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模式镇痛对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对于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胸科手术病人,麻醉方式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 in静脉推注氯诺昔康0.12mg/kg,并于切皮前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单纯硬膜外镇痛组(B组)于手术结束后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经中心静脉抽血检测病人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记录PCA的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P〈0.05)。A组患者在上升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1,P〈0.05)。(2)平卧时A组患者于术后8 h、12 h、24 h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活动时A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48 h,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3)72 h内PCA按压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用于开胸手术病人,可有效调控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而且镇痛效果,优于传统的单纯硬膜外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肋间神经阻滞+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组(M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RP组)及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记录并比较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泵药量消耗情况。结果 MA组与RP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1、6 h MA组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RP组(P<0.05);术后1、6、24 hMA和RP组的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三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数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嗜睡在MA组和RP组均显著少于P组(P<0.05);PCA药量消耗MA与RP组均显著低于P组(P<0.05),而MA组的消耗量又明显低于RP组(P<0.05)。结论 MA组、RP组与P组相比镇痛效果优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开胸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有利于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芬太尼、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及局部浸润麻醉对唇腭裂修补术小儿全麻苏醒期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唇腭裂修补术的患儿5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n=28)和多模式镇痛组(M组,n=26).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方法,七氟烷麻醉诱导与维持.手术开始前由术者对两组患儿行局部浸润麻醉;M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即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塞肛;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C组不给药.观察两组患儿停止吸入七氟烷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PACU内镇静镇痛评分、PACU的滞留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ACU滞留时间M组[(25 ±4)min]较C组[(32±3)min]短(t=7.426,P<0.01);与C组比较,M组患儿镇痛满意(F=4.840,P=0.028),发生严重疼痛(F=5.333,P=0.021)及躁动(F=4.571,P=0.033)的例数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及瘙痒,过度镇静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芬太尼、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及局部浸润麻醉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在苏醒期可为唇腭裂修补术小儿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减少躁动的发生率,加快PACU患者的转运速度,有利于苏醒期安全.  相似文献   

4.
多模式镇痛主要是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阿片类药、COX2抑制剂等,不同镇痛方法,如硬膜外阻滞及其他周围神经阻滞等,对产生术后疼痛机制的不同层面、不同靶位予以阻滞,以期实现平衡镇痛,减少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不利影响,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和术后患者的康复。多模式镇痛是目前控制急性术后疼痛选用的主要镇痛模式之一。本文就其在妇科开腹术后镇痛中应用的意义及比较多模式镇痛中各种药物和方法,为妇科开腹术后镇痛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对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A、B、C3组,均采用相同全身麻醉方法;A组麻醉前与麻醉后不予任何镇痛处理; B组术前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肛塞,术后每6 h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至术后24 h结束; C组在B组的基础上术前同时给予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术后接镇痛泵(舒芬太尼80μg、托烷司琼2 mg)进行持续镇痛。记录3组患儿麻醉前( T0)及术后1 h( T1)、6 h( T2)、12 h( T3)、24 h( 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 MAP)和血氧饱和度( SpO2)、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儿心率、MA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MAP有随时间变化趋势(P<0.001),但C组心率、MAP更平稳。 B、C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均低于A组(P<0.05), C组的镇静、镇痛效果更好。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术后镇痛的实施在国内已有20多年历史,但仍存在镇痛不全等缺点。随着舒适医疗概念的普及,如何完善术后镇痛显得极为重要。多模式镇痛无疑是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就多模式镇痛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路强  丁路  郭玲玲  李海悦 《安徽医学》2018,39(5):556-559
目的 探讨混合痔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阜阳市中医医院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混合痔拟行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术后A组患者单纯采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镇痛;B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联合格拉司琼连续静脉滴注镇痛;C组患者在B组的基础上,联合盐酸纳布啡肌内注射镇痛.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镇痛满意度及睡眠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C组各时点VAS评分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术后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0.00%、13.33%、20.00%、0.00%)、(20.00%、6.67%、26.67%、23.33%、6.67%)、(23.33%、6.67%、26.67%、20.00%、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及睡眠质量评分[93.30%(4.36±1.47)分]高于A组[36.67%,(7.58±1.95)分]、B组[70.00%,(5.49±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混合痔手术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剧烈程度,有助于术后睡眠,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全切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患者,在可接受疼痛范围内,其对不同镇静程度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44例,年龄40~6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依据Ramsay镇静评分(6分法),将镇静评分为4分及以下者分为1分组、2分组、3分组和4分组,采用Likert-5级满意度评分法及BCS舒适度评分法在术后6h及24h对患者进行满意度和舒适度评分,并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h及24h Ramsay镇静评分2分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分组和4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1分组发生率最高,4分组次之,均高于2分和3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分与3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6h及24h的PCIA患者,在可接受疼痛范围内,镇静评分为2分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最高,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术镇痛效果和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A)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P1,P2,P3,P4,P5组),每组20例,行双盲对照观察。