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题解]本文选自《理瀹骈文》。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外治法的专著。书中介绍了外治法的历史、理论根据以及膏药的制法、用法、治疗范围和作用等,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作者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先,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的外治法专家。吴师机把积累十余  相似文献   

2.
【说明】本文选自《河东先生集》卷三十二,据宋代世采堂刻本排印。作者柳宗元(公元774-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二十一岁中进士,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司的副长官)等职。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遭到大官僚地主、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对,这次改革不久归于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又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剌史,四十七岁时死于柳州。在文学上,与韩愈齐名,世人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所作诗文,颇多名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相似文献   

3.
(理瀹骈文》为清代吴师机撰著,原名《外治医说)。该书是以骈体文写成的以膏药为主的一部外治专著。“骈”,原指两马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称之义。“骈文”,即骈体文,是一种每句4字或6字相对偶的文体。柳宗元云:“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形容这种文体的构思和文辞,象锦绣那样精细美丽,读之朗朗上口。“理”。  相似文献   

4.
【说明】本文选自《医方集解》,为自序。作者汪昂(1615~1694?),字讱庵,休宁(今属安徽省)人,而寄籍丽水(今属浙江省)。他原为诸生,三十一岁入清之后,弃举子业。虽“不业岐黄,又学无师授”,但笃志方书,好集医方,生平行事不详。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行文浅显扼要,流传较广。《医方集解》成书于1682年,收采较博,注释亦详,选录临床常用方剂七百余首,“理法全宗古人,  相似文献   

5.
《理论骈文》原名“外治医说”,系清代吴师机所撰,为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的专著,被后人尊为“外治之宗”。其中虽以膏药方居多,但其原注中亦不乏有关按摩导引养生的精辟之论。笔者仅就书内有关气功及自我按摩部份内容,刍议如下。一、小周天法方法:闭目静坐,鼻吸清气,降至丹田,转过尾闾,随即提起,如忍大便状,  相似文献   

6.
7.
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标志着中医外治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是划时代的著作,书中细数外治之善,创新性的提出了三焦分部论治理论,成为中医外治史上的一颗熠熠明珠。该文就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详释及探讨,以期为中医外治医学增添些许砖瓦。  相似文献   

8.
《理瀹骈文》中的鼻药疗法山西医科大学(030001)秦雪梅漆小梅杨春荣谢茵主题词:@《理瀹骈文》鼻药疗法综述《理瀹骈文》[1],原名《外治医说》,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的专著。作者吴师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他毕生致力于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研究,除膏药外,...  相似文献   

9.
10.
《理瀹骈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治法的专著,该书将脐部与心口、丹田并列为外治三大施治部位,尤其对脐部的运用重视有加,该部位施治方法多样,治疗疾病众多,为后世脐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予尝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我曾经论述治病有五种困难:辨识病症、治疗疾病、饮服药物、开处方、辨别药物,这五个方面。尝(chang常),曾经。五,数词做谓语。“此五也”,为判断句。今之视疾者,惟候气口六脉而已。现在看病的人,只是诊断寸口和六脉的脉象。候,诊候,诊察。气口。印寸口,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六脉,此指浮、沉、长、短、滑、涩六种脉象。详见《难经·四难》。古之人视疾,必察其声音、颜色、举动、肤理、情性、嗜好、问其所为,考其所行,已得其大半,而又徧诊人迎、气口、十二动脉?湃苏锊?一定要诊察病人的声音、颜色、举止动作、肌肤纹理、性格特点和思想情绪、以及爱好,询问病人所做的事,考察病人实际做的情况,(这样)已经得到病症的一大半情况了,同时又全面地诊候人迎、寸口、十二动脉的脉象。情性,指性格特点和思想情绪。自然精神状态谓之性。思想情绪谓之情。行,实行,实际做。徧,遍的异体字,普遍,全面。人迎,颈部结喉两侧的动脉,又称“人迎脉”,为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设的三部脉之一的“人迎”。十二动脉,指十二经脉循行中有脉搏应手的部位。疾发于五脏,则五色为之应,五声为之变,五味为之偏,十二脉为之动。如果疾病在五脏  相似文献   

12.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社会上有人认为神仙可以凭学习获得,不死可以凭努力达到。又有人说上等寿命只能一百二十岁,这是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超过这个寿数以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这两种说法都是违背实情的。请让我尝试着粗略地谈谈这个问题。或有,有人,无指代词。下句“或”同。谓,认为。以,凭。上寿,上等寿命,最高寿数。妖妄,虚假荒谬。妖,怪异。妄,荒诞。两,指上述的两种说法,失,违背。情,实情。  相似文献   

