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血小板TPO受体c-mpl mRNA基因转录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sandwich-ELISA)测定5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同时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mpl mRNA的相对量,  相似文献   

2.
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胆石症病史,因肝功能异常33年,乏力、纳差、腹胀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以及B超检查均发现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肝功酶谱,血糖、血脂以及电解质均正常;血液常规检查,2次Coulter-JT血液细...  相似文献   

6.
7.
血小板检测是研究止血与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参数可靠性的基础,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现在各种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已广泛使用,它不仅改善了实验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提供了许多新的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仪器检测法与镜检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患者血常规测定结果血小板值偏低现象进行正确分析 ;方法 :使用SymexF - 82 0型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进行测定 ,对测定值 <10 0x10 0 9/L者与传统的手工法计数相比较 ;结果 :使用仪器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测定 ,血小板值 <10 0× 10 9/L者 182例 ,其中测定值前面带有字母L、D、M和U者共 14 0例 ,与传统的手工法计数相比较 ,带有字母L、M和U者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带有字母D和不含任何字母者 (P >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仪器法和手工法血小板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 :Symex F82 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采用电阻法与显微镜观察不同 ,它不能识别血小板聚集而造成血小板数量假性减少 ,因此 ,临床检验工作者对仪器法计数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结合临床的同时 ,时刻不容忽视传统的手工法进行复核 ,以免假性血小板减少造成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TJ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明原因多部位出血性血小板产现是一新型出性血疾病,特征为同一血小板对常规诱导阈值浓度的各种诱导剂可有正常或有缺陷的聚集反应。观察同一患者聚集的、不聚集的和静息的血小板,在电镜下的超向一结构。结果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均符合正常对照者形态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雅安市2081名体检者血小板参数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我院普通人群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血小板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减少趋势,PDW和MPV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结论雅安市2081名体检者血小板参数各项指标正常。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四参数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STK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及有并发症患者各40例进行静脉抗凝血血小板四项指标的测定,并与40例健康人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有并发症组MPV、PDW、PC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四参数测定对2型糖尿病有并发症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研究龙岗区各医院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计输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算出血小板增值(CCI);对治疗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其输血小板前和后1h的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hCCI>7.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92.3%(36/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5.2%(40/4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χ2=0.297,P>0.05);24hCCI>4.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46.2%(18/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5%(38/4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χ2=18.60,P<0.01);用于治疗性输注时,在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无显著性(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t=2.447,P<0.01)。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不佳,而用于治疗性输注时效果优于新鲜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9):837-841
目的探讨全血保存温度对血小板(PLT)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肘静脉血于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的真空管,充分抗凝,采血即刻(对照组)及4℃(4℃组)、室温保存(室温组) 4、8、24 h制备血涂片,进行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对照组及4℃组、室温组4、8、24 h的PLT数量、大血小板比例(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及4℃组、室温组4、24 h PLT表面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检测对照组及4℃组、室温组4、24 h PLT内Ca2+浓度。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4℃组和室温组PLT体积增大,且室温组PLT体积增大更加明显,并出现空泡现象,PLT结构较疏松。与对照组比较,室温组和4℃组保存4、8、24 h的P-LCR、MPV、PDW均显著增加(P <0. 05)。室温组保存4、8、24 h的P-LCR、MPV和PDW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保存8、24 h的P-LCR和MPV与4 h比较显著增大(P <0. 05); 4℃组保存24 h的P-LCR和MPV与8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保存4、8 h的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保存24 h的PDW与4、8 h时比较显著增大(P <0. 05)。与室温组相同时间点比较,4℃组保存4、8 h的P-LCR、MPV和PDW显著降低(P <0. 05)。4℃组与室温组保存24 h的P-LCR、MPV和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室温保存4、8、24 h组和4℃保存4、8、24 h组各组之间的PLT计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室温组保存4、24 h及4℃组保存4、24 h的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0. 05)。与室温组同时间点比较,4℃组保存4、24 h的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5)。室温组保存24 h时的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与4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保存24 h时的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与4 h时比较显著升高(P <0. 05)。与对照组比较,室温组保存4、24 h PLT内Ca2+水平显著升高(P <0. 05)。对照组及4℃组4、24 h的PLT内Ca2+水平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 05)。与室温组同时间点比较,4℃组保存4、24 h的PLT内Ca2+水平显著降低(P <0. 05)。室温组保存24 h时的PLT内Ca2+水平与4 h时比较显著升高(P <0. 05)。结论全血标本4℃保存并在4 h内完成检测,可以最大限度维持PLT原始状态,提高PLT检测相关指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方法 采用库尔特-JT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CoulterJT)对200例正常老年人(61-80岁)与200例正常成年人(30-50岁)进行静脉抗凝血血小板四项参数对比分析。结果 血小板计数(PLT)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压积(PCT)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平均血小板压积(MPV)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正常情况下。老年人与成年人相比。其单个血小板的大小和体积有明显减小,血小板的体积与血小板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对老年人的血小板进行分析时。不应只观察其数目的多少.同时应对其血小板的PLT、PCT、MPV和PDW的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艳 《广西医学》2006,28(10):1595-1598
近年来,准确计数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已成为血液学和检验医学界的热门课题,其原因有二:一是临床上需要输血小板者日益增多;二是迄今为止,所有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标本,其准确性都比较差,亟需研究改进.准确计数血小板实非易事,血小板体积小、无色、易粘附,当血液自血管破损处流出时,血小板一经与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或组织成分接触,立即以极快的速度粘附于破损的血管壁,使采得的血小板数比血中实际血小板数为低,皮肤穿刺采血比静脉采血所得的血小板数更低[1].  相似文献   

18.
AP921具有明显的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体外实验表明,AP921水提取物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81.5%,与银杏内酯B(同期对照)的抑制作用相似。体内实验表明,受试者口服AP921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后,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醇提取物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抑制作用,而水提取物只表现为对PAF的抑制作用,提示AP921中含有较特异的PAF拮抗成分。AP921抗PAF作用的发现为该药抗风湿作用的机理和研究该药有效成分奠定了基础,并为PAF拮抗剂的开发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9.
9例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部分出血患者经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为了了解引起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我们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HLA抗体(HLAAb)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Ab)检测,并对我院所用机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了监测,包括浓缩血小板总数、红细胞混入数及白细胞混入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ysmex XT-4000i型全血细胞分析仪光学法血小板(PLT-O)在低值PLT计数准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7例PLT计数≤60×109/L的住院患者标本,在RBC/PLT通道检测电阻抗法PLT-I,在RET通道检测光学法PLT-O,同时手工显微镜计数法计数PLT-M并涂片镜检.以PLT-M计数结果为参考方法,采用秩和检验的K-W检验判断3组数据的计数结果有无差异,如有差异则进行Mann-Whitney检验分别比较手工法与光学法、手工法与电阻抗法的计数结果有无差异.结果:3种方法PLT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与手工法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阻抗法检出结果高于光学法和手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法PLT计数结果在低值PLT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当仪器电阻抗法PLT计数≤60×109/L(本室复检标准)时应打开RET通道检测PLT-O,以光学PLT结果作为可报告参数报告结果并及时涂片镜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