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 1 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窥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 1 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 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纤维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邓若愚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13-2014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所有患儿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其结果.结果:80例患儿中,消化性溃疡41例,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重度浅表性胃炎21例,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HP检测47例阳性中均发生溃疡或者浅表性胃炎,所有患儿均采取无痛性胃镜检查及治疗.结论: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出血最多见,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早期无痛性胃镜检查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能早期明确病因并指导治疗,简单易行,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1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窦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1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5),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产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应用。方法经胃镜确诊并利用^14C-UBT检测HP患者836例其中癌症36例,十二指肠溃疡158例,胃溃疡1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6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正常胃黏膜127例。结果检测HP阳性率分别为94.4%、90.5%、72.6%、56.6%、27.4%、26.8%。结论 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密切相关。^14C-UBT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准确、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已广泛应用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但较多因素影响其检测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可明显增高14C-UBT假阴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14C-UBT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中诊断HP感染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抗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及活检组织病理染色检测Hp感染,采用间接固相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情况,并对胃镜活检标本行病理检查了解胃黏膜炎症情况.结果 ①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7.2%,慢性萎缩性胃炎为59.2%.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②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Hp密度及14C-UBT测定尿素酶活性均明显高于Hsp60抗体阴性者.③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均明显高于Hsp60抗体阴性者.结论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胃炎诊断与胃病理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1例HP胃炎患者按就诊前是否使用过PPI治疗分为观察组31例(使用过PPI治疗超过半年以上)、对照组30例(未使用过PPI治疗),比较2组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HP抗体分型阳性率、C14尿素呼气试验漏诊率及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发生率,分析观察组患者胃病理变化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锻炼)、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的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C14尿素呼气试验漏诊率为77.43%,对照组为-6.67%。观察组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12%比96.67%,P<0.001),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90%比0.00%、19.35%比3.33%,均P<0.05)。长期使用PPI治疗的患者胃病理变化与年龄、嗜酒有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 长期使用PPI治疗的HP胃炎患者,C14尿素呼气试验的阳性率极低,容易造成漏诊,同时患者罹患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质增生和胃癌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上消化道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l35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脚感染检测,并对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l35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检出率为57.6%.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94.4%(151/160)、胃溃疡71.8%(79/110)、慢性萎缩性胃炎63.1%(123/195)、胃癌60.3%(38/63)、胃食管返流病56.2%(18/32)、慢性浅表性胃炎43.8%(299/68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P=O.0000).不同性别、年龄H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8,P=O.184;χ2=9.2128,P=O.1009).结论:上消化道疾病的Hp感染率较高,且两者关系密切;Hp感染与性别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有上消化道疾病的279例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及对87例患儿中87例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84例作快速尿素酶试验,63例行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如三项检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则可诊断为HP感染。[结果]279例胃镜检查出上消化道疾病277例。其中慢性胃炎168例,消化性溃疡92例,十二指肠炎21例,食管炎7例,过敏性紫癜5例,食管异物3例,胃内异物2例,胃息肉、胃黏膜脱垂、食道裂孔疝、食管贲门炎各1例,正常2例。87例HP检测中,阳性率为51.72%。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8.88%(22/4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1.29(19/31),十二指肠炎40.0%(2/5),胃溃疡33.33%(2/6)。【结论】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HP感染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高,其次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且儿童HP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相似文献   

11.
<正>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也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致病机制主要是HP脂多糖、尿素酶、空泡毒素与黏附毒素作用于胃上皮细胞受体,刺激宿主,出现胃泌素和(或)生长抑素分泌紊乱、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胃黏膜疏水性下降,胃上皮增殖与凋亡失衡[1]。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HP感染轻重有关,呈正相关,因而提出"无HP无溃疡理论"[2]。根除HP对治愈消化性溃  相似文献   

12.
