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著作,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而在将息之法(服药后的调养之法)方面的论述较少,以著作的条文为基础,从煎服之法、药食相辅、药后观询、药后调摄四个方面,对《伤寒论》中的将息之法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谈《伤寒论》中护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桂荣  童桦 《四川中医》2001,19(10):5-5
《伤寒论》中的护理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药的煎服方法、药后及应及药后护理等方面略加总结,以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正确运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任才厚 《河南中医》2011,31(6):585-586
目的:观察遵循《伤寒论》中桂枝汤煎服法治疗体虚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体虚感冒患者严格遵循《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服用桂枝汤。结果:40例患者服药1—3剂,平均2剂,治愈3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重视桂枝汤煎服法治疗体虚感冒疗效显著,中医汤剂煎服用的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 医生对病情的辨证是否正确,施治方药是否切当,病人服药后的客观效果将会作出公允的判断。素称辨证论治大师的张仲景,极为重视病人服药后各种反应的观察,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有关记载,便清楚地看出。仲景认为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可以用于: 1、判断病情根据服药后的反应,仲景认为可以对病邪的进退作出判断。如中风证用  相似文献   

7.
“瞑眩”原指昏糊眩晕之意,语出《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是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糊眩晕的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即泛指服药后没有一定的药物反应,治疗效果则欠满意。历代医家对“瞑眩”现象均较重视,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此记载频多,如《伤寒论》46条曰:“太阳病,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加水量、先煎与后下、煎煮火侯及时间,汤剂的分服、顿服,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药量的调整,服药后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汤剂的煎煮和用法的论述,具有科学的认识及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故《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工作者切莫忽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整理和文字概述等方法从"奇正"角度对《伤寒论》煎服方法加以整理和论述,证实"奇正思想"的指导法则在《伤寒论》方药煎服方法中的指导作用及仲师对方药煎服方法及其变通性的重视,从而引发医家对煎服方法的思考,使不被"水煎日二或日三分服"的常规煎服法所局限。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经典方亦为临床上常用方,但临床运用时鲜有《伤寒论》中所述之神效,吾师王新志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其运用炙甘草汤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王教授在运用此方时的独特之处在于药物运用、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等方面,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1.
仲景将息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蕴涵了大量将息法的内容。文章从药物煎煮、药物服用、服药后调养、养生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其将息法、择时服药、养生护理等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对中医护理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学习《伤寒论》有关护理知识,对提高辨证水平和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兹就《伤寒论》服药护理法探讨于后。一、服药方法 1、服药途径:《伤寒论》中,剂型及作用不同,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辨证论治,而且极其重视易被医家忽略的影响疾病疗效的各个环节,包括药物的加工炮制、服药护理、药后反应观察等,兹就这方面的内容综合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的方后注中对于煎服法、药后调护以及服药禁忌均有详细论述,该内容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经方的方后注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统计经方方后注,分析经方的煎煮用水、煎药的先后顺序及特殊方式,探讨经方煎煮方法的重要性;从药量、服药频次、服药方式及预后方面讨论经方服药方法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又从药后调护及服药禁忌等方面论述经方方后注对其疗效发挥的重要影响,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16.
张琦  华浩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5):435-438
《温病条辨》157首汤剂及《伤寒论》98首汤剂的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汤剂的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及日服用总量等方面都暗含汤剂用量的内涵。《温病条辨》汤剂与《伤寒论》汤剂进行比较后,发现《温病条辨》汤剂的平均药味及煎服法与《伤寒论》汤剂一脉相承,差异较小,在方剂的药物来源分类、方剂的重量及目服用量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服药时间、服药量次、辅服白饮及啜粥、药后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论》的服药护理知识作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今时今日《伤寒论》中的一些药物煎服方法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再常用,但在当时也许是合情合理的普遍用药方法。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很多现今已不常用的煎煮方法,与张仲景的用药方法一脉相承,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的妇人篇、伤寒篇、杂病篇都记载了类似《伤寒论》中经方的使用方法,包括煎药和服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数十种水的性味,其中包括《伤寒论》中的浆水和潦水。因此总结归纳经方的煎服方法,并以现代方法进行探索分析,对研究仲景经方的基础理论和是很有必要的,也为丰富和完善传统用药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相近,《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绝大多数本于《神农本草经》,但在具体运用上多有创新和发挥,如对《神农本草经》所载甘草、桂枝、人参、芍药、附子、半夏、大黄等药物功效的继承和拓展,并剔除了神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伤寒论》在剂型的确立、毒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服药时间等用药方法上对《神农本草经》理论进行了具体化。此外,《神农本草经》所体现的药证关系和《伤寒论》中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相比,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时期的飞跃。因此,分析《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既可进一步深化汉代以前的本草理论研究,又能挖掘仲景组方用药的本义,以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丰富的病证观察及医嘱,对病证治疗期间方药中病指征、服药量及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后病情变化、药物反应的处置方法等都有详明医嘱,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值得发掘并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