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外伤时蛛网膜撕破,脑脊液在硬膜下腔积聚。据文献报道,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占颅脑损伤的3.7%~10 % [1 ]。我们对1998- 0 1~2 0 0 3- 0 5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78例,根据其动态CT观察及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型,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策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0 2例,女76例;年龄3月龄~77岁,平均38.2岁。均为外伤所导致的硬膜下积液。1.2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部CT动态观察将硬膜下积液分为4型:1消退型:CT动态观察积液逐渐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本组34…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163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是否出现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45例(27.61%)和无硬膜下积液组118例(72.39%)。结果 两组性别、术前GC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大量使用甘露醇、骨缘距离中线距离、脑室外引流、硬膜修补、术前CT影像检查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硬膜下积液组年龄、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减压骨瓣大小、弥散性轴索伤、大骨瓣减压术与无硬膜下积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散性轴索伤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相关,是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继发性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术前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减压骨瓣大小、大骨瓣减压与重型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硬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幼儿硬膜下积液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方法 43例婴幼儿硬膜下积液。包括游离性积液26例、包裹性积液8倒和原发性积液9例。根据积液类型,32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其中7例改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1例改行开颅积液包膜切除术;11例直接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结果 24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的患者,20例痊愈,4例好转;18例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的患者,13例痊愈,5例好转;1例行开颅手术清除积液的息者痊愈。全组无死亡和手术感染。结论 婴幼儿硬膜下积液应积极外科治疗,具体方法根据积液类型而定,游离性积液和包裹性积液首选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原发性积液首选硬膜下-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几种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63例婴幼儿硬膜下积液,35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外引流术,其中2例改行硬膜下一腹腔分流术,1例改行开颅积液包膜切除术;28例保守治疗。结果35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的患者,18例痊愈,14例好转,3例无效;28例保守治疗的患者,20例痊愈,8例好转;2例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及1例开颅手术积液包膜切除术的患者均痊愈。全组无手术感染及死亡。结论婴幼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视具体情况可手术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以硬膜下置管外引流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6例,其中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血肿组),未转化130例(无血肿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组较无血肿组伤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时间早、额颞部发生率高、早期手术率低、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厚、积液CT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额颞部硬膜下积液、伤后硬膜下积液厚、积液CT值高为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额颞部积液、积液较厚、积液CT值较高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6.
<正>婴幼儿脑外液体聚集主要包括:1.液体位于硬膜下蛛网膜外,称为硬膜下积液.2.液体位于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扩大.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相同.硬膜下积液需行硬膜下-腹腔分流,而蛛网膜下腔扩大不需特殊治疗或行腰池-腹腔分流或脑室-腹腔分流.因此区别硬膜下积液和蛛网膜下腔扩大是十分重要的.过去经脑血管造影、CT及CT硬膜下造影等不能理想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最近研究认为磁共振能较准确地鉴别二者.本文报告了1991年1月~1992年12月的16例10个月以下婴幼儿,他们均经除磁共振以外检查后,诊断为硬膜下积液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经磁共振检查结果如下:8例硬膜下积液病儿,T_1加权、T_2加权、质子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开颅术后并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对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2008-01-2009-01发生的30例颅脑损伤与脑出血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30例中18例硬膜下积液逐渐消失,5例没有明显变化,7例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而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硬膜下积液均消失.结论 多数开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手术治疗以积液腹腔分流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SE)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的机理。方法 :对我科 2 3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 3例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 ,头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自 3周至 4月 ,血肿位于单侧额颞 14例 ,双侧额颞 9例 ,临床表现较轻的血肿形成后有明显的轻度偏瘫等症状加重的表现 ,2 3例经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理可能为积液使蛛网膜受撕拉而出血、积液不断扩大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和血肿包膜新生不成熟血管不断渗出不凝血使血肿腔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通过采用脑室镜观察假膜腔、病理特点和对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脑容积变化进行分析后推测硬膜下积液机制,根据推测机制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而消灭死腔治疗硬膜下积液,术前术后对IL-6和IL-8检测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脑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脑容积与硬膜下腔之间压力不平衡导致脑脊液通过撕裂蛛网膜进入硬膜下腔,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率为93%,术后IL-6和IL-8因子浓度高于术前(P0.05),在长期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治疗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术联合颞肌筋膜下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外伤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取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术联合颞肌筋膜下分流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硬膜下积液量、积液厚度、颅内压、GCS评分、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硬膜下积液量、积液最大厚度、颅内压、GCS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1)。