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患者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9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老年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术后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另实施骨科特殊护理,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活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术后DVT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复发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2组凝血功能指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改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年随访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特殊护理预防可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高春锦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549-1550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8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比较2组术后DVT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为4.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T、APTT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较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可以有效防止术后DVT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取8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护理干预推行时间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43)和对照组(B组,n=43)两组。B组予以常规护理,A组予以早期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记录其干预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变化情况,观察其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等凝血指标、血浆粘度、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 A组干预后DVT发生率为11.6%,显著低于B组的39.5%(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3干预后,两组患者PT、a PTT等凝血指标均较干预前上调,血浆粘度及D-D水平则较干预前下调(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予以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积极健康教育,实施医患合作,实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必要时给予药物的预防,并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患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结论采取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对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发生DVT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肢功能,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各44例,干预组进行临床综合路径护理干预,试验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分析比较2组DVT发生情况、护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浆粘度及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第3、7、14 d均有DVT症状出现,且1周后DVT发生率差异尤为显著(P0.05),2周后干预组的DVT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两组老年患者的PT、a PTT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血浆粘度及D-D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且干预组的凝血指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常规组,其血浆粘度及D-D水平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临床综合路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危孕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采用积极健康教育,实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必要时给予药物的预防。并对发生2例DVT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对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患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2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并发症。结论采取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对防治高危孕妇剖宫产后发生DVT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能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邢跃芳 《中外医疗》2011,30(16):153-154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1042例骨科手术患者资料,对发生DVT的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生DVT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预见性护理后,发生DVT共8例.结论 患者行骨科手术后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恢复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相关原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5年3月入院就诊的所有恢复期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延续性护理和未接受延续性护理的患者中各抽取44例,分别纳入延续性护理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期内DVT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分析其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出院后6个月复诊时,两组死亡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性护理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1%VS 27.3%)(P0.05)。干预后,两组PT、aPTT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延续性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延续性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恢复期的脑出血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在预防心胸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68例,将这些患者按照动态随机化法进行分组,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4例)以及临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34例)。通过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DVT情况、凝血指标比较,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17.65%);凝血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在心胸外科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并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预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2. 56%)低于对照组患者(20. 51%)(P 0. 05);观察组患者凝血各项指标情况均倾向相对低凝;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 8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 36%(P 0. 05)结论护理干预在预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且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益气活血汤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行TH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行益气活血汤内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天血小板(PLT)、凝血五项及术后3个月DVT形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各发生DVT 4例,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均为13.3%。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凝血五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与本组治疗前凝血五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凝血五项同一观测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具有抗凝、溶栓作用,可以降低THR术后DVT形成的发生率,能减少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分析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探讨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术后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集患者术前1天、术中(手术切口关闭时)、术后6h、1天、3天、7天、12天肘正中静脉血,测定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D-二聚体浓度;术前、术后3天检测凝血功能;术前和术后3、7、12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结果①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在术中(手术切口关闭时)比术前有所下降,术后6h开始上升,术后1天升至相对较高浓度,术后3天降至相对较低浓度,但仍高于术前,术后7天开始逐步回升至术后12天。