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情绪抑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 (ACI)情绪抑郁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定 48例经CT和MR证实的ACI患者的情绪状态 ,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梗死灶的部位、数量进行病例组中抑郁与非抑郁对照比较。结果 ①ACI抑郁发生率为35 4%。②ACI后抑郁的发生率与腔隙梗死灶的数量密切相关。③皮质下梗死 ,尤其是多灶性腔隙梗死 ,与其他部位梗死相比 ,更易出现抑郁。④ACI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年龄大小、高血压病程成正相关。结论 抑郁情绪为ACI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 ,其抑郁的产生可能与病灶部位的生物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138例经CT和MRI证实的腔梗患者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分析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等对PSD的影响.结果 本组PSD发生率为31.2%(43例);多为轻度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为重;与非PSD组比较,PSD组患者年龄≥65岁、文化程度低、伴高血压病的比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增高(P<0.01 ~0.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SD正相关(r=0.988,P<0.01).梗死灶多发或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的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梗死灶或其位于皮质下白质的患者(均P<0.01).结论 腔梗患者PSD多为轻度,焦虑/躯体化症状较重;PSD与病灶部位、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头颅CT或MPI确定诊断和病灶定位,并以SDS、ADL及NFA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试,然后分析其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的发生率为38.04%;与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有:梗死病灶系多发、且多分布于皮层下,存在脑室扩大,神经功能缺陷较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是临床常见病,且为生物、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前瞻性收集老年脑梗死患者76例,根据头颅MRI病灶部位分为额叶、颞叶、顶枕叶、小脑、基底节、脑干等亚组,根据病灶大小及数量分为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和多发性梗死等亚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为健康对照。分别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表(MoCA)评定认知功能,临床记忆量表(CMS)、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VR)评定记忆功能。结果 76例脑梗死患者中44例(57.9%)MoCA评分26分。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及其亚组额叶、颞叶、顶枕叶、基底节组MoCA评分及各项记忆功能评分下降(P0.01);脑梗死各亚组中,额叶、颞叶、顶枕叶及基底节组之间两两比较,额叶、颞叶、顶枕叶组记忆商(MQ)、FOM、RVR评分较基底节组下降(P0.05);额叶、颞叶、顶枕叶组各项记忆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各亚组不同病灶类型相比,额叶及颞叶梗死亚组中,中梗死组各项记忆功能评分均低于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组(P0.01),小梗死组各项记忆功能评分均低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顶枕叶及基底节梗死亚组中,中梗死组各项记忆功能评分均低于小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P0.01),小梗死组与腔隙性梗死组比较,各项记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较高,其记忆障碍表现及记忆功能损害程度与梗死灶部位及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80例老年ACI患者进行抑郁状态测查,对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烟酒嗜好、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I抑郁发生率为36%,其中轻度抑郁为24%,中度抑郁为10%,重度抑郁为2%;抑郁症状以焦虑/躯体化、阻滞和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多灶性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及睡眠障碍分显著高于单灶性梗死组(P<0.01或0.05);皮质下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分显著高于皮质梗死组(P<0.05);多灶性梗死、皮质下梗死更易出现抑郁;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有烟酒嗜好有关。结论抑郁情绪为老年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其产生与脑损伤的生物效应有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为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类型,临床报道很多,本文就LI的首发症状、腔隙灶的单发或多发、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36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HI组和NHI组;脑栓塞组和脑血栓形成组;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治疗组,应用X2检验。结果:HI发生率为14.52%。HI发生率大灶梗死与小灶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小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栓塞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溶栓治疗组与非溶栓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HI组与NHI组无差异。结论:脑栓塞、梗死面积大及溶栓治疗与HI发生密切相关,可示为H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与HI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连续入住我院并行颅脑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276例.结果 20例(7.2%)脑梗死患者的颅脑MRI显示有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灶.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大部分呈"指状",起自胼胝体下缘,伸入胼胝体内;少数病灶呈"小山丘状".结论 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并非罕见.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形态与多发性硬化的胼胝体病灶相似,应注意鉴别.胼胝体腔隙性梗死也不是CADASIL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时应注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病程和结局。方法收集2015-12—2016-11到我院接受治疗,经专科医师确诊符合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与治疗方法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低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性痴呆因梗死灶的部位、数量、起病速度不同,病人临床表现及疾病的预后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为 3 4 .2 %~ 56% [1,2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预后。随着 CT和 MRI等神经影像学的广泛应用 ,腔隙性脑梗死(L I)的检出率逐渐增高 ,约占脑梗死的 2 0 %。本文对 12 6例老年 L I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 6例 ,年龄 60~ 82岁 ,平均 68.2± 5.7岁。男 84例 ,女 42例 ,按照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3 ],并经头部 MRI或 CT证实 ,均为腔隙性脑梗死 ,其中单发灶 74例 ,多发灶 52例。首发卒中者78例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临床特征及其和病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首发脑梗死卒中患者68例,根据是否伴有抑郁分为:伴抑郁21例,为观察组,不伴抑郁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左侧大脑半球的比较发现:皮质下及额叶梗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梗死灶直径≥3.6cm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病灶直径≥3.6cm的患者重度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径3.6cm的患者(P0.05)。结论首发脑梗死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梗死灶常见于左侧大脑半球,且卒中后抑郁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灶直径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关系及与多发腔隙性梗死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34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梗死灶数量情况分为2组,其中单发腔隙性梗死(SLI)组130例和多发腔隙性梗死(MLI)组104例,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肥胖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对2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结果,同时对MLI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LI组较SLI组肥胖比例、血脂异常比例、卒中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提示,肥胖、血脂异常、卒中史、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MLI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发生,防治多发腔隙性梗死应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的水平。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脑梗组与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根据CT结果对梗死进行分类,对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SUA)、梗死类型及患者意识状态、肢体麻木、偏瘫、病理征阳性的症状和体征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的SUA、FBG、HbA1c、LDL-C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SUA、FBG、HbA1c、LDL-C有关;糖尿病合并脑梗组CT结果显示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糖尿病合并脑梗组偏瘫、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发生率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尿酸、控制血糖、改善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键;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梗死类型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30~82岁,男女比例为1.68:1;梗死发生的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占56.9%,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占60.8%;在发病因素中,以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为84例,占82.4%;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多存在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且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的临床及磁共振弥散加权影像特点,探讨构音障碍与脑梗死损害部位关系。方法总结155例早期表现构音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进行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分析构音障碍患者临床与DWI显示梗死灶部位关系。结果15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8例表现为单纯构音障碍(5.2%),141例伴有肢体偏瘫(91%),123例伴有椎体束征(79.4%)。DWI显示梗死病灶主要位于幕上96例(61.9%),病变灶位于左侧。28例患者的DWI显示为腔隙性梗死,其中20例(71%)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伴构音障碍的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结论急性脑梗死引起构音障碍多伴随其它神经功能障碍。梗死病灶多沿皮质延髓束分布,以幕上梗死多见,病灶多位于左半侧,可能与左侧半球对言语功能控制占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