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测定桂皮醛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中桂皮醛的含量。结果阴阳双补组-2水煎液中桂皮醛含量高于补阳组-2和阴阳双补组-1,阴阳双补组-1和补阳组-2水煎液中桂皮醛含量高于补阳组-1,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能增大水煎液中桂皮醛的含量,且肾气丸中的"三泻"药物(茯苓、泽泻、丹皮)也有增强此作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方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方分为补阳组-1、补阳组-2、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和阴阳双补组-2(即肾气丸全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各组水煎液中均未检测出乌头碱含量,阴阳双补组-2、阴阳双补组-1中次乌头碱含量均低于补阳组-1、补阳组-2,阴阳双补组-2中次乌头碱含量低于阴阳双补组-1,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能减小水煎液中次乌头碱的含量从而有降低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肾气丸各拆方组水煎液灌胃肾阳虚大鼠,测定灌胃后各组大鼠下丘脑中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方法 以氢化可的松25 mg/(kg·d)注射大鼠,连续12 d,同时以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灌胃,于灌胃第21天,麻醉大鼠,取出下丘脑,称重,以5%高氯酸匀浆,高速低温离心后分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A,5-HT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DA、5-HT含量升高,经灌胃给药后,各拆方组大鼠下丘脑中DA,5-HT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阴阳双补组含量最低,而补阳组降低不明显,其中阴阳双补1组含量低于补阳1组,阴阳双补2组含量低于补阳2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低下丘脑中多巴胺、五羟色胺的含量,可能是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各拆方肾气丸灌胃肾阳虚大鼠,测定灌胃后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的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方法 以氢化可的松25 mg/(kg·d)注射大鼠,连续12 d,同时以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灌胃,于灌胃第21天,麻醉大鼠,心脏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2,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β、IL-2的含量降低,经灌胃后,各拆方组大鼠血浆中二者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阴阳双补2组含量高于补阳2组,阴阳双补1组含量高于补阳1组,且阴阳双补1组中IL-1β含量高于补阴1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IFN-γ、TNF-α的含量降低,经灌胃后,各拆方组大鼠血浆中二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并不显著.结论 肾气丸"阴中求阳"的配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浆中IL-1β、IL-2的含量治疗肾阳虚证,故增加血浆中IL-1β、IL-2的含量,可能是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金匮肾气丸及其拆方所代表的不同补肾法(补肾阳、补肾阴、阴阳双补)对肾阳虚大鼠肾上腺超微结构的影响,对其治疗肾阳虚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氢化可的松25 mg·kg -·d-1注射大鼠造模,连续12 d,造模成功后以各肾气丸拆方组水煎液灌胃,于灌胃第21天处死大鼠,迅速摘取肾上腺,透射电镜下观察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大鼠肾上腺皮质超微结构(线粒体、脂滴)的改变以及拆方肾气丸对其的调整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补阴组1、补阴组2、阴阳双补组1、阴阳双补组2对肾上腺皮质胞质内受损线粒体和脂滴改善明显;补阴组2优于补阴组1;双补组优于补阴组;双补组2优于双补1;补阳1、补阳2改善不显著.结论 以补阴为主的各补肾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受损的肾上腺皮质超微结构,其中阴阳双补法作用最为显著,补肾阴法优于补肾阳法,为“阴中求阳”配伍思想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拆方肾气丸对肾阳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影响初步探讨“阴中求阳”的配伍机理。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阳组1、2,补阴组1、2,阴阳双补组1、2。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12天复制肾阳虚模型。成模后各组灌胃治疗20天,第21天上午8时取血,测血浆ACTH、COR含量,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称重。结果:阴阳双补组能增加肾阳虚模型大鼠体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萎缩,提高血浆ACTH、COR含量,其作用显著优于补阳组或补阴组。补阳组与补阴组比较,在增加模型大鼠体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萎缩方面,补阴组作用优于补阳组。各治疗组中,补阳组1疗效最差。结论:对于肾阳虚证,单一补阳效果不好,阴阳双补可提高疗效。初步阐释了“阴阳互根”之中医理论及“阴中求阳”之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拆方肾气丸对肾阳虚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影响初步探讨“阴中求阳”的配伍机理。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阳组1、2,补阴组1、2,阴阳双补组1、2。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12天复制肾阳虚模型。成模后各组灌胃治疗20天,第21天上午8时取血,测血浆ACTH、COR含量,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称重。