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成人双颌前突错牙合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0例,按照磨牙是否存在病变或缺失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试验组:患者均存在1颗或多颗第一磨牙严重病损或者早失;矫治设计拔除病损侧的第一磨牙而保留健康的双尖牙,早失磨牙侧不再减数,健康侧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照组:矫治设计常规减数4颗第一双尖牙。所有病例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采用传统支抗技术,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各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头影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侧貌突度减小。矫治后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内收。试验组患者平均疗程(34.5±4.5)个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牙合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对照组患者平均疗程(22.5±3.5)个月,上前牙回收幅度较试验组明显。结论    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与常规减数第一双尖牙矫治均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常规减数治疗上前牙回收幅度更大且疗程较短。  相似文献   

2.
拔牙矫治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手段。在正畸减数中最常选择的牙位是前磨牙。但临床上有些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正畸治疗初期拔除了第一或第二双尖牙,但在矫治结束后,由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不足或萌出角度不佳,常常也需要拔除。这种情况下,患者共需拔除8颗牙齿,对患者来讲难以接受。因此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提出拔除第二磨牙结合功能矫治器、头帽或口外弓等手段矫治各类错骀畸形,待日后第三磨牙萌出后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此达到减少拔牙数目,保存牙列完整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上颌第三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萌出中的上颌第三磨牙是否会使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方法选择18~24岁正畸患者18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且随机拔除一侧上颌第三磨牙,两侧其余治疗条件保持一致。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一侧,其上颌第一磨牙在治疗3个月后未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2)未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一侧,其上颌第一磨牙在治疗3个月后的近中移动量为1mm;3)治疗3个月后,未拔除上颌第三磨牙侧的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大于拔除第三磨牙侧的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若上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不足,其萌出会对其近中的上颌第一磨牙产生影响,导致其近中移动而丧失支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畸方法关闭成人第一恒磨牙早失或者拔除间隙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成人正畸患着19例,第一恒磨牙早失11颗(磨牙早失组),其中5颗第二恒磨牙治疗前存在附着丧失;第一恒磨牙严噩龋齿被拔除16颗(磨牙拔除组),其中5颗第二恒磨牙治疗前存在附着丧失。两组均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治疗前后和关闭间隙前后检查第二恒磨牙牙龈指数和附着丧失,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因素1为治疗前第二恒磨牙有无附着丧失(有为牙用炎组,无为牙周健康组),因素2为第一恒磨牙缺失是由于拔除或早失。结果磨牙间隙完全关闭,牙龈指数较治疗前改善。磨牙早失组较磨牙拔除组的间隙关闭疗程长,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量较多;牙周炎组较健康牙周组疗程短(P〈0.05),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量更多。各因素对间隙关闭速度和治疗后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量的影响贡献从大到小为:治疗前第二恒磨牙附着匙失与否、磨牙早失或拔除、两者交互效应。结论通过正畸方法关闭成人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甚至骨缺损间隙足可行的.治疗前附着丧失的程度和牙周炎的易感程度是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25岁安氏Ⅰ类高角的双颌前突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Ⅱ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Ⅲ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并在上颌2颗第一磨牙的近中分别种植2枚微型种植体。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硬组织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前面高、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下面高、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ODI值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软组织、牙齿及牙槽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颏厚度、下唇凸度、颏唇沟深度、LL-E、L1-NB、L1/NB、U1/L1、L7-MP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所有患者均得到完善的正畸治疗,矫治后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1)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使下颌平面角变小,前面高及前下面高降低,下颌切牙后缩明显,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较好;2)上颌附加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更有利于上颌切牙内收和继发的软组织改善;3)矫治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时,拔除第一磨牙并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型轮廓。  相似文献   

