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泻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是泻下法的立法依据。对于邪在肠胃,如大便不通、燥屎内结、热结便秘、停痰留饮、瘀血内蓄、  相似文献   

2.
浅析《伤寒论》太阳病误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宏 《中医研究》2005,18(10):11-12
下法是指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法源于<内经>,而详于<伤寒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在<伤寒论>中,该法主要适用于阳明病实证,或其他经有里热实证而非下不可者.  相似文献   

3.
<正> 一、泻下剂的涵义是什么?因何立法? 答泻下剂是指凡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攻逐里实等作用,用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所谓攻逐里实:主要是通过泻下大便,以排除胃肠内的积滞(如宿食、燥屎等),荡涤实热,攻逐体内积水等等。临床常用于治疗里实证。里实证包括范围很广,本类方剂仅适用于寒热积滞,水饮内停一类病证。泻下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而立法的。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二、泻下剂有何临床意义?应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下法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5.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仲景《伤寒论》承气类方立下法之主方,开下法之先河,至清代温病学派流行,吴鞠通所作《温病条辨》[1]对此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吴氏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相似文献   

6.
倪宗珈教授运用寒下法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攻逐邪实积滞,用于治疗里实热证,属下法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大、小承气汤为主化裁运用,上两方虽组方简单,却具有攻下实热、荡除燥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证。导师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寒下法来治疗不全性肠梗阻、重症胰腺炎、顽固性荨麻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疾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应用寒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望同道斧正。1辨证应抓住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大、小承气汤为苦寒峻泻之剂,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其病机的本质是正盛邪实。中医理论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阳…  相似文献   

7.
下法是运用具有攻逐泻下、通导大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邪结便秘的方法。邪结便秘 ,可虚可实 ,有寒有热 ,但对于温病而言 ,基本属热属实。因其病变系邪热与肠中燥屎内结所致 ,治疗时运用攻下燥结、泄热通便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温病何时攻下为宜 ,历来医家认识不一 ,有主张“下不嫌早”者 ,亦有主张“下不嫌迟”者 ,从时间的迟早上考虑得较多 ,从时机的选择上考虑得较少 ,令临床医师难以适从。1 先哲对下法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中满者 ,泻之于内”的论述 ,这是运用下法的一般性原则。《素问·热论》主张“其未满三…  相似文献   

8.
下法在眼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黄霄祖国医学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体内积水、瘀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用以法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  相似文献   

9.
通下法,也称攻下法,是根据《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理论和《伤寒论》中“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也,乃可攻之”的理论而制定的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八法”中的“下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下水饮、瘀血、寒积等作用,常用来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蓄血、蓄  相似文献   

10.
第二章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属“八法”中下法。本章共选方12首,按其功效不同,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一、寒下寒下剂是以苦寒泻下的药为主组成,具有泻热通便作用,适用于里热积滞的实证。其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均能泻下热结。但两方鉴别要点是:大承气汤以峻下热结而通便为主,为治疗胃肠里陷积滞而致大便燥结的主要方剂,而大陷胸汤则以泻结逐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下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陈定峰关键词眼科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攻逐水饮法下法是中医治则八法之一,适用于病邪积聚于里而形成的邪实之证。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功效。应用于眼科临床,又当根据眼病的不同症情,...  相似文献   

12.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相似文献   

13.
下法治验3则     
韩勇 《河北中医》2009,31(6):866-867
下法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以荡涤胃肠、通泻积滞、泻下大便、驱邪外出为主的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内结、邪热相搏于里的疾患,也适用于停痰留饮、宿食冷积、血瘀虫积等证。  相似文献   

14.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治疗疾病的原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下法”用于攻逐病邪,是祖国医学治病八法之一。古人运用下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近数十年来不少单位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上作出了新的成绩。认真回顾这些成就,可为我们今后对下法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或借鉴作用。祖国医学对“下法”认识的发展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有关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盛者泻之”、“留者攻之”。指出凡邪气实,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均宜采用攻逐泻下法治疗。《素问·热论》还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所谓“未满`  相似文献   

15.
温桂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70-2071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治法之一,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实者,散而泻之”的理论指导下,针对里热实证的一种治法。泻下法不但可治里热实证,而且也可用于流感病余邪未尽致病情缠绵难愈者,只是药物配伍不同而已。泻下法尤其适用于流行性感冒的腑实证和肺热等证。要想运用得恰  相似文献   

16.
通下法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322200浙江省浦江县中医院宣建大通厂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治则之一,即通过荡涤肠胃,泻下通便的方法,使邪浊得以外出。凡邪传入阳明肠胃,燥屎内结,邪热相搏,以及停痰留饮,寒积瘀血,宿食等外感与内伤的实证均可使用本法。笔者...  相似文献   

17.
王黛  赫冀桂 《河北中医》1996,18(5):23-23
下法在内科急危重症之应用王黛,李庆威(石家庄市中医院050051)赫冀桂(石家庄酒厂医务室050061)下法,是中医治则八法之一。多具有通利大便,荡涤肠胃积滞,消导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适用于大便不通,肠胃积滞,实热内结或寒结,水饮停蓄等里实证。然苦...  相似文献   

18.
泻下法是通过通利大便而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具有攻下积滞,泻热存阴,攻淤逐水等作用。适应于寒实内结,热盛化燥、肠胃积滞、蓄水淤血等里实之证。《金匮要略》论述泻下法的原文约三十余条,其中运用方剂二十余首。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淤及兼用法六类。现择其有关原文,举例分述于下: 一、寒下法:主要适应于热盛里实之证。但由于热盛与里实的偏盛不同,临床表现有异,其具体治疗法则又有如下几种。 (-)、泻热存阴,主要适应于热盛伤津之证:  相似文献   

19.
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该法在温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主要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热瘀蓄  相似文献   

20.
<正> 泻下,是荡涤肠胃,泻下浊物,逐邪外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大凡痰食水饮停宿,燥屎内结肠胃,脉见滑实或沉滑,舌苔滑腻或厚腻沉浊者;邪热搏结或痼冷肠间、瘀血,脉见洪大有力或沉实涩滞,舌苔黄燥或湿滑,舌质紫暗有斑点者;痫疾,癫狂,脉见滑大有力或滑数而体质壮实,舌苔白腻滑或厚而干均可下之,验证于临床,每获捷效。但脉见沉细无力或细微欲绝,或舌质红绛而千,虽下证悉俱,用时亦应慎重,以防坏病。下之,然必耗津伤液,故下后救阴实为当务之急,使邪去而正安。以下爰引病案二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