5组病人均在切皮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注射,关胸前胸腔内肋间神经阻滞以切口为中心上下三个肋间注射利罗合剂4~5 ml,术后5组均给予吗啡静脉PCA泵。P1组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00 ml);P2组(吗啡5 mg+生理盐水=200 ml);P3组(吗啡10 mg+生理盐水=200 ml);P4组(吗啡15 mg+生理盐水=200 ml);P5组(吗啡20 mg+生理盐水=200 ml)。术后每24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观察:静息、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呼吸功能评价(RR、SpO2、EtCO2、VT)。记录PCA泵开启后1、2、4、8、12、24、36、48 h时点上述各项指标,在各时段内记录PCA泵的实际按压次数(D1)及有效按压次数(D2)。结果 5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均无呼吸抑制,在术后0~6 h静息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1组的8~24 h静息、咳嗽VAS评分明显高于P2、P3、P4、P5组(P<0.05),P2、P3、P4、P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6~48 h各组静息、咳嗽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1、P2组的D1/D2在4~24 h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3~P5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帕瑞昔布钠加入胸腔镜辅助开胸术后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吗啡用量,镇痛效果良好,对开胸手术病人呼吸影响小,有利于病人排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术后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足月妊娠产妇,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多模式镇痛组-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与皮下自控镇痛(PCSA)相结合;B组(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术后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后4、8 hVAS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与皮下自控镇痛(PCSA)相结合的多模式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作用完善确切,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模式镇痛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48例,随机分为口服塞来昔布联合芬太尼PCIA组(试验组)和单纯应用芬太尼PCIA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各组术后48h内VAS评分、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AS评分、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塞来昔布联合芬太尼PCIA多模式镇痛可缓解腰椎后路融合术后48h内疼痛,减少芬太尼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应用多模式镇痛(MMA)对接受开腹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 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62例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多模式镇痛(MMA)组有31名患者,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有31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MMA组患者对比PCIA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8.1±15.2)h vs(50.2±26.2)h,t=4.059,P<0.001]、首次排便时间[(38.9±19.4)h vs(62.6±25.8)h,t=4.085,P<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7.6±9.3)h vs(30.0±13.4)h,t=4.259,<0.001]、首次进食半流质时间[(21.3±9.5)h vs(60.6±27.0)h,t=7.652,P<0.001]及术后住院天数[(6.8±4.7)d vs(8.8±1.9)d,t=2.150,P=0.036]指标上均显示出优势;MMA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PCIA组;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ERAS理念的指导下,开腹结肠癌患者术后应用MMA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镇痛效果好,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自控镇痛(PCA)在烧伤患者换药中的应用.方法 ASAⅠ或Ⅱ级,烧伤面积20%~50%的Ⅱ~Ⅲ度烧伤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芬太尼+丙泊酚组(FP组),每组又随机分两亚组:F1、F2、FP1和FP2组,每组18例.F组:换药前5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自控镇痛:芬太尼浓度为10μg/ml,维持为2ml/h,锁定时间10min,每次按压给定量为2ml和3ml;FP组:换药前5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3min后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血浆浓度达1.5μg/kg后开始换药,镇痛泵同F组.记录每10min平均按压次数,给药次数和计算按压次数/给药次数比值;采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评定手术医生和患者满意度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换药中平均VAS评分、每10min平均按压数、按压数/给药数比值F1组显著高于F2组 ,PF1组显著高于PF2组,F2组和P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1和PF2组患者满意度和眩晕发生率较F1和F2组显著增高(P<0.01),且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PF1和PF2组(P<0.05).PF2组3例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PCA在烧伤患者换药中是安全可行的;芬太尼1μg/kg负荷量后PCA,最佳剂量是持续2ml/h,按压需要量2ml(20μg),锁定时间10m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多模式术后镇痛与单纯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0名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产妇在术前15min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1g,C组产妇在术前15min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案,缝合切口时启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天、术后2天观察疼痛强度和血清IL-6、IL -10水平;记录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产妇满意度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程度。结果:术后1天疼痛评分S组显著低于C组。术后即刻、术后1天S组IL-6表达水平低于C组,而该时点S组IL-10表达水平高于C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产妇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比单独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能够为产妇提供更好的术后疼痛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氯诺昔康用于痔疮切除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例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术后采用微量泵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intravenouscontrolanalgesiaPICA)的病人,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给予曲马多,Ⅱ组给予芬太尼,Ⅲ组给予氯诺昔康加芬太尼,IV组给予氯诺昔康。术后观察不同时点的疼痛发生率、程度(VAS评分)、副作用、术后生活质量和对疼痛处理的满意度等。结果Ⅱ组、Ⅲ组和IV组与Ⅰ组比较,术后VAS评分较低(P<0.05);与IV组比较,Ⅱ组、Ⅲ组镇痛的效果更好,但是Ⅲ组比Ⅱ组副作用更少,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更高(均P<0.05)。结论氯诺昔康用于痔疮切除手术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能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术后给药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20名。A组于术前15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C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6h和12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术后6和12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A组术后6h VAS评分低于B组,但术后12h无显著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且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术后给药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20名。A组于术前15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C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6h和12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术后6和12h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A组术后6hVAS评分低于B组,但术后12h无显著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且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