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吞酸"、"胃脘痛"及"嘈杂"等范畴,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湿、痰、热、气、瘀为主要病邪,与胃、脾、肝三脏密不可分。本文提出应深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以便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三部六病"中合病、并病的概念为标准,重新解读《伤寒论》中的条文,明确辨证关键,总结治疗原则和运用要领,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脏腑病机术语标准化研究方法。方法:界定病机的内涵和外延,总结当前脏腑病机部分存在概念过大、病机表述繁杂、用词多端等问题,检索和挖掘中医文献中脏腑术语,形成术语讨论稿,专家函调法论证并修改,完成中医脏腑病机术语标准初稿。结果:总结出"脏腑病机术语标准(初稿)"形成的思路与方法,为临床相关研究作出示范。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函调,形成脏腑病机术语标准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消渴目病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名称,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致盲率较高,是目前中西医治疗的难点,中医学对之多有论述,本文通过整理中医文献,总结出津液学说、气阳学说、玄府闭塞、瘀血阻络为消渴目病的主要病机,为消渴目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知识,主要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祛寒以济阳气,清热以存阴液"、"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以及外感邪气性质与季节关系等方面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李军 《江苏中医药》2011,43(11):69-7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属于中医学"久痢"、"休息痢"、"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后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次服量有1升、1.5升、8合、7合、6合、5合、8.3合、6.7合、7.5合等。张仲景对服量的控制方法有"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不效加量""以知为度、逐渐变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几种,充分体现"随症施量"原则。  相似文献   

8.
紫癜病是一种由于先天禀赋原因或感受"邪毒"、"七情"劳累所伤,"邪热"入血,"恶血"与"黄水"偏盛,并与"赫依"为介,窜于脉道,扩散于皮肤,降于脏器所致.临床上以发热、咽痛、口干、倦怠、鼻衄、皮肤瘀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相当于西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9.
李颖  王雪京 《北京中医》2011,(2):99-100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性疾病。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以痰为中心的宿根学说逐渐成为哮病病因病机的核心学说,也成为当代中医学认识哮病的经典学说。但是近些年来,中医学界出现了对于哮病病机的一些新看法、新学说,可以看作是对经典学说的挑战,也可以看作是对经典理论的补充,是哮病学术的进步。晁恩祥教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哮"的病名,且以"风盛挛急"来诠释"风哮"的病机,系统地提出"风哮"的临床证候学特征、风哮的治疗思路及临床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0.
周玲凤  张琪 《中医研究》2013,(11):45-47
张琪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333"人才,常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河医派代表性传承人.文中主要总结了张琪教授对心胀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验,首先综述了心胀病的历史沿革和病因病机,进而对心胀病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为论文的展开奠定了根基;其次,系统阐述了张琪教授对心胀病的辨证论治,提出心胀病可按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以及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3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龚标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5-16,18
目的:对英国中医临床病种进行分类和分析。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从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作者本人在英国中医公司分支机构诊治的病人人次,病种分为7类,即疼痛性疾病、内科疾病、皮肤病、五官科疾病、保健、减肥和戒烟。结果:共治疗病例人次2166人次,疼痛性疾病1005人次,占总数的46.40%,内科性疾病554人次,占总人次的25.58%,皮肤病156人次,占总数的7.20%,五官科疾病114人次,占总数的6.88%,保健162人次,占总数的7.48%,减肥80人次,占总数的3.69%,戒烟60人次,占总数的2.77%。结论:中医在治疗疼痛性疾病,以及其它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对英国西医治疗病种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医苑丛谈——谈“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如何正确地识"疾"认"病"、治"疾"防"病",关键要知"机"治"疾",如此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14.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基本方面。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从"治未病"的理论出发指导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积极地倡导"治未病",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思想以预防为核心,对于疾病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中有治。目前,各种疾病的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医学理论,其核心思想与疾病防控工作的主要目的相一致,给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启示,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孙伟教授诊治慢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慢性肾脏病属中医学的“腰痛”“关格”“虚劳”等范畴,发病主要与脾肾关系密切。慢性肾脏病若发展至终末期阶段,都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孙伟教授认为肾虚湿瘀是慢性肾脏病基本病机,并应用“湿热伤肾”理论系统阐释了该病的诊治方案。认为湿热是本病进展的启动因子,肾元亏虚为发病之本,瘀毒是湿热伤肾的病理结局,明确了湿热证的诊断要点,确立了益肾清利活络治疗原则,从而延缓肾功能进展。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病之初或既病之后,为了稳定、控制病情使其不蔓延至他经、他脏或使疾病趋于痊愈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可以称作"治未病"。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平常起居、未病之时,既已生病、识病立法之时,面对病症、处方遣药之时和病已初愈、防护巩固之时。  相似文献   

20.
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以女性患者多见,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影响人类健康。甲状腺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痰结”为其总病机,病因多为肝失条达或脾失健运或气郁、痰湿、瘀血留注,聚而成形。中医对瘿病有独特的辨治优势,而瘿病的防治更是围手术期辨治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拟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探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在瘿病防治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