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术联合颞肌筋膜下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后硬膜下积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收治的57例经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进行动态头颅CT影像学评估,使用影像学软件对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量进行测量。计算硬膜下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其演变情况进行随访,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硬膜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21.1%(12/57)、12.3%(7/57)。随访期内[平均(61.1±30.3)个月],7例硬膜下积液自行吸收,5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前者积液量平均值显著少于后者[(26.4±14.6)mL vs(80.0±52.3)mL,P=0.002)]。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高龄(60岁)、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瘤、多发动脉瘤)、脑萎缩程度及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龄(60岁)、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瘤、多发动脉瘤)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男性、高龄为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60岁)、男性、大脑中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合并前交通动脉瘤与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硬膜下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儿硬膜下积液或积脓与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的声像图差异。方法分析14例硬膜下积液/积脓和13例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的声像图特点,观察二者积液区部位、形态、边缘、回声强度、并发症及彩色血流信号。结果硬膜下积液14例中,7例积液为双侧,其中1例两侧积液区外形对称;13例病变区内缘平直、光滑;2例硬膜下积脓患儿液性暗区内可见条状强回声;所有病例均未见“皮层静脉征”。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13例中,积液均发生于双侧,且双侧对称;所有病例均可见积液区内缘呈脑回样起伏,扩张间隙内可见彩色血流信号穿过,即“皮层静脉征”阳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鉴别婴儿硬膜下积液/积脓与良陛蛛网膜下腔增宽的重要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15例慢性硬膜下积液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手术方法有硬膜下积液钻孔外引流术,积液腔-腹腔分流术,硬膜下积液包膜剥除+颞肌贴敷术。结果在115例临床病例中,通过第1次手术治愈后9例复发,第2次手术治愈后2例复发。结论可采用积液腔-腹腔分流术及硬膜下积液包膜剥除+颞肌贴敷术治疗老年性、难治性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治疗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新途径。方法以2001-01~2004-05我科收治的36例4~10岁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儿为研究对象,经CT定位,在局麻下行微创穿刺外引流术。结果36例中34例治愈,痊愈率94.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4 d,无一例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发生机理不尽相同 ,但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时有发生。我院自 1 997- 0 1~ 2 0 0 2 - 0 3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78例 ,其中 1 2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占1 5.4%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1 9~ 76岁 ,平均年龄 45.6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致伤原因 :车祸伤 6例 ,跌伤 4例 ,打击伤2例。着力部位 :枕部 4例 ,额颞部 8例。伤后无意识障碍 7例 ,短暂昏迷 5例 ;头…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71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的病程发展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92例,积液量:<30 ml 28例,30~50 ml 23例,50~100 ml 31例,>100 ml 10例。手术治疗35例,单侧钻孔引流24例,双侧钻孔引流11例,单侧硬膜下腔-腹腔分流3例(系术后复发)。结果保守治疗57例中39例积液消失,10例积液减少,5例积液无明显变化,3例伤后3~4个月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治愈;手术治疗35例中32例一次治愈,3例术后复发,改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后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保守治疗期间CT动态复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一种有效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方式.方法 应用脑室镜,采用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脑表面附以明胶海绵,并以耳脑胶使其粘连于脑表面及硬膜.从对侧骨窗减压区加压包扎消灭积液残腔.结果 采用脑室镜小骨窗清除硬膜下积液9例,全部治愈.病例随访3个月-2年不等,无1例出现积液复发或癫痫等不良并发症.结论 脑室镜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手术方式简单,效果极佳,可望成为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7月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人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中相关指标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的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动脉瘤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有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合理方法。【方法】对42例获得随访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其中18例行钻孔引流术,24例行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钻孔引流患者中有1例的硬膜下积液在住院期间治愈,其余患者硬膜下积液出院时未见减少,其中15例1~6个月随访积液好转或自愈,2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另24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其中21例1~6个月随访积液好转或自愈,1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积液扩大有颅高压表现者行开颅剥除包膜并打通外侧裂池,术后6个月后随访痊愈。【结论】多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少数有颅高压症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开颅剥除包膜并打通颅底脑池的脑脊液循环较为合适,钻孔引流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涌 《中国临床医生》2002,30(12):26-26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87.5%在伤后60天内;经钻孔血肿引流均治愈。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越早,其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性越大。多发生在发病年龄较大,积液量少,保守治疗的慢性病例上,转化的时间以伤后1-2个月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