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用18例新鲜尸体,将腰背部脊髓连同其前后根、终丝一并取出,作硬膜内终丝动、静脉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研究。在腰膨大处注射动脉以便观察,而静脉无须注射,因其暗紫色易于观察。肉眼观察后,将标本固定,然后自脊髓圆锥至硬膜囊底  相似文献   

2.
低位脊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位脊髓1例姬西团①唐立善①崔灵君①陈文凯①李迎山①低位脊髓临床又称栓系综合症或终丝牵张综合症,是一种神经轴先天性畸形,其病理变化主要为终丝增粗并张力增高,牵拉脊髓圆锥下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报道1例低位脊髓,无内终丝,脊髓与脊膜终端直接粘连。女...  相似文献   

3.
脊髓栓系的临床解剖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一组发育畸形,包括脊髓圆锥被一种或几种硬膜内异常病变栓系住或被硬膜外之脂肪瘤、骨片、瘢痕疙瘩压迫,或内外终丝粗短,牵张所致的神经症状。手术关键在于解除其压迫及牵张、松解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  相似文献   

4.
脊髓圆锥发育异常是由胎儿神经管发育异常造成的,可导致脊髓圆锥末端上行受阻且被栓系在椎管内而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文章综述了脊髓与脊柱的胚胎发育学及相关病理改变、超声对于扫查胎儿脊髓圆锥的优势、超声定位脊髓圆锥末端方法的研究进展(椎体定位法、肾上极定位法、测距法、三维超声定位法)、对比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应用于扫查胎儿脊髓圆锥的优势、超声检查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的关系,提出应用超声准确定位胎儿脊髓圆锥末端的正常位置,明确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胎儿的脊髓圆锥差异规律,对发现脊髓先天性疾病、实行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严重神经系统畸形胎儿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脊髓圆锥部进行SPR和SAR手术提供定位、入路和辨认神经根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 14具儿童脊柱标本 ,显露脊髓圆锥及其马尾神经。观测该区域神经根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脊髓圆锥末端大多数平对L1椎板。L1神经根硬膜出口亦位于L1椎板范围内 ,神经根在该区域按顺序排列。S1后根最粗 ,S2 明显变细 ,S3~ 5最细。神经后根进入脊髓角度以L5最大 ,S1其次 ,S2 角度骤然变小 ,与脊髓接近平行。结论 :仅处理L1椎板即可满意显露所需处理的神经根。 6cm皮肤切口即可达显露要求。根据终丝 ,L1神经根硬膜出口 ,S1和S2 的形态特征以及节段血管等四个方面综合鉴别能准确辨认神经根。  相似文献   

6.
在20具童尸上,观察了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位置关系、各对脊神经根间交通支的连系情况和脊髓圆锥下极的位置,提出推定脊髓节段与椎骨两者位置关系换算公式的修改建议,讨论了临床上有关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胎儿脊髓脊柱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瑞  张秀兰 《解剖学杂志》1998,21(3):229-232
用193例正常胎儿尸体观察测量了脊髓的全长、重量,体积,颈膨大,腰骶膨大及终丝等方面出生前的逐月发育值及的变化。在4个月时脊髓已脱离了骶管;出生时脊髓下端位于腰2 ̄腰3椎体间高度;硬脊膜囊下界位于骶1 ̄骶2椎体间高度;外终丝止点基本在尾1 ̄尾2椎体间;脊髓长与身长之比逐月下降,至出生前约为1/3;脊髓重与体重之比始终保持在0.1%左右,脊髓发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可为教学及临床提供基本的参考数  相似文献   

