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细胞瘤的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10例骨巨细胞瘤:单发性9例,分别为脊椎4例,颅面骨2例,掌骨、趾骨、下颌骨各1例;多发性1例,发生于髌骨和胫腓骨。(2)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邻近器官受压、推移。结论 CT扫描对少见部分骨巨细胞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征象,尤其对于发生于脊椎、颅骨者。CT是诊断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常发生于长骨骨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桡骨下端多见.长骨骨端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由于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少见,对其影像表现认识不足,容易发生误诊.我们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骨质破坏以偏心性、膨胀性、囊样为多(11例);其次为偏一侧性溶骨性破坏(3例)。(2)少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不同形态的分隔(5例)。(3)发生于椎体的骨巨细胞瘤以侵犯单个椎体多见(7例);部分病例椎体附件亦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3例)。(4)椎体病理骨折导致椎体压缩变扁或楔形变2例。(5)软组织肿块影6例。(6)MRI的典型表现为T1WI为中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长骨骨巨细胞瘤X线、CT表现及分级研究(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 75 %~ 90 %发生于长骨 ,且具有特征性的X线和CT表现。作者对 2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巨细胞瘤X线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提出了一种根据X线表现对长骨巨细胞瘤进行分级的评分方法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发生于长骨的巨细胞瘤 ,男 1 5例 ,女 1 3例 ,年龄 8~ 65岁。肿瘤位于股骨远端 9例 ,胫骨近端 6例 ,股骨近端 3例 ,尺、桡骨远端及腓骨近端各 2例 ,胫骨中段、远端 ,尺骨近端、肱骨远端各 1例。其中 2例术后复发。病理检查结果 :骨巨细胞瘤Ⅰ级 6例 ,Ⅰ~Ⅱ级 9例 ,Ⅱ级 8例 ,Ⅱ~Ⅲ级 2例 ,Ⅲ级 1例 ,未…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05-4706
将收治的112例疑为骨巨细胞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将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对比骨巨细胞瘤和非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112例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82例,非骨巨细胞瘤30例(包括管膜瘤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0例)。骨巨细胞瘤组和非骨巨细胞瘤组增强扫描前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组增强扫描后的CT值显著高于非骨巨细胞瘤组(P<0.05)。病变边缘硬化、病变内有短小骨嵴是骨巨细胞瘤的典型CT表现。增强扫描CT值能够为骨巨细胞瘤诊断提供有效依据,98HU是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的最佳CT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CT表现,总结本病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脊椎FDB的CT影像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1~49岁,平均39岁。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1例利用二维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结果:本组中单骨型5例,其中单骨单灶3例,单骨多灶2例;多骨型1例。2例发生于胸椎,4例发生于腰椎。CT表现为单骨局灶性、多发性或多骨囊状低密度病损,周围骨质硬化,透亮区内见磨玻璃影和致密骨化。所有病例均见椎体内有病灶分布,1例单骨多灶型伴附件受累,而1例多骨型则有附件及邻近肋骨、关节受累。结论:脊椎FDB具有不同于典型部位FDB的CT表现特点,同时还有FDB的共同影像表现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股骨远端8例,胫骨上端2例,腰椎1例。MR典型表现为多囊融合的囊实性占位。结论:MR对骨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比较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l夥像学表现.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位于股骨下端8例.胫骨上端6例.股骨上端1例,肱骨上端1例,肱骨下端1例,桡骨下端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偏侧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7例),可有骨壳、分隔及骨嵴、硬化边、液-液平面和软组织肿块.结论:长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对长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X线、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对比分析。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肿瘤呈膨胀性破坏,T1WI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强度,T2WI呈混杂信号,有些区域呈高信号,为液化、坏死或出血。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结合CT、MRI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结果11例中肿瘤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例,骶椎1例。CT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溶骨性破坏区;内见不规则骨嵴分隔;椎旁软组织肿块内部或周边见线样高密度钙化影。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T1WI呈等/低信号;T2WI和STIR上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和出血区呈高信号;1例可见液-液平面。结论脊椎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表现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临床分期、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ABC术前诊断正确率,同时评估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65岁,中位年龄30岁,病程1周-2年,其中有外伤病史3例。15例均有平片检查,7例同时有平片和CT检查,4例同时有平片、CT及MR检查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股骨4例,脊椎3例,骨盆、胫骨及肱骨各2例,肩胛骨和跟骨各1例。其中2例合并巨细胞瘤,1例合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MRI 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囊状或片状高信号,3例CT和MRI显示出病灶内液-液平面。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外伤病史,吹气球样改变,液-液平面是其比较特异性征象,平片、CT及MRI检查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3.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盆壁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的分析,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盆壁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转移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软骨肉瘤2例,脊索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结果 盆壁肿瘤的主要征象包括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转移...  相似文献   

15.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3例,腰骶椎4例,共累及13个椎体,除2例椎体呈破坏塌陷改变外,其余椎体呈不同程度的膨胀性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常呈混杂信号,呈低、中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结论MRI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临床骨巨细胞瘤的检查,分析各CT灌注参数、最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MER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边缘-中心血流量差异率(Rrim-cen BF)、边缘-中心血容量差异率(Rrim-cen BV)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病人的骨巨细胞瘤行CT灌注检查,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4例,良性骨巨细胞瘤10例。术后病理标本常规组织切片及S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分析BF、BV、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良恶性骨巨细胞瘤外周区与中央区之间BF、BV有无差异;比较良恶性骨肿瘤之间MER、Rrim-cen BF、Rrim-cen BV的差异。结果24例骨巨细胞瘤均表现为高灌注,BF和BV图像上均可清楚显示肿瘤;骨巨细胞瘤的BF、BV和MER与MVD均呈正线性相关。MER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但MER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存在较多重叠。Rrim-cen BF和Rrim-cen BV值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最著性意义(P〈0.01)。Rrim-cen BF和Rrim-cen BV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阈值分别为Rrim-cen BF:0.15(敏感度:94.4%;特异度:85.7%);Rrim-cen BV:0.07(敏感度:88.9%;特异度:78.5%)。结论MER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估骨巨细胞瘤的血供情况,但不能单独应用作为鉴别良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指标。Rrim-cen BF和Rrim-cen BV为骨巨细胞瘤良恶性鉴别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定量的影像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柱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CT和MRI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方法 对7例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脊柱GCTTS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CTTS位于颈椎5例,胸椎2例。CT表现为寰枢外侧关节(n=3)、C6~7左侧小关节(n=1)、C5椎体及右侧附件(n=1)、胸椎椎体(n=2)呈溶骨性骨破坏;肿瘤压迫、侵蚀性邻近骨质,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边(n=5)。MR示肿瘤呈分叶状,T2WI呈低信号5例,中等信号1例(位于T11),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脊柱GCTTS以小滑膜关节多见,对邻近骨质压迫侵蚀,周围硬化边较多见;T2WI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以良性多见,若肿瘤内部囊变坏死明显,应警惕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9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3例,骶骨4例,所有病例均累及椎体和附件,7例累及单个椎体,1例累4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其中2例术后复发.MRI 检查,其中4例可见明显肿块,5例椎体呈不同程度压缩性改变,5例可见多个小囊样改变;除1例因病灶内出血T1WI 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外,其余8例T1WI 序列为等、低信号, 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MRI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