皮肤缝合器的病例应注意预防皮下脂肪液化,皮内缝合易形成皮下积液且不易引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壁缝合新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腹壁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方式,即用PDSⅡ(强生1-0 ETHICON普迪思58 mm大圆针袢形线)穿过筋膜、肌肉及腹膜作全层连续缝合9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分层缝合进行比较.结果 全筋膜层缝合组切口裂开5例(0.50%),伤口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感染21例(2.11%),粘连性肠梗阻1例(0.10%),未发生切口疝.分层缝合组切口裂开19例(3.06%),粘连性肠梗阻7例(1.13%),伤口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感染33例(5.31%),切口疝5例(0.81%).结论 应用PDSⅡ作全筋膜层连续缝合腹壁,方法简便,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极度肥胖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差及腹肌紧张者.  相似文献   

16.
横切口剖宫产5种皮肤缝合方式的愈合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求美观、有效的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方法.方法 对1 000例横切口剖腹产分别采用5种皮肤缝合方式:①快薇乔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真皮层再以强生普理灵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A组,230例);②快薇乔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B组,230例);③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后以强生普理灵不可吸收缝线作皮内连续缝合(C组,220例);④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后以快薇乔可吸收缝线作皮内连续缝合(D组,220例);⑤传统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全层3~5针(E组,100例).比较5种缝合方式的愈合效果.结果 5组的缝线反应率依次为0.43%、2.61%、1.36%、4.55%、100.00%;脂肪液化率依次为0.87%、1.30%、5.91%、5.45%、1.00%;皮下硬结发生率依次为0.00%、0.00%、10.00%、10.91%、0.00%;切口裂开率依次为0.00%、0.00%、1.36%、1.82%、1.00%;伤口化脓仅在E组出现,其发生率为1.00%.结论 快薇乔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真皮层再以强生普理灵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以及用快薇乔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后的皮肤切口疤痕最美观自然.  相似文献   

17.
赵红艳  兰彩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85-128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传统方法防治的74例作为对照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切口下方脂肪层置硅胶持续负压吸引管、仅丝线全层缝合脂肪层和皮肤、腹带加压包扎治疗的7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77例(97.47%),脂肪液化2例(2.53%);对照组分别为56例(75.68%)和18例(24.32%)。观察组脂肪液化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硅胶管皮下负压引流能够显著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胖剖宫产患者腹壁切口皮下脂肪组织的缝合方式。方法将2003年9月-2005年8月间,剖宫产腹壁皮下脂肪层厚达5 cm以上的肥胖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的两层间断缝合方法。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8%(P<0.01);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3.1%,显著低于对照组22.2%(P<0.01);观察组无1例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切口裂开率14.3%(P<0.01);术后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缝合肥胖患者腹壁切口时,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预防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妇产科患者大部分为肥胖女性 ,腹壁松弛 ,皮下脂肪厚 ,尤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及绝经期妇女手术如行下腹纵切口容易发生脂肪液化 ,并发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我们采用改良立 8字缝合提高了切口愈合率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 2 0 0 1年我们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手术患者 30 0例 ,患者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肝脏病 ,尿糖阴性 ,空腹血糖正常。其中 15 6例观察组行立 8字缝合 ,余 144例对照组采用间断缝合皮下及皮肤 ,二组资料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改良立 8字缝合 :用 4号丝线由术者侧开始 ,反夹针 ,缝合皮肤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