<正>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糜烂性胃炎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其特征为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伴有一过性浅表溃疡的发生及胃黏膜出血,临床表现为黑便和呕血,间歇性出血多见,出血时常伴有上腹触痛或隐痛,大量出血可出现晕厥、休克、贫血等[1]。慢性糜烂性胃炎多见于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无规律性腹痛、泛酸、嗳气、饭后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慢性糜烂性胃炎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幽门螺杆菌抗体IgG与老年人胃黏膜萎缩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患者123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1例,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33例,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29例,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PGI的浓度和幽门螺杆菌IgG。结果 在HP—IgG阳性和HP—IgG阴性患者中,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组中血清平均PGI浓度明显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中血清平均PGI浓度与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同一组中的血清平均PGI浓度在HP—IgG阳性和HP—IgG阴性中差异无显著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和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IgG阳性率分别是65.57%、45.45%、51.45%,各组间HP—Ig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无论有无HP感染,血清PGI水平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呈阳性线性关系。通过检测PGI浓度来评估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程度和对胃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质量控制与护理.方法通过认真选择病例并进行规范化的14C-UBT检测操作,对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初次阴性者,在去除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复查.结果总受检人数362例,14C-尿素呼气试验HP阳性者231人,阳性率为63.81%,HP阴性者131例,阴性率为31.19%.其中胃镜检查发现有溃疡、胃炎而14C-UBT阴性者18例,在间隔1~2周后二次复查阳性者6例.结论通过选择好病例、进行规范化的检测操作及护理,可使14C-UBT检测质量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质量控制与护理。方法通过认真选择病例并进行规范化的14C-UBT检测操作,对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初次阴性者,在去除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复查。结果总受检人数362例,14C-尿素呼气试验HP阳性者231人,阳性率为63.81%,HP阴性者131例,阴性率为31.19%。其中胃镜检查发现有溃疡、胃炎而14C-UBT阴性者18例,在间隔1~2周后二次复查阳性者6例。结论通过选择好病例、进行规范化的检测操作及护理,可使14C-UBT检测质量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6.
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低胃泌素血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着重探讨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和血清胃泌素的相关性,探讨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水平以及萎缩性胃炎(B型)合并HP阳性感染组和HP阴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比较血清胃泌素在各组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萎缩性胃炎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萎缩性胃炎HP阳性感染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和HP阴性组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低胃泌素血症,HP感染并不能改变萎缩性胃炎的低胃泌素状态,长时间低胃泌素血症是诱导胃粘膜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消化内镜下诊治小儿上消化道出血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经内镜检查明确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性质及部位。方法:用电子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19例。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胃溃疡8例,贫血胃4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2例。食管裂孔疝1例,恶性肿瘤1例。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治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最好手段,上消化道出血以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CNA表达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妙生  李光  王丽霞 《临床荟萃》2001,16(16):729-73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CNA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183例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标本采用简易快速尿素酶反应检测HP感染情况 ,免疫组化采用SP法检测PCNA的表达强度。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HP感染与PCNA表达的强度不同 ,均呈递增趋势 ,同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中 ,HP阳性患者PCNA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HP感染的胃粘膜处于高增殖状态 ,可能具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eter pylori 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和胃腺癌的发生有关,WHO已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本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P可疑感染者的活检组织及大便的幽门螺旋杆菌,从而评价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便HP作为人群的HP感染筛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内酸化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结果的影响,并评价胃内酸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急诊胃镜发现的5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住院患者行胃黏膜活检,做Giemsa染色镜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此结果作为判断14C-UBT诊断效率的金标准。当天或次日对活检阳性的48例患者行两次14C-UBT,分别应用常规法和酸化法,观察2次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法Hp阳性25例,阳性率52.1%,阴性23例,假阴性率47.9%;酸化法中,原25例阳性者24例仍为阳性,仅1例转为阴性,而原23例阴性者有22例转为阳性,仅1例仍为阴性,阳性率升高至95.8%,假阴性率降至4.2%。2种方法Hp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内酸化,能减少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尿素呼气试验的假阴性率,增加了Hp检测的敏感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