结果:阴阳双补组能增加肾阳虚模型大鼠体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萎缩,提高血浆ACTH、COR含量,其作用显著优于补阳组或补阴组。补阳组与补阴组比较,在增加模型大鼠体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萎缩方面,补阴组作用优于补阳组。各治疗组中,补阳组1疗效最差。结论:对于肾阳虚证,单一补阳效果不好,阴阳双补可提高疗效。初步阐释了“阴阳互根”之中医理论及“阴中求阳”之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肾气丸各拆方组提取液给药后大鼠体内血清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分析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对方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按照肾气丸组方"补阴"+"补阳"+"三泻"的特点将肾气丸组方药物拆分成"补阳1"组、"补阳2"组、"阳+阴"组、"阳+泻"组、"全方"组,然后提取给大鼠灌胃给药后取血清,用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定各组血清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乌头碱含量,并且只在"阳+阴"组和"阳+泻"组中检测到次乌头碱。结论:次乌头碱服用肾气丸后的入血成分之一,并且次乌头碱可能是肾气丸"阴中求阳"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50-852
目的:用粗糙集的方法评价肾气丸的疗效,探究其中补阴药、补阳药和边缘药的相互作用及地位,进而改进肾气丸的配伍。方法:把大鼠分为正常组、肾阳虚模型组、肾气丸原方组以及肾气丸均匀设计的药方组5组,共8组。分别检测其T4、CORT和T。建立基于粗糙集的决策规则模型,通过决策规则分析补阴药、补阳药和边缘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肾气丸中补阴药和补阳药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肾气丸的边缘药对补阴药和补阳药均有促进作用。结论:肾气丸的配伍应注重阴阳并补、阴阳互济,补阴补阳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及其拆方(补。净阳、补肾阴、阴阳双补)对雌性肾阳虚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阳组、补阴组、双补组,每组各11只。除正常组外,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消毒后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d),连续12天。成模后第13天起各干预组按1mL/100g灌胃给药,每天1次,补阳组(补阳方,2.75g/kg)、补阴组(补阴方,6.25g/kg)、阴阳双补组(金匮肾气丸,6.75g/kg),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20天。干预结束后第2天眼眶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计算子宫、卵巢脏器指数(visceraindex,VI),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双补组肾阳虚雌性大鼠一般状况改善,正常、模型、补阳、补阴、双补组体重增加分别为(35.0±12.5)、(16.7±7.4)、(20.2±6.9)、(18.3±3.6)、(29.4±12.2)g;子宫V1分别为(183.4±11.6)、(144.0±6.5)、(158.7±6.3)、(152.1±6.9)、(172.8±8.1)mg/100g;卵巢V1分另1为(32.9±2.4)、(22.6±1.1)、(25.0±1.4)、(23.0±0.4)、(31.4±3.3)mg/100g。与模型组比较,补阳组及双补组大鼠体重、卵巢VI增加(P〈0.05,P〈0.01),各给药组子宫V1增加(P〈0.05,P〈0.01)。与两个拆方组比较,双补组各指标增加(P〈0.05,P〈0.01)。补阳组及双补组大鼠E。P水平提高(P〈0.05,P〈0.01)。正常、模型、补阳、补阴、双补组E,水平分别为(22.1±9.4)、(9.8±3.0)、(11.3±2.2)、(10.5±0.8)、(16.0±5.5)pg/mL;P水平分别为(14.6±7.5)、(4.3±1.8)、(8.3±2.8)、(5.9±2.9)、(9.5±3.4)ng/mL。与两个拆方组比较,双补组E:水平提高(P〈0.05,P〈0.01)。与补阴组比较,双补组P水平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补组各级卵泡数增多,病理性囊性卵泡数减少(P〈0.01)。补阳组及补阴组可见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较少。双补组各级卵泡总数明显多于补阳组及补阴组(P〈0.05),病理性囊性卵泡明显少于补阴组(P〈0.05)。结论对于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及其拆方所代表的不同补肾法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受损的卵巢功能,但单一的补阳法或补阴法效果不佳,阴阳双补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2.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六版《医古文》教材课文《东垣老人传》云 :“其明效大验 ,具载别书。”课文的注释云 :“别书 ,指《元史·李杲传》。”对此 ,我表示怀疑。  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1718页 :作者砚弥坚 ,原名贤 ,元德安庆人。生于公元 12 12年 ,卒于公元 12 89年 ,享年 78岁。其卒年距离元朝覆灭的洪武元年 (136 8)还有 80年。中国历史上 ,各朝代史书一般都是后一朝代人编修的 ,本朝不修史。《元史》就是在明代编著的。明洪武元年 ,即 136 8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 ,由宋濂等人领衔开局编写。《元史》记事起于 12 0 6年蒙古孛尔只斤·铁…  相似文献   

15.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6.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7.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20.
紫菀,女菀,白菀,山紫菀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兵  万德光 《中药材》1995,18(12):635-636
经考证:本草所载紫菀,与今所用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基本一致。女菀即今所用菀苑Turczaninowia fastigiata(Fisch)DC.,曾作紫菀的代用品。白菀有两种观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以为是“紫菀之色白者也”;《新修本草》等以为即是女菀。山紫菀在古本草上未见其名,但《图经本草》对紫菀的描述及《证类本草》上“解州紫苑”图的地上部分,与今所用橐吾属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