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尿 型胶原特异性序列与骨质疏松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Cross Laps TMELISA试剂盒测定尿中 型胶原特异性序列 (Cross Laps TM) ,用肌酐法在 HITACHI71 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 ,校正其与肌酐的比值。结果 健康女性老年期 Cross L aps TM含量明显高于老年前期 ,且随增龄而增加 ,80岁以上高峰 ;老年期骨质疏松检出率高于老年前期 ,80岁以后达高峰 ,与 Cross Laps TM一致。健康男性老年前期及老年期 Cross Laps TM含量基本接近 ,与年龄无关。老年期男性和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 2 9.33%和 58.0 0 %。结论 尿 型胶原特异性序列检测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 ,故可作为一种无创、大量筛选高危人群及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实用方法 ,对女性早期检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与尿 I型胶原特异性序列、骨密度的关系特征。方法 采用 Cross Laps TM酶联免疫法对健康的 1 70例老年人及 50例青年人晨尿进行 I型胶原特异性序列 (EKAHD-β- GGR)肽链检测 ,同时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骨量进行研究。结果  1 70例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为 59例 (34.71 % )。老年骨质疏松组尿 I型胶原特异性序列含量值、骨密度测量值分别为 (62 4 .61± 32 5.35) μg/ mmol Cr与 (3636.2 1± 1 64.95) m/ sec,青年组为 (1 35.1 3± 80 .89)μg/ mmol Cr与 (3 950 .49± 1 4 9.61 ) m/ sec。与青年组比较 ,老年骨质疏松组尿中此肽浓度明显升高 (P<0 .0 0 1 ) ;骨密度降低 (P<0 .0 5)。结论  I型胶原代谢产物在尿中排泄可准确反映骨转换率并与骨密度改变相关 ,可直接用于评价骨丢失率。对早期发现老年骨质疏松症有较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255例老年人尿羟脯氨酸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人尿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评估其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55例老年人空腹晨尿HYP含量,分为健康男性、女性、男性骨质疏松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并以38例青年人做对照。结果老年男性尿HYP的含量(194.8±75.4μmol/gCr)与青年男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老年男性中,健康者、骨质疏松症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老年女性(315.4±97.0μmol/gCr)显著高于老年男性及青年女性组(P<0.01)。结论尿HYP作为反映骨胶原快速转换的生化指标,对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和2型糖尿病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与尿I型胶原特异性序列、骨密度的关系特征.方法采用CrossLapsTM酶联免疫法对健康的170例老年人及50例青年人晨尿进行I型胶原特异性序列(EKAHD-β-GGR)肽链检测,同时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骨量进行研究.结果 170例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为59例(34.71%).老年骨质疏松组尿I型胶原特异性序列含量值、骨密度测量值分别为(624.61±325.35)μg/mmolCr与(3636.21±164.95)m/sec,青年组为(135.13±80.89)μg/mmolCr与(3 950.49±149.61)m/sec.与青年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组尿中此肽浓度明显升高(P<0.001);骨密度降低(P<0.05).结论 I型胶原代谢产物在尿中排泄可准确反映骨转换率并与骨密度改变相关,可直接用于评价骨丢失率.对早期发现老年骨质疏松症有较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老年男性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定老年男性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及血、尿中与骨吸收和骨形成有关的生化指标 ,观察其与年龄的关系 ,探讨以上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能量 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前臂骨密度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尿钙 (Ca)、肌酐 (Cr) ;采用放免法测定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将年龄 60~ 95岁的老年男性 97例分为 60~ 69岁、 70~ 79岁和 80岁以上三组并与 60岁以下男性进行比较。再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 ,比较其测定值。结果 老年男性骨密度及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其中 ,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 ,明显下降 (P<0 . 0 5)。