13.
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专家陈亦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译释》(以下简称《译释》)第三版,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认为,三版《译释》有如下几个特点:1 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译释》分上、下两编.为了学习《伤寒论》者的方便,作者首先在上编对《伤寒论》进行了总的概括,对《伤寒论》中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编分《太阳病篇》、  相似文献   

14.
【说明】本文选自《皇朝文鉴》卷127。后者为南宋吕祖谦奉敕编选,初名《圣宋文海》,周必大奉旨作序,后名《皇朝文鉴》,至商辂作序,改名《宋文鉴》,凡150卷,选录北宋时期诗、赋、杂著等800余篇,当时颇铄于众口,然祖谦所录关于学术治法者最多。朱嘉尝语学者,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宋代之文,亦以此书为赅备。其分类甚详细,杂体中有药名。  相似文献   

15.
高婷  田硕  白明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2020,15(9):1360-1363
目的:分析《理瀹骈文》中妇科用药的配伍规律,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理瀹骈文》中收录的治疗妇科的方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理瀹骈文》方中妇科用药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理瀹骈文》收录治疗妇科疾病的方135首。在纳入标准的全部方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五味中药分别是当归、姜、熟地黄、川芎、甘草。药味甘、辛最为常见,药性主要集中在温、平。归经中脾经、肝经、心经最为常见。对《理瀹骈文》中治疗妇科疾病的方中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24组。结论:通过对《理瀹骈文》中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进行分析,统计治疗妇科疾病中药的配伍规律,发现治疗妇科疾病多以甘辛药当归为主,吴师机常与甘温药熟地黄、辛温药川芎、甘平药党参等组合使用,并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数理统计法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现代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本书为清·吴师机所著,是一部外治法和理疗科专书,此书无论在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方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书中观点明确,说理透彻,不牵强附会,溯流探源、重视实践,治疗方法灵活机动.现就此试论如下:一、态度严谨,实事求是吴氏对外治法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他对外治法的评价,并未言过其实,强人仿效,而是以理服人.他说:"内外治皆足防世急.而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者乃无一失.吾为医家计,似不可不备此外治一法."可见,吴氏研  相似文献   

17.
吴尚先《理瀹骈文》是我国医学史上系统阐述外治法的专著。《理瀹骈文》详尽地阐释了脐疗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与作用效果。在理论基础上,源于《内经》《难经》等经典,又糅合诸家学说,在辨证论治指导下说明内外同理之义;在操作方法上,吴氏脐疗法又有敷脐、熨脐、灸脐、罨脐、贴脐等诸多治法,赋予不同特点与适应证;在作用效果上,吴氏不但强调脐疗法可以"统治百病",更是在防治结合思想下指导养生保健,影响深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8.
(一)《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对原文中的“四维相代”,历代医家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四维”指四肢,“四维相代”是指四肢更迭为肿。如张景岳云:“四维,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马莳云:“水气泛溢于四肢,而为肿胀之疾,其手足先后而肿,此四维之所以相代也。”姚止庵亦云:“四维者,四肢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气虚,则手足浮肿,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此外,或谓为四时之气相代,如杨上善云:“四时之气,各自维守,今四气相代,则卫之阳气竭。”或谓筋骨血肉相代,如王冰说:“筋骨血肉,互  相似文献   

19.
探讨《理瀹骈文》关于敷脐疗法作用及其机制。认为其外治之理,源于内治;辨证施治,适应症广;灵活应用,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20.
【说明】本文收入《医史》,选自该书卷五《李杲传》。作者砚坚,即砚弥坚,一名贤,字伯固,元代应城(今属湖北省)人。坚于元初以名士招致北方。定居(河北)真定,以授徒为业,选拔为真定儒学教授及国子司业,旋以疾辞归。长于古文,著有《郧城集》。《医史》的编著者李濂,字川父,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武宗正德年间进士,授知州、同知、佥事等官职。少有才智,初受知“前七子”之李梦阳,后不屑附和,里居四十馀年,以古文名于时,著有《祥符乡贤传》、《祥符文献志》、《观政集》、《嵩渚集》等;兼及医学,编有《医史》十卷。该书于公元1515年刊行于世,可称现存最早的医史人物专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医史及历代名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