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GF)植入自体静脉管内膜外翻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NGF结合自体静脉外翻内膜桥接治疗周围神经缺损患者24例,随访观察恢复情况。结果:24例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其中正中神经优良率95%,桡神经优良率87.5%,尺神经优良率66.7%,总优良率90.3%。结论:NGF结合自体静脉外翻内膜桥接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鼠神经生长因子不同给药方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用药方式的作用尚有争议。目的: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7例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25例全身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1次/d,一个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及疗效。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优良率85%(23例),有效率93%(25例);对照组的优良率72%(18例),有效率84%(21例),两组优良率与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13例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痛,其中1例患者口服镇痛药物缓解;对照组中1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疼痛,未做处理。结果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安全有效,局部注射疗效优于全身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植入自体雪旺细胞的胎儿神经复合型神经桥接体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42例 ( 5 7条 ) ,术后 1年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本组42例 ,得到随访 38例 ,随访时间 12~ 36个月 ;按Seddon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优良率为 69.0 5 %。结论植入自体雪旺细胞的胎儿神经复合型神经桥接体移植 ,是一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 ,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江育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997-4998
目的观察腕部正中、尺神经损伤后急诊显微修复及护理效果。方法 2008-08-2009-12对15例中18条腕部受伤的正中、尺神经进行急诊显微修复。采用7/0~8/0无创缝线作神经外膜缝合11条,束膜缝合4条。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伤手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4.28%。结论因腕部结构的特殊性,在该部位的神经损伤后经急诊显微修复,有利于再生神经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感受器和终板,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使手内在肌恢复形态和功能,并减少局部黏连。  相似文献   

5.
背景:关于神经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多篇报道,但外周血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6例,同时与周围神经损伤单纯行神经断端吻合或神经移植1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常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一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针灸、理疗、经皮电刺激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要明显高于单纯神经吻合组。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修复局部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早期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56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仪器理疗、功能训练;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肢体神经功能以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神经功能以及感觉功能均有明显恢复,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优良率(78.75%)明显高于对照组(56.58%)(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神经及感觉功能,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曹爱丽  黄素芳  王朝亮 《护理研究》2006,20(13):1149-1151
[目的]观察甘露醇、磷酸川芎嗪和高压氧治疗神经损伤后缺血再灌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损伤病人9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应用维生素类药物治疗、理疗和功能锻炼相同治疗基础上,采用甘露醇、磷酸川芎嗪和高压氧治疗,通过肌电图检测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放射免疫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加快,SOD含量增加,MDA含量减低,神经功能综合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甘露醇、川芎嗪和高压氧综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缺血再灌注,能从分子水平、电生理和功能上修复和改善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9.
肘部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在门诊经常使用,静注时因药液外渗引起的神经组织损伤临床上不多见,现报道1例静注后引起正中神经深支损伤以资借鉴。 病例介绍 患者,男,45岁,因全身荨麻疹在门诊注射室推注葡萄糖酸钙,当药液将近推完时患者感到肘前烧灼样疼痛。拔针后经局部按摩仍疼痛难忍,并感到手部无力,给予“消炎痛”等药物后回家继续热敷,疼痛迟渐缓解,但手指屈曲功能丧失(拇、示、中指)。门诊以正中神经损伤(骨间掌侧神经损伤)入院手术。术中见神经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外膜增厚。手术松解二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桡神经探查修复术在损伤病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工伤所致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骨折愈合,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自锁髓钉内固定加桡神经探查修复术治疗工伤致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The hypoglossal nerve, cranial nerve XII, is the motor supply of the tongu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omponents is fundamental in the evaluation of hypoglossal pathology.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hypoglossal nerve will involve the embryology, anatomy, clinical basis, and imaging technique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12.
