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 拉米夫定组43例,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每天100mg至产后30d。对照组52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其新生儿于生后2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6.3%)明显低于对照组(32.7%),P<0.05。两组孕妇有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为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拉米夫定组 43例 ,孕 2 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d。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 7% ) ,P <0 0 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韩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31-633,63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1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4.6%,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2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为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的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且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危害我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3.5亿,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1.25亿,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其中30%-50%的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而富内感染则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情况。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阴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中HBV-DNA。结果:502例HBsAg阴性孕妇血清HBV-DNA阳性40例,其中27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总阳性率5.38%。以HBeAb+HBcAb+组合模式的宫内感染率最高,达12.50%,而HBVM全阴性者发生宫内感染率最低,为1.10%。结论: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sAg阴性孕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对发现其HBV宫内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与干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资料表明有30%~50%HBV感染者源于母婴垂直传播[1]。近年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阻断HBV母婴传播进行大量的研究,并提供可靠的阻断措施,但仍有15%~25%的失败率。本文对HBV宫内感染的机制和阻断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报道,为探讨更  相似文献   

7.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 方法:历史对照组只对婴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HBIG组母亲孕晚期3 mo每月肌注200 u的HBIG;婴儿出生时、半月龄时分别肌注200 u的HBIG,并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随访两组婴儿HBsAg变化情况,采用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结果:历史对照组HBV宫内感染率5.34%,随访时婴儿HBsAg转阳率5.15%,HBV感染慢性化率87.5%;HBIG组分别为5.26%,0,18.18%.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1.000),但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具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9, 0.001). 结论: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不明显;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对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患有乙型肝炎的父母,拥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如果孩子被乙肝病毒(UBV)感染,将给整个家庭以及孩子一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传播途径晋城市人民医院(048000)李安荣张卫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是指发生于受精卵形成至分娩发动前的子代HBV感染。其以新生儿外周血HBV抗原标志物阳性且不易被生后所采取的主、被动免疫措施所阻断为主要特征〔1〕。可...  相似文献   

10.
母婴间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的孕妇可产生宫内垂直传播,使大多数新生儿血中携带HBV[1,2]。通过母乳喂养能否加重这类新生儿的HBV感染,或使少数脐血正常的新生儿吸吮携带HBV标志物的母乳获新感染。我们通过长期追踪观察,多次复查,得出了新的结...  相似文献   

11.
一、HBV的母婴传播率和宫内感染率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很高,大约为10%~15%,孕妇携带率与一般人群相近,HBsAg(+)和e抗原(HBeAg)(+)的母亲(称为双阳孕妇)是高危人群,其围生期传播率平均可达85%,这些婴儿如果不经免疫干预,大约有90%今后将成为HBsAg携带者.  相似文献   

12.
周祖文 《医学文选》2001,20(5):713-715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有近 3亿 HBV携带者 ,其中我国占 45 % [1 ] 。而母婴垂直传播是 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估计约有 30 %的 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 ,亦是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阻断母婴 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2 ] 。近年来 ,国内外对母婴 HBV垂直传播途径及其阻断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率  一般认为 ,母婴传播的决定的因素是母亲 HBs Ag的滴度及 HB…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 收集拉米夫定治疗的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HBV基因型B型对拉米夫定的应答率为45.4%(10/22),C基因型的应答率为20.7%(6/29),两组应答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B基因型的HBeAg的血清转换率为31.8%(7/22),C基因型为13.8%(4/2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疗效较C基因型好,HBV基因型可能是预测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采集脐血行乙肝标志物、PCR-HBV-DNA检测,孕妇产后1~4d内取静脉血进行乙肝标记物检测。【结果】脐血PCR-HBV-DNA阳性1例占1.2%(1/86)。母血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宫内感染的危险度(OR)分别为0.697(0.586~0.786)、50.792(13.082~197.204)、0.103(0.032~0.338)、2.261(0.587~8.712)。母血HBeAg阳性(含HBcAb阳性)组的脐血HBsAg阳性百分数(31.0%)、HBeAg阳性百分数(72.4%)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分别为3.92%,3.92%)。性别与是否宫内感染无显著相关,母血HBeAg与脐血HBsAg特别是HBeAg显著相关。【结论】孕妇血中HBeAg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性别与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已被证买,但感染频率报道不一,本文报告本地区HBV宫内感染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 1986年3月~1987年5月在苍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以及妊娠5个月以上自愿引产的孕妇,RPHA法检测HBsAg滴度在1:16以上者共61例。其中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观察孕期应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免疫球蛋白阻断其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②方法 将8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4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 (HBIG) 3次 ;对照组 4 4例 ,仅随访查体不用药。胎儿娩出后 ,检测所有出生新生儿股静脉血HBsAg、乙肝表面抗体 (HBsAb)及HBV DNA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注射 ,随访新生儿至生后 8个月时 ,复查上述指标。血HBV DNA含量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③结果 孕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的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血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 c=7.4 3、6 .5 6 ,P <0 .0 5 ) ,HBsAb阳性率两组无差异 (χ2 c=5 .88,P >0 .0 5 )。随访新生儿至 8个月时 ,两组婴儿HBsAg、HBsAb及HBV 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c=9.38、8.81 ,χ2 =4 .36 ,P <0 .0 1、0 .0 5 )。④结论 孕期应用HBIG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 ,联合新生儿主被动免疫 ,尚能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麦风和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6):1188-1190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研究中,宫内感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宫内感染的途径及影响因素不是十分明确,宫内感染的防治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HBV宫内感染率、宫内感染的途径、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的探讨,论述了HBV宫内感染的转归和诊断依据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随着HBV宫内感染诊断技术和免疫治疗技术的进步,HBV宫内感染的防治措施将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于妊娠28周起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观察组于妊娠28周起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直至分娩后4周。比较2组宫内感染率、肝功能复常率、HBVDNA下降率、HBVDNA转阴率、孕妇对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淆疗有效率达90.0%,肝功能复常率100%。对照组宫内感染率(50.0%)明显高于观察组(15.0%)。两组用药期间及分娩前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所有婴儿生长发育未见异常。结论妊娠晚期使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乙肝宫内感染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87例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8.9%.结论:通过加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围产期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