②DVT组与非DVT组间术前、术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天、3天、7天、12天DVT组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2组的术中可溶性P-选择素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h、1天、3天、7天、12天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表明:在DVT组,术后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P〈0.01),术后3天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Fib呈正相关(P〈0.01)、与胛呈负相关(P〈0.01)。④ROC曲线分析:DVT组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在术后6h、1天、3天、7天、12天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88、0.90、0.92、0.90,诊断界点分别为38.31μg/L、43.12μg/L、36.80μg/L、38.86μg/L、39.56μg/L,灵敏度分别为84%、84%、89%、89%、89%,特异度分别为81%、88%、87%、93%、91%(P=0.00)。结论①髋关节置换术后血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升高。②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下肢DVT密切相关。③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DVT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PLC)与悬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LC)对机体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通过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评估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DAT)的危险性.方法:随机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200例,分为气腹腹腔镜组(A组,n=100例)和悬吊腹腔镜组(B组,n=100例).分别记录两组术前24 h、术中气腹后20 min、术后24 h即时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指标值.结果:A组术中与术前、术后比较,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C对凝血及纤溶指标影响大,而SLC影响小,避免了CO2气腹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减少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的发生.对于凝血纤溶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手术时间长的患者,认为选择SLC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桂英  青友芬 《西部医学》2008,20(5):1023-1025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43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血浆D-二聚体检测井结合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后,采用全身或者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并发肺动脉栓塞(PE)患者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致死性PE。结果29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PE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出院复查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有不同程度的再通。结论恶性肿瘤、老年人、肥胖是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高危因素,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合静脉彩超可协助确诊,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DVT的发生,合理应用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治DV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200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两组均为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统计两组术后0.5小时的股静脉流速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D—D和APTT,以及术后3个月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PT,APTT和股静脉流速均显著大于观察组,D—D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小于观察组(t=9.172,P〈0.01;t=4.972,P〈0.01;t=8.173,P〈0.01;t=8.591,P〈0.01;X^2=4.137,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应该严格筛选病例,并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相应的预防DVT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测。可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B超联合监测,从而提高评估DVT风险的可靠性,减少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照研究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和全身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并探析其各自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者随机分成 CEA 组和全麻组两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术后的相关指标以及术前凝血、血小板相关指标以及 DVT 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指标间差异均不明显。两组患者术前凝血与血小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VT 的总发生率为19.1%(13/68),其中单纯远端血栓有12例,近端血栓有1例,无肺栓塞及髂静脉血栓患者。CEA 组的 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结论:CEA 可以显著降低 TKA 后 DVT 的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重复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30例;单次剂量组1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双次剂量组1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d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术后1个月随访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必要时超声检查。结果单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504-156)mL、(3524-237)mL;双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198)mL、(221±216)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减少量为(2.2±0.7)g/dL]及双次剂量组[减少量为(1.6±0.5)g/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0.4±0.2)u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0.7±0.6)U和对照组(1.64-0.8)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术后重复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18.
徐颖  钱申贤 《浙江医学》2013,(22):1985-198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及DV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VT患者中135例初诊时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监测其中的33例DVT患者治疗后1-3d、7-10d、15d的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8%。治疗有效组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下降程度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年龄<40岁的DVT患者中手术和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患者中肿瘤、内科疾病、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卧床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VT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DVT危险因素是其一级预防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以瑞芬太尼为基础的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中,由于瑞芬太尼的作用时间超短,且可产生术后急性疼痛致敏,因此必须有良好的预防方案。该研究旨在对比曲马多及吗啡用于上述术后急性疼痛的预防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与曲马多组(T组),每组各30例。均以瑞芬太尼0.2μg.kg-1.m in-1联合丙泊酚6 m.gkg-1静脉麻醉,并跟据脑电双频指数(B 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微调上述两药。手术结束前20 m in,M组给予吗啡0.15 m.gkg-1,T组给予曲马多3 m.gkg-1。于手术结束前约5 m in停止丙泊酚泵注,瑞芬太尼输注至缝皮结束。观察患者由停用瑞芬太尼至苏醒(OAA/S评分至5分)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后30 m in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与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 M组较T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13.10±2.34)vs(7.17±1.56)m in,P〈0.01〕;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苏醒后的VAS疼痛评分虽有差异,但均在临床有效镇痛范围。术后发生恶心、呕吐患者2组均较多,寒战发生率M组和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0,P〉0.05)。结论对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相关的术后急性疼痛致敏的预防中,曲马多和吗啡均有良好的效果。与吗啡比较,曲马多对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影响更小,且有减少术后寒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组)和观察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各38例,然后将两组术前及术后0.5h、1d及3d的足甲襞微循环及凝血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0.5h、1d及3d的足甲襞微循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指标低于对照组,凝血系统指标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凝血指标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患者术后微循环的改善及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