8.
国人的脊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等采用110例中国人尸体对脊髓本身及其周围关系进行了肉眼的观察,其中100例为乳儿至三岁的小儿(男43,女57),10例为成人(男8,女2)。 1.脊髓长度,从乳儿到三岁的脊髓全长随着年龄而增长,自17.21—24.50厘米男女两性无显著的差异。成人的脊髓全长平均数:男性为43.58厘米,女性为43.46厘米。 2.脊髓长与身长之比,从乳儿至三岁脊髓长的相对值较大。如与成人相比,则成人的身长的相对值大,因此小儿与成人之间有其一定的区别。 3.脊髓长与脊柱长之比,乳儿一岁及二岁都具有较短的脊柱和较长的脊髓,自1:1.58—1:1.65,到了三岁已与成人无多大差异。成人男性为1:1.71,女性为1:1.55,女性脊髓长的相对值比男性大。 4.脊髓长与坐高之比,乳儿、一岁及二岁,这三个时期都具有较长的坐高和较短的脊髓,到了三岁就显示出坐高短而脊髓长的现象,在成人更趋明显。 5.内终丝与外终丝,各期小儿的内外终丝随年龄而增长。成人的内终丝比三岁小儿长一倍,外终丝仅长1/3。内终丝与脊髓长的百分比,小儿与成人无明显差异,约等于脊髓 1/3长。 6.脊髓的横径、背腹径及周径的长度,自一岁至三岁的小儿都随着年龄而增加。 7.脊髓各部的长度,小儿至成人颈部对脊髓全长的百分比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胸部的百分比则随年龄增加而增长。据观察结果,胸部的长度无论相对值和绝对值都比其他部分长。小儿的脊髓各部长度和成人一样,胸部最长,其次为颈部,再次为腰部,骨盆部最短。 8.脊髓各部长与当该部脊柱长之比,小儿与成人之间无明显的区别。然而腰部骨盆部的比值,小儿比成人大。 9.脊髓下端的位置,从乳儿至三岁,一般位于第Ⅰ腰椎上部至第Ⅲ腰椎下部,其中40%是存在于第Ⅰ腰椎,43%是存在于第Ⅱ腰椎的高度。与成人无显著的差异。 10.脊髓的重量,小儿时期从乳儿至三岁,都随着年龄而增加,到了三岁已达6.5~9.3克。成人脊髓的重量为17.0~24.5克。 11.硬膜下界的位置,从一岁至三岁一般都存在于第Ⅰ骶椎下部到第Ⅲ骶椎下部,只二岁男性一例存在于第Ⅳ骶椎,其中极大部分则位于第Ⅱ骶椎,占42%,与成人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排尿中圆锥部完全性骶部去传入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为从脊髓圆锥部进行完全性骶部去传入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解剖10具成人脊柱脊髓标本,测量圆锥终末点至不同骶髓节段的距离。结果:脊髓圆锥长约3cm,位于T12至L1椎体水平。从圆锥终末点S3和S2节段的长度分别为(15.9±2.3)mm和(21.6±2.7)mm。结论:在电刺激排尿时,切除圆锥终末背侧最远段25mm的后根根丝,可完全切断S2及其以下的骶部传入纤维,获得彻底的膀胱去传入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拴系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的临床特点,采用终丝切断造瘘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并分析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例脊髓拴系合并末端空洞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的空洞均向远端延伸形成终丝空洞,其中空洞位于腰骶部6例、胸腰骶部4例、颈胸腰骶(全脊髓) 2例;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小便功能和下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可合并脊柱侧弯、脊柱裂、脊髓纵裂和皮毛窦等其他神经管畸形。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采用终丝切断造瘘术,先游离并切断终丝,松解脊髓拴系,然后在切断的终丝末端做"V"型造瘘,达到引流脊髓空洞积水、防止空洞远端开口闭合的目的。根据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运动功能、反射和大小便功能,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和分级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全部病例空洞明显缩小或消失,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空洞无复发。结论对脊髓拴系合并末端空洞的患者采用终丝切断造瘘的手术方式治疗,创伤小,效果良好,可有效避免空洞复发。  相似文献   

11.
臀下神经转位阴部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重建单纯脊髓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后的会阴部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体的臀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进行了观测。结果:臀下神经以1支(45.00%)或2支(46.67%)从盆腔穿出为多,其中85.00%穿梨状肌下孔;其穿出点的位置主要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1/3(50.00%)或上、中1/3交界处(48.33%)。神经干的长大于3cm,与阴部神经穿出处相距仅约2cm。阴部神经出盆处主要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中1/3(46.67%)或中、下1/3交界(50.00%)。结论:两神经出盆处位置接近,臀下神经的长度足以直接与阴部神经缝接,用脊髓起源节段高的臀下神经转位脊髓起源节段低的阴部神经,切实易行。  相似文献   

12.
马尾近端SPR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为限制性椎板切除的SPR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例成人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脊柱标本上,对近端马尾神经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结果:马尾近端,L1前后根之间有最下一对齿状韧带,前根位于相应后根的前内侧。各节段后根在马尾近端呈冠状位的内外平排,从内向外依次为S2~L1的后根;各节段后根进脊髓处,L5和S1后根之间有明显分界线,相邻节段后根之间,均有恒定小静脉分隔。以终丝起点为定点,各节段后根与终丝之间的距离和成角从S2到L1逐渐增加。结论:在限制性椎板切除的SPR术中,前、后根的鉴别主要依靠脊髓的外侧索和L1前后根之间的最下一对齿状韧带;后根节段的鉴别主要依靠后根连脊髓处,L5和S1之间有明显分界、相邻节段后根间有恒定小静脉来定性鉴别。也可根据终丝起点水平,各节段后根与终丝之间的距离和成角来鉴别后根节段  相似文献   