6.
刘清  曾琳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3):164-168
目的 初步探讨双颌前突伴低角患者第一磨牙早失的临床矫治方案.方法 双颌前突伴低角患者第一磨牙早失患者1例,经临床及X线检查,分析存在问题,确定治疗目标,设计非典型的拔牙矫治方案,使用MBT和种植支抗技术矫治.结果 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颜面对称,开唇露齿及“龈笑”消除.侧面突度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双侧尖牙中性关系,下颌双侧第一磨牙间隙关闭,前倾的第三磨牙竖直并建立了良好的邻接关系及咬合关系,但上颌牙列中线调整失败.结论 对于双颌前突伴低角患者,关闭磨牙甲失间隙时下切牙舌倾加重深覆(牙合),从而增加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的风险,故治疗中尽早使用长距Ⅱ类颌间牵引,并有必要在治疗后期以种植支抗压低上颌切牙,改善深覆(牙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磨牙与拔除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牙胚位置的不同改变。方法:选择拔除第二磨牙患者18例及拔除第一前磨牙患者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比拔除第一前磨牙组第三磨牙向胎方移动快。水平距离的改变两组之间无差异。拔除第二磨牙组的下颌第三磨牙在矫治后明显竖直,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矫治后两组上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均有较大改善,但两组之间的改变无差异。结论:拔除第二磨牙比拔除第一前磨牙加速了第三磨牙向骀方的移动,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竖直,为其以后的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第三磨牙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高角型双颌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锋 《口腔医学》2006,26(6):440-442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软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18例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关系无明显变化;②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牙合平面角无明显改变;④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唇长度加长,下唇长度减小。颏厚度增加1.70mm,颏唇沟加深1.13 mm。结论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助攻型和自攻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拔除病变第一磨牙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近移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第一磨牙病变同时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18.6岁。根据患者口内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0例。第一组上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上颌第一磨牙,下颌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第二组下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上颌牙列拔牙或非拔牙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结果 20例患者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双侧的磨牙、尖牙均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上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8.8个月,平均近移7.94mm;下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9.7个月,平均近移7.12mm。结论上、下颌由于存在骨质结构的差异,拔除无法保存的第一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近移比下颌磨牙较快。扶正簧的使用使倾斜的下颌磨牙得以直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have been attributed, in part, to oxytalan fibers, as no other types of elastic fibers are described there.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study the periodontal elastic meshwork by standard microscopic techniques because it is partially obscured by the adjacent periodontal ligament collagen fibers. Our study employed methods which either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removed mandibular molar periodontal ligament collagen fibers, exposing a previously undescribed periodontal elastic meshwork. The periodontal elastic meshwork was composed of many elastin lamellae containing both peripheral microfibrils of regular arrangement and central microfibrils of irregular arrangement, which could only be demonstrated in oxidized tissues. Peripheral, regularly arranged bundles of microfibrils resembled oxytalan fibers, which were often adherent to the border of the elastin lamella. Elastin lamellae containing irregular microfibrils resembled elaunin fibers. These fibers probably enclosed either blood vessels, nerves or collagen fiber bundles. Peripheral microfibrils attached elaunin to cementum, alveolar bone, blood vessels, and principal periodontal collagen fibers. Thus, the periodontal elastic meshwork is composed of both oxytalan and elaunin fibers. Microfibrils attach elaunin fibers to the adjacent non-elastic tissue and also form bundles which traverse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space and are probably the oxytalan fibers demonstrable by light microscopic techniques. This meshwork of oxytalan and elaunin fibers probably contributes to tooth support and maintenance of periodontal homeostasis by dissipating chewing forces and maintaining patency of periodontal blood vessels.  相似文献   

15.
16.
螺圈对垂直曲力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位置的螺圈及预成角度对垂直曲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 ANSYS进行模拟计算。结果 螺圈的加入对垂直曲的M/F值的变化较明显。结论 对预成螺圈曲进行合理的形状设计,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调查秦始皇帝陵区山任陶窑遗址中人体颌骨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方法:选用秦代人体颌骨98副,观察萌出特点,计算阻生率,分析阻生情况。结果:通过对98副标本的观察,发现秦代人同现代人类一样可发生第三磨牙的多种萌出状况,其中包括先天缺失、畸形牙、阻生、正常萌出等。结论:秦始皇帝陵区山任陶窑遗址中人体颌骨具有同现代人类一样的第三磨牙萌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