背景:神经导管技术理论上采用生物或非生物材料预制成合适的管状支架,桥接神经断端两侧,在提供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同时通过神经诱导、营养作用促进神经再生.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陈旧性上肢神经损伤患者,以患者自愿原则分2组治疗:试验组采用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对照组采用自体周围体表感觉神经移植修复.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肢体神经损伤功能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后,两组肢体远端感觉运动功能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试验组效果更好(P 〈0.05);两组损伤侧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材料符合神经修复导管支架的要求,临床应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可在体内降解,避免出现的神经卡压等问题,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比较自体神经移植与3种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差异. 方法:通过电生理学检测,形态学观察等神经恢复效果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近年来常用的胶原神经导管、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聚乙醇酸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虽然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在理论上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不同合成材料的神经导管之间在神经功能恢复中存在明显差异性,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异,是较为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聚乙醇酸神经导管因自身的因素影响其降解性能,在3种神经导管中的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最差,胶原神经导管需要交联剂改善其机械性能,其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居于前两者之间,因此,这3种神经导管在神经功能再生方面还有潜在的缺陷,不能完全替代自体神经移植,而且3者之间的性价比,还缺少足够的大样本长期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来验证,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4.
背景: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目的:总结近年来常用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2-01/ 2010-12.检索关键词:神经导管;生物材料;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再生.纳入标准: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非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不可吸收性和对再生神经的远期不良影响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生物降解材料在神经再生完成后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目前未能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神经结构的支架.生物衍生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排异反应小,可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起支架作用,但缺血后存在管形塌陷、再生不良、吸收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等问题.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单用一类材料难以制作出理想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通过结合各类材料的优点,与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许旺细胞等联合应用,制备新型具有生物活性的导管材料,将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组织工程化神经的发展给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目的: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以及构建周围神经组织技术3个方面综述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3年7月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及CNKI 数据库,英文关键词为“tissue engineering,peripheral nerves,nerve injuries,stem cel s,schwann cel s,scaffold,growth factor”,中文关键词为“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神经损伤,干细胞,许旺细胞,支架,生长因子”。选择内容与神经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6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现阶段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大多停留于实验探索阶段。将组织工程神经应用于临床尚存下列问题亟待解决:①种子细胞来源及伦理。②细胞扩增后移植的免疫排斥。③移植细胞稳定性问题及致瘤性。④神经支架材料的降解速度、最佳孔隙率、导管厚度、形状等。⑤体外神经构建后移植修复时机。⑥各种神经生物因子的局部释放与调控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期待上述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得众多临床神经损伤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背景: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目的:总结近年来常用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2-01/2010-12。检索关键词:神经导管;生物材料;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再生。纳入标准:与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应用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非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不可吸收性和对再生神经的远期不良影响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生物降解材料在神经再生完成后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但目前未能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完全仿制出具有天然神经结构的支架。生物衍生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排异反应小,可提供细胞外基质、胶原,起支架作用,但缺血后存在管形塌陷、再生不良、吸收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等问题。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单用一类材料难以制作出理想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通过结合各类材料的优点,与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许旺细胞等联合应用,制备新型具有生物活性的导管材料,将有利于神经修复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lthough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PNS) has be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since 1965, only a few follow-up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arefully assess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nerve injuries. METHODS: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tractable pain due to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underwent PNS after careful selection. Long-term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ased upon patients' reports of pain intensity on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their consumption of analgesics. Two categories of results were chosen: good, referring to 50% or more relief of pain with abstinence from analgesic medications; and poor, with less than 50% improvement. RESULTS: Of 154 referred patients, 46 (26 women and 20 men) were found suitable for PNS. Four etiologic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he most common being nerve lesion following an operation in the region of the hip or knee. Other etiologies included entrapment neuropathy, pain following nerve graft, and painful neuropathy following a traumatic injection.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3-16 years. Of the 4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the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as good in 36 (78%) patients and as poor in 10 (22%) patients. Overall, pain intensity dropped from a VAS of 69 +/- 12 before surgery to 24 +/- 28 postoperatively (P < 0.001). CONCLUSIONS: PNS can produce good pain relief in the majority of carefully selected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solated painful neuropath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