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 ,骨转换指标随增龄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1)BMD:年龄≥90岁男性组髋部各部位骨密度、男性80~89岁组、70~79岁组、60~69岁组腰椎与髋部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骨折发生率:至少1次骨折的发生率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女性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骨生物化学标志物:60~69岁组、70~79岁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尿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肌酐(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rea,CTX/cr)、尿吡啶啉/肌酐(pyridinoline/crea,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eoxypyridinoline/crea,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89岁组女性尿Pyd/Cr、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影响高龄老人骨密度和骨折发生率,性别对高龄老人骨代谢标志物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老年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水平,研究变化规律,探讨与骨量变化的关系,并观察骨质疏松抗吸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尿吡啶啉(PYD),其中健康组488例,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68例,骨质疏松治疗6个月后再次测定其含量。结果:女性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高于男性,女性50岁后各组明显高于40岁组。尿吡啶啉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随着增龄,有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组B-ALP和PYD明显升高,阿伦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明显下降。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骨吸收指标明显升高,骨形成指标也升高,中老年人大多为高转换的骨质疏松。B-ALP和PYD是骨质疏松研究中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992075 255例老年人尿翔脯氮酸含t的调查/唐志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一1998,17(5)一311一313 255例分为健康男性、女性、男性骨质疏松和正型糖尿病患者,以38例青年人作对照。结果:尿经脯氨酸(HYP)含量青年人男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老年组中男性健康组、皿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组之间差异无显著;与青年组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老年女性健康组明显高于青年女性组和老年男性组(尸均<0.01)。尿HYP作反映骨胶原快速转换的生化指标.可助诊断女性绝经期后的骨质疏松症,而对于老年男性骨质松症的诊断不具特异性。表1参5(梁一伍)9,2076连续肾脏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测定的变化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9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阴性)和93例老年非糖尿病人,采用ELISA法测定尿Ⅳ型胶原,分析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结果 (1)老年糖尿病组尿Ⅳ型胶原[(13.37±6.42)ng/ml]明显高于老年非糖尿病患者[(10.52±6.44)ng/ml](P〈0.05)。(2)老年糖尿病组尿Ⅳ型胶原与非老年糖尿病组尿Ⅳ型胶原[(10.41±7.53)ng/ml]有显著差异(P〈0.05),2组间糖尿病病程无明显差异。结论 (1)老年糖尿病患者相对于非老年糖尿病,以及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显著性增高。(2)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的升高早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Ⅳ型胶原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肾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女性60岁前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观察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5429名体检女性分为:年龄〈60岁组(老年前期组)和≥60岁组(老年组)。检测骨密度,比较两组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老年前期组骨量减少发生率2.5%,骨质疏松发生率9.9%,老年组骨量减少发生率37.7%,骨质疏松发生率6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女性应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并及时治疗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慢性肾脏疾病大鼠心脏病变情况。方法通过减少肾脏切除量和缩短喂养时间方法建立早期慢性肾脏疾病大鼠动物模型,分析其心脏病变,包括心脏重,体重比值、心肌细胞增大、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和心肌间质I型、Ⅲ型胶原含量等。结果(1)实验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病理改变较轻,表明早期CKD模型制作是成功的。(2)实验组大鼠心脏重,体重比值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细胞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明显。免疫组化测定显示心肌组织内I型和Ⅲ型胶原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心脏病变在早期CKD大鼠动物模型中即已经存在。表现为重量增加、间质纤维化、胶原增多等。  相似文献   

12.
老年医学     
调查沈阳地区45~75岁1905名,检查体重、血压、血脂等13项临床及生化指标以及肥胖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女性体重、男性收维压、甘油三醋、血糖、尿酸、男性血钙、女性血磷,血中球蛋白以及肥胖、男性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等指标,老年期显著高于老年前期,男性体重女性收缩压、血胆固醇,未见因年龄增长而显示明显差异,舒张压在老年前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13.
