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这是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藏疾病的传变次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对乘侮的概括说明。我在10年的临床实践中,渐渐体会到这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题一:试释《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的道理并举例说明。答案:此段讲五行乘侮的规律。气指五行之气(木、火、土、金、水),本行气有余(过亢)则乘制其  相似文献   

3.
1.如何理解五行中的相克与乘侮。答: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异常的乘侮现象。相乘、相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五行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医教材中,均把“五行生克乘侮”作为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认为“生克”是言人体生理之常,“乘侮”是言人体病理之变。如《中医学基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北京中医学院主编)说:“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  相似文献   

5.
(4)五行相侮与相乘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有它的正面,也有它的反面,有其正常,也有其反常。五行相侮与相乘,就是均势平衡的局面破坏,而造成反常的现象。因为五行之中,任何一行发生太过与不及,它的生尅,就会失去平衡,制化也受到破坏,因此产生了相侮与相乘的反常变化。所谓相侮,即是反尅的意思;所谓相乘,  相似文献   

6.
掌握五脏乘侮传变,对于医者在临床中分析病机,判断转归,辨证立法,选方用药有着指导的意义。《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太过,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乘侮传变是指脏腑疾病发生相克太过或反克关系的病变。  相似文献   

7.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马柳玲 《新中医》2010,(2):114-115
<正>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认为五脏分属五行,机体要保持健康,则需要五脏各司其职,相互生化制约,使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调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一脏的盛衰可影响整体的平衡,出现不同的证候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行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胜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似文献   

9.
“金水相生”者,犹言肺肾互相滋养,相须以为用也。五行中复有五行,每行中各具一太极,其间既可互克,亦可互生。《医贯》云:“世人皆日金生水,而余独日水生金”。陈修园评云:“语虽离奇,却具至理”。金水相生之义,所关医学甚巨,以之论肺肾两脏,在生理则有相生之义,在病机则有相传之能,于治疗则有同济共须之妙。何以见生理之相生?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论述 ,一般认为属阴虚发热。《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节亦认为此为治疗原则 ,笔者未敢苟同。  首先 ,从《至真要大论》原文看 :“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紧接的下一段为 :“服寒而反热 ,服热而反寒 ,其何故也 ?岐伯曰 :治其王气 ,是以反也。”根据原文之意 ,是说用寒凉药治疗热病而反发热者 ,是阴分不足 ,当滋阴 (即求其属 )。而其下一段内容则表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  相似文献   

11.
1 未病先防 未雨绸缪,保身长全,也就是“无病重防”之意,此乃“未病先防”第一要义。而防病之道,养生为要,“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相似文献   

12.
中医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概括性地阐释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复杂有机联系以及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并指导遣方用药、防病传变等。历代医家对中医五行的阐释不断完善,产生了五行生克关系,最终《黄帝内经》的问世才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以生克乘侮来解释和推演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理论体系。文章通过对五行的沿革、五行与五方关系、五行的气化递转及病传规律和五行相关临证经验等展开论述,旨在探讨中医五行生克乘侮的核心内涵——区域空间性和能量流动性。研究指出五行中每一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流通的区域空间,并通过表里经络扩展了其空间的外延。某行触冒邪气或内伤七情,都会引起该行的寒、热、虚、实之变,进而导致通过该区域空间的能量流转不利,所以五行的相克、相乘、相侮都有其空间和能量基础。以区域空间来看待五行的层次传递,可以更好地扩大针灸的取穴广度,为临床“就近取穴”提供理论支持。临床取穴就可灵活而多变,可在五行的本行经络取穴、在五脏所在的环状区域就近取穴、在其区域的上下出口取穴、也可在五脏的表里相关区域取穴,从而进一步达到指导临床诊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丽佳主任医师从事呼吸系统的临床工作多年,悉心钻研,虚心学习,不断在临床上总结经验,提升医术,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肺脏疾病辨证治疗的学术思想更为系统。马丽佳认为肺脏娇嫩,其特性为喜润而恶燥,故其以润为用,又因肺为气之本,若肺病日久不愈,必然损耗肺之气阴,所以在临床辨证施治之时,常用以“虚实兼顾,清补并行”之法。五行之间生克制化,五脏分主五行,故脏与脏之间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肺脏属金,土生金,金生水,土为金之母,水为金之子,母子一体,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肺病日久者,子盗母气伤脾胃,母病及子伤水脏,故马老师在临床治疗肺病患者时常常依据五行相生关系加以论治,对于肺病日久,母病及子,肺肾两虚者应“固本培元金水生”;针对子盗母气肺脾两虚者马老师提出则应“补脾益肺绝痰源”;五行相生亦有相克,肺属金,肝属木,若肝郁日久,便会出现木旺侮金之反克之相,针对此类患者,马老师常用“佐金平木”法,疏肝郁,畅气机,平木旺,和五行。除此之外,脏与脏之间密切相关,脏与腑之间亦有联系,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联系,构成表里,经气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连,治疗疾病时需表里兼顾,脏腑同调。  相似文献   