13.
右肺下界的CT解剖及临床意义周俊①魏萍①杨文铎①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与活体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和尸体解剖之间的差异,逐渐被人们发现,并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运用CT扫描技术,观测到正常成人的右肺下界与传统解剖概念不同,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临床提供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应用解剖资料,在33具成尸上,对支气管动脉的支数、起始、位置、外径和角度进行了观测。讨论了避免脊髓损伤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测颅颈交界处第1齿状韧带的解剖结构,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颅颈标本18具,解剖显露第1齿状韧带等结构,观察其起止、毗邻、行程及形态;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第1齿状韧带出现率为100%,薄膜型50%(9例),致密型22.2%(4例),疏松型27.8%(5例);位于延髓上段脊髓侧方,纤维呈长三角形向外上方集中,在椎动脉后方跨越,在椎动脉的头侧止于硬膜并与之融合。其脊髓的附着部位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远端与第2~8齿状韧带融为一体,近端达延髓水平。组织学显示齿状韧带由胶原纤维组成。 结论 第1齿状韧带对维持脊髓位置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齿状韧带将蛛网膜下腔分成前后两部分,脑脊液压力不平衡可导致脊髓前后部分所受的应力不等,脊髓前方可能承受更高的压力刺激从而加重或诱发脊髓前角细胞及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这可能是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解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腹膜后腰肌间隙人路的小切口对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腹膜后腰肌间隙入路,应用腹腔镜、自制手术器械,进行椎体爆裂性骨折并脊髓圆锥、马尾神经压迫症病例的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果全部病例切口Ⅰ期愈合,椎管内骨块清除彻底。椎管减压充分,植骨块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无松动;1例L4椎体爆裂性骨折、马尾神经受压病例同时还伴有T6骨折、完全性截瘫,术后脊髓功能未恢复;4例圆锥、马尾神经受压,术后功能基本恢复。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腹膜后腰肌间隙人路的小切口腰椎手术,可以完成椎体爆裂性骨折并脊髓圆锥、马尾神经压迫症的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犬马尾与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从马尾和骶神经根途径开展犬的神经泌尿学研究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3只犬灌后进行解剖,并对22只犬进行术中观察,总结马尾、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结果:犬的盆底器官由S1~S2脊髓节段和神经根支配;脊髓圆锥延续较长,达L6椎体下缘,而马尾神经较短;髓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直至后根神经节处,长1~1.5cm。结论:犬马尾和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测下颈椎椎弓根及其与相邻的脊髓、硬脊膜、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关系,特别是与硬脊膜、硬膜外窦的关系,为安全、准确地置入下颈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32具成人C3~C7段颈椎标本进行测量,内容包括:椎弓根与其上下神经根的距离、与硬脊膜的距离、与椎动脉和硬膜外窦的关系。结果椎弓根与其上神经根的间距为1.18~1.40 mm,与其下神经根间距为2.33~3.11 mm,与硬脊膜的间距为2.75~3.33 mm;椎弓根与椎动脉和硬膜外窦几乎没有距离。结论颈椎弓根内邻脊髓、硬膜窦,外邻椎动静脉,上下有神经跨越,且椎弓根较狭小,充分评估且个体化,才能防止损伤周围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连线作为定位椎体或椎间隙的可行性。 方法 216例正常成人,其中男98 例,女118 例,年龄 18~94 岁。均行胸腰骶椎立位X片和MR SE序列矢状位片,测定脊髓圆锥、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对应的脊椎位置,并利用Reimanm方法进行量化,所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 脊髓圆锥、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连线对应的脊椎位置分别为L1下三分之一(29.72±2.032)、L4~5(16.11±1.192)和L2~3(24.69±1.909),且后两者男女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肋架下缘对应的脊椎位置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立位时,髂嵴连线对应的脊椎位置绝大部分为L4~5或L4,肋架下缘对应脊椎位置集中分布于L2~3,两者均能用于定位椎间隙的序数;两者结合定位可更好的减少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20.
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甲状腺下动脉的处理和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0例(男30例,女10例)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分离暴露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气管前间隙、喉返神经等结构,观测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分支特点、与喉返神经分支的关系,以及甲状腺下动脉与甲状腺下极等解剖标志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1)甲状腺下动脉基本上位于颈深筋膜中层的后方,只有在接近甲状腺侧叶的后缘处进入甲状腺假包膜后很短一段位于颈深筋膜内;(2)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之前72.5%为3支型;(3)甲状腺下动脉分叉点分位于甲状腺下极后外上方;(4)喉返神经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类型有5种。结论:掌握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有效控制出血和保护喉返神经,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