老年糖尿病病人和健康人血清铬及尿铬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7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和5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了血清铬和尿铬测定。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清铬0.22~0.36μg/L,尿铬4.54~5.90μg/L,明显低于健康老人0.66~0.84μg/L和7.80~9.68μg/L(P<0.01)。提示糖尿病病人可能缺铬。同时,发现女性糖尿病病人尿铬明显高于男性(P<0.01);同年龄组的血清铬无差异,但是>70岁者尿铬均高于60~70岁者;而且高血糖值病人血清铬明显低于低血糖值者,但尿铬值高于高血糖者。结果表明,随着增龄,铬在体内的丢失较多,排泄增加,并与病情相关,故应根据糖尿病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增加体内铬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深圳城区健康人群峰值骨密度 (PBM )和骨质疏松患病率 ,以期为深圳地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三年调查期间体检的健康成年人 747名 ,年龄 2 0~70岁 ,每 5岁一个年龄段分为 10组 ;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并得到峰值骨密度 (PBM )值。结果 男性各部位PBM值出现在 2 5~ 2 9岁 ,女性除Ward’s部位PBM值出现在 3 0~ 3 4岁外 ,其余部位PBM值均出现在 3 5~ 3 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 :女性 5 0岁为 2 3 % ,60~ 70岁为 67% ;男性 60~70岁为 5 4%。深圳城区女性髋部PBM高于南宁 (P <0 .0 1)和广州 (P <0 .0 5 )而与北京相近 ,腰部PBM低于北京、南京 (P <0 .0 5 )而高于南宁 (P <0 .0 1)。男性PBM腰部和髋部低于北京 (P <0 .0 5 ,P <0 .0 1) ,高于南宁 (P <0 .0 1) ,与广州、南京相似。结论  1.女性骨质疏松症于绝经后五年出现高峰 ;老年时期骨质疏松症又达一个高峰 ,且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男性。2 .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提高PBM开始  相似文献   

15.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方法:对3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腰椎(L2-4)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血和尿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OP)组的BMD和BMC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比对照组下降21.6%和25%;OP组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酸(ALP)和C端骨钙素(BGP)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上升25.4%和222%;骨吸收指标尿羟脯氨酸与肌酐的比值(HOP/Cr)和Ⅰ型胶原N-末端肽与肌酐的比值(INTX/Cr)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上升22.6%和223%。OP组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均在正常低限或低于正常水平。结论:腰椎(L2-4)BMD和BMC是诊断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依据;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一部分人属于骨代谢高转换型;雄激素对老年男性骨量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老年男性维生素D缺乏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尿门蛋白或用血肌酐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来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DN),尚无早期诊断DN的敏感指标。前期研究发现尿胶原代谢的改变与肾脏损伤关系密切,在尿白蛋白分泌增多之前,尿中胶原蛋白片段分泌异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河南省地甲病流行地区不同劳动强度7—14岁健康青少年24小时尿肌酐排泄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从1440份样品测定结果表明:7—14岁男、女各年龄组24小时尿肌酐排泄量为山区明显高于丘陵和平原(P>0.05);24小时尿肌酐排泄量随年龄、体重的增大而增多,相关分析均呈高度正相关,P<0.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在两性之间各年龄组肌酐均值均为男>女;7—12岁男、女24小时尿肌酐均值均低于成人,13—14岁男、女均值接近成人。因而我们建议:对7—14岁人群使用午后一次随机尿样在换算24小时总尿碘量时,肌酐系数应采用不同地形、不同性别、年龄的相应肌酐系数,13—14岁男、女青少年也可采用成人肌酐系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72例老年Ⅱ型糖尿病病人血清锌、血糖及尿锌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健康老年人和健康中青年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老年糖尿病组尿锌排泄量明显增多,血清锌含量降低,血糖浓度与尿锌排泄量呈正相关。健康老年组血清锌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地甲病轻病区50例(7~14岁)健康儿童,50例(18~45岁)健康成人24小时尿碘、肌酐与下午一次尿碘、肌酐测定,讨论尿碘含量的表达方式。实验结果表明1、被测人群尿肌酐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变异范围较大。如用尿碘、肌酐比值法表示尿碘测定结果,必须使用当地人群的肌酐排泄量进行校正;2、一次尿碘与24小时尿碘用μg/dl(浓度法)表示,二者呈正相关,说明一次尿碘用浓度法(μg/dl)表示优于尿碘、肌酐比值法。  相似文献   

20.
有关老年前期和老年期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国内报道不多。本文于1987年随机观察了87例老年和老年前期健康男性头发中锌、硒,钻、锰和铜含量的变化,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在长春市居住3年以上,生活水平相近的,排除明显的慢性疾患的没有染发史及锌(Zn)、铜(Cu)、硒(Se)、钻(Co)、锰(Mn)职业接触史的健康男性87例,年龄45~65岁。其中老年前期39例,老年期48例。发样采集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