14.
1 “木郁达之”的理论依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木为五行之一,归属于肝,取其喜生发条达而恶抑郁,来类比肝的生理功能。“郁”引申为滞塞,即气机壅遏不畅。“达”即为通,有疏通、条达之意。“木郁”即肝郁,是因情志不遂或发泄太过或阴血不涵,导致肝气郁滞,升降失常。“达之”是使郁结的气机,通过“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而畅通豁达。2 肝脏在妇科疾病中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5.
针灸问答     
8、为何胃经属阳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五谷之腑”之称。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的说法。胃在五行之中属于戊士,土为万物之母,土具坤德,位居中央而灌溉于四旁。胃虽属阳土,而实寓有阴性的坤母之义。腹为阴是与背相对而言。头面胸膈为阳,其经脉起于头面而属阳,下肢前面亦属阳,阳多阴少,具有阳中有阴之意。故阳明胃经属阳经而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中的“五行”说,虽然来自哲学,但并非袭用其物质质料的意义,而是把它作为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而加以运用的。“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亦不等同于五种自然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人体脏腑系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机制,为人们防治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作为哲学理论,“五行”说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但在古代医家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并未完全受“五行”框框的限制,而是有所突破的。因而不能把哲学“五行”说的缺陷完全看作中医药学“五行”说的缺陷,二者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7.
天壬小考     
《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丈夫二八亦天癸至。无“天壬”之说。任继学教授提男子当为“天壬”,亦有所本。考“壬”字,《说文》:“位北方也,阴极阳生”。《释名》曰:“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至子而萌也”。《史记·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据此则壬、妊、任三字通,为怀孕之意。然“壬”为天干之九,癸为天干之十,皆属北方水位。水为万物之母,故壬癸皆为天一之水。壬属阳水,癸为阴水,验之于人则男有天壬,女有天癸,亦合阴阳五行之理。天壬之说,首见于《白虎通·五行义》。  相似文献   

18.
1饮食有节之“节”“节”之含义:《易·节卦》:“节亨苦节不可贞”,意为“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在此“节”为制度之意,是为规范的行为模式。《易·颐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此处“节饮食”为节制饮食之义,是为“饮食和德,适节无过”的饮食最高境界。《中庸》亦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颐生指养生。“饮食有节”是在《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内经》五行互藏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学说,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海、制化等内容,而对“五行互藏”讨论很少,未曾引起注意。所谓“五行五藏”,是指五行的任何一行中,皆又有五行可分。“五行者,水火水金土也”,“第人皆知五元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这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一书中对“五行互藏”作出的简明定义。“五行互藏”的思想,在《内经》中早有蕴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就是采用“五行互藏”理论和方法提出的中医特有的体质类型学说─—“阴阳二十五人”。后世医家根据“五行互藏”…  相似文献   

20.
中药具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脏之病,有虚实标本之分。而五味归经,亦有苦欲补泻之殊。按照“分经用药”的原则,酸味入五脏,亦随其各脏气的喜恶和虚实标本、五行生克关系而各有补泻。一、酸入肝为泻《内经》言:“酸入肝”、“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酸为肝的本味,长于治肝病。肝属刚脏,喜舒畅条达,恶郁结忿怒。若肝阳太过,常恐其横逆暴虐为患,故余四脏颇多补法,独治肝多用泻法。所以《内经》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泻者,吴昆解释是“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周澍亦认为“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即以酸制肝,以散为补(所谓